苏联的三次经济发展模式.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1952724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联的三次经济发展模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苏联的三次经济发展模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苏联的三次经济发展模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苏联的三次经济发展模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苏联的三次经济发展模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苏联的三次经济发展模式一、知识分析苏联的三次经济发展模式是历史考查的重点。学生对于知识的整合总是存在诸多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需要抓基础。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内容详尽的掌握,才能从容地进行知识整合。下面就针对这三次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分析,以期从最基本的知识体系中来提高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三次经济发展模式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进行的艰苦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仅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而且使苏联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但与此同时,斯大林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其弊端也日益暴露,最终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二、教学目标(一

2、)知识目标了解苏联经济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三个发展阶段,认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相关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提高学生全面、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等人对“社会主义”的不同论述与实践,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立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伟大探索,是进步的标志。2.从现代化进程看,苏联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其探索和实践都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创举。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难点:战时

3、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十月革命和苏联建立的历史有一定了解,对苏联曾经的强大和崩溃于瞬间感到十分好奇,但他们对“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模糊、神秘,甚至有错误认识。鉴于此,本课将从经济体制的角度解读社会主义,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代化模式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以最终解决学生在知识组合方面的困惑。五、教学方法:史料分析、历史比较苏联的三次经济发展模式一、导入。思考:在 20 世纪对社会主义中国产生过最大影响的是哪个国家?答:有很多人曾经用“刻骨铭心”四个字来形容苏联对中国的影响。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

4、,中国的民主革命有了新的方向。没有十月革命,恐怕中国也不会是今天这样。一个多世纪来,从列宁的思想观念到基本的社会制度,从解放军的武器装备到北方城市的建筑风格,俄罗斯的影子渗透到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深入灵魂。作为一个曾经对世界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超级大国,苏联在 20 世纪探索了一条国家发展的新道路。这一前所未有的社会实践,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呢? 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它的发展历程。(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一、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列宁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俄国曾经出现过许多共产主义小组。其中,一个名叫维拉“扎苏里奇的女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问道:马克思提出的与大工业、工人

5、阶级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 大国崛起探究 1.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的基础是什么?他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有何特点?他为何说俄国不能首先实现社会主义?提示:生产力高度发达;公有制、取消商品贸易;苏联生产力水品落后。二、列宁对于社会主义的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材料一: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苏俄革命革命诗人材料二:国内战争爆发后,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 1/4,失去了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由于原料缺乏,铁路运输瘫痪,40%

6、的工厂停工。劳动人民忍受着饥饿的折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的工人每天只能领到一块面包,有时连这一点食物也得不到。从材料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经济严重匮乏。2、内容: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实行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贸易: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3、特点: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这些政策是在战争年代,为了保证战时物资供应而实行的应急措施,它所规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劳动义务制,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

7、主义社会非常接近,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因此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4、评价:(1)特殊历史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2)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3)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度提供了一种尝试;(4)实践证明这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因此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道路。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材料一:“连 年战争使 苏俄 2000 多万人丧生, 1921 年天灾造成饥荒,农业 生产直线下降。日用品严

8、重缺乏,粮食和原材料的短缺使多数工厂无法开工,1920 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 13.8% 。材料二: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1920 1921 年度的粮食收购量却翻了一番,这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使得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工人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日益不满。更为严重的是,1921 年 2 月 28 日,作为彼得格勒门户的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了水兵叛乱。从材料可知,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加上自然灾害,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苏俄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2、内容: (

9、1)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工业: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3)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4)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3、特点(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3)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探究2.比较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4、评价 必要性:在严重的社会危机形势下为巩固政权而进行的经济政策的调整作用:积极方面:(1)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迅速恢复(1925年) ,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2)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消极方面:领导人对

10、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比较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部分恢复私营经济,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商贸取消自由贸易允许自由贸易,恢复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 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废除食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

11、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思考:材料反映了苏联什么国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2、内容:斯大林时代: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材料一:苏联的五年计划建设名 称 时 间 主 要 成 就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 年-1932年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 年-1937 年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第三个五年计划1938 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材料二: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的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 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的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

12、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吃米,又要马儿跑的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探究 3.请从以上两则材料谈谈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设给苏联和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称为工业强国;对农民剥夺太多,是苏联解体的根源。3、评价: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出现,有其历史功绩,也存在很多弊端。(1)积极: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称为工业强国。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在扫除文盲的基础上,国家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

13、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2)弊端: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 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结论: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四)小结十月革命的胜利,宣告了苏联的诞生,为巩固新生政权,

14、苏俄采取战士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对击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但被后来的苏联领导人过早地终止了。20 世纪30、40 年代,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经济建设方针,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严重失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日益阻碍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种模式的日益僵化,最终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板书设计一、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二、列宁对于社会主义的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2、内容:3、特点:4、评价:(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2、内容:3、特点:4、评价:三、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确立1、背景:2、内容:3、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