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20162020)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创新团队二一六年六月目 录一、产业发展现状与成效 .2(一)生产规模逐步壮大,产业地位显著提升 .2(二)品种结构逐步优化,区域布局初步形成 .2(三)栽培模式逐步升级,园区建设步伐加快 .3(四)工厂化生产快速发展,产业化水平逐步提高 .4(五)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升,产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6二、关键问题和重点需求 .6(一)存在的关键问题 .7(二)产业链重点需求 .9三、产业发展潜力与优势 .12(一)原料资源潜力 .12(二)科技支撑潜力 .13(三)国内外市场潜力 .14(四)生态循环特色优势 .14(五)产业政策引导
2、优势 .15四、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指导原则和预期目标 .16(一)基本思路 .16(二)指导原则 .16(三)发展目标 .17五、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18(一)科学合理规划,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18(二)以省食用菌创新团队为主体,提升产业关键技术 .19(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现代化生产基地(园区) .20(四)围绕产品质量,培育创建知名品牌 .21(五)培育专业市场,激发流通活力 .23(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培植壮大产业新型经营主体 .24(七)发挥产业优势,助推科技精准扶贫 .26(八)创新服务模式,加强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27(九)强化宣传平台,发展菌业文化 .28六、保障
3、措施 .29(一)加强组织领导 .29(二)强化政策保障 .29(三)加大资金支持 .30(四)突出科技创新 .30(五)建设创新团队 .31(六)严格菌政监管 .311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20162020)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创新团队近些年来,我国无论从食用菌生产、消费还是出口总量上,都已成为国际食用菌产业中心。食用菌产业是我国迅速崛起的现代高效农业和优势特色农业的典范,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食用菌产业是山东省农业的优势产业之一, “十二五” 以来我省食用菌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产量、产值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
4、十三五 ”期间,山东作为 食用菌生产大省,既面临很多挑战与考验,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尽快推进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由食用菌生产大省向产业强省转变,是我们面临的重点任务。为做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强化产业经济形势研究,为政府决策服务,进一步提升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实现产业提质增效的发展目标,我们对“ 十三五 ”期间山东省食用菌 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如下,并提出对策建议。2一、产业发展现状与成效(一)生产规模逐步壮大,产业地位显著提升我省食用菌产业已发展成为继粮、油、菜、果之后种植业中的第五大产业。据统计,2015 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446.31 万吨,直接产值达 269.32 亿元,
5、产量产值分别比2014 年增长 6.3%和 8.5%,比“ 十一五” 分别增长 78.7%和68.9%,再 创历史新高。其中产量超万吨的县(市、区)达到46 个,产值超亿元的县(市、区)达到 41 个 1。全省食用菌产业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持续推进,产业化经营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工厂化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逐步成为我省食用菌产业的新型经营主体,产业进入平稳发展的“新常 态” 。产业优势日益突出,在 农业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二)品种结构逐步优化,区域布局初步形成近年
6、来,栽培品种呈现出大宗菇类总体稳定增长、珍稀菇类部分较快发展的新局面。据统计,2015 年平菇产量达164.5 万吨,占全省食用菌总产量的 36.8%,为全省栽培第一大品种。金针菇产量达 78.2 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17.5%。10 万吨以上的还有双孢蘑菇、香菇、毛木耳、黑木耳3和杏鲍菇五种菇类。珍稀菇类中产量较高的分别为秀珍菇、真姬菇、灵芝和白灵菇等,均在 1 万吨以上,其中,海鲜菇、滑菇、秀珍菇和灵芝增长幅度较大 2。以市 场需求为导向的各种食用菌生产量和品种结构初步得到优化调整。在区域布局上,传统栽培大宗菇类形成了以聊城、青岛、济宁、枣庄、临沂和滨州为主的平菇主产区;以滨州、淄博、青岛
7、、潍坊、烟台和威海为主的香菇主产区,以德州、济宁、聊城为主的双孢蘑菇主产区;以济宁、临沂、德州、潍坊为主的金针菇主产区;以潍坊、青岛、济宁、临沂、日照和滨州为主的木耳主产区。真姬菇、鸡腿菇、秀珍菇、滑菇、银耳、灵芝、白灵菇、大球盖菇、蛹虫草等珍稀菇类产量占到总产量的 15%3,栽培品种日趋丰富,形成了以泰安、 济宁、滨州、淄博、潍坊、青岛和聊城为主的优势产区。珍稀菇类的逐步增长,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同时在一定时期缓解了生产传统品种的市场风险,提高了食用菌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整体效益。(三)栽培模式逐步升级,园区建设步伐加快近年来,为提高菇农的种植效益,引导菇农由大棚平面栽培逐步
8、向菇房立体栽培模式发展,栽培设施由简易菇棚向高性能设施发展,莘县、武城、邹城、广饶、齐河、即墨、东港区等主产县区,引进创新了多功能恒温菇房、菌菜复合棚、光伏食用菌大棚等新型设施,以及无架吊栽、菌菜轮作、4林下轻简化种菇等高效栽培模式,实现了食用菌栽培设施、模式的上档升级。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应用,普通大棚栽培由单季栽培逐步向多季乃至周年栽培发展,利用不同温型品种的合理搭配实现了同一栽培设施内周年生产,如冠县(灵芝+白灵菇)、莘 县(杏鲍菇+ 草菇)、金 乡(金针菇+高温平菇)等模式和邹城等地发展的不同温型香菇、平菇品种周年搭配模式。栽培设施与模式的升级不仅提高了设施利用率,实现了食用菌产品的
9、周年生产供应,还大大提升了种植效益。在生产模式不断创新发展的同时,部分食用菌主产县区,着眼于长远发展,科学制定规划,整合相关资源,出台优惠政策,引导菇农改变原来一家一户分散栽培方式,逐步向园区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方向发展。齐河、惠民、武城、邹城、梁山、平阴、邹平、广饶、莘县及兰陵等县(市、区)新建了一批特色化、现代化的食用菌标准生产园区。每个园区吸纳几十乃至近百个食用菌种植大户,园区内以企业或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实行“五统 一” (统一原料供应、统一菌种生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市场销售)的管理模式,既大大提高了食用菌种植水平和效益,又加快了产业集聚步伐。(四)工厂化生产快
10、速发展,产业化水平逐步提高我省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具有投资规模大、生产品种较5多、年产能大的特点,工厂化生产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近十年来,我省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逐年大幅增加,产能、品种都不断扩大,生产企业从 2005 年的 10 家发展到 2015 年的 126 家,企业数量占到全国的 15%以上;工厂化食用菌年产量达 82.9 万吨,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占全省食用菌年总产量的 18.6%,产品占比位居全国首位 4。工厂化生产的品种有双孢蘑菇、金针菇、蟹味菇、白玉菇、杏鲍菇、褐色蘑菇、秀珍菇、海鲜菇和白灵菇等近十个。我省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具有投资规模大、生产品种较多、年产能大的特点,工厂化生产整体
11、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由于经济新常态的影响,近两年工厂化生产企业数量增速明显放缓,但是产能依然持续增加,工厂化生产呈理性发展态势。随着我省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食用菌产业已成为一些县(市、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部分食用菌主产大县,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和资源禀赋等情况,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了很多工厂化生产企业落地,加快了产业集聚步伐。企业绝大多数都是采取“企业+农户”或“ 企业+ 基地 +农户” 的模式,在 满足自身工厂化生产的前提下,利用自身优势,为农民提供高质量的菌种、菌包,产品统一回购销售,辐射带动种植户增收致富,有力促进了产业化水平的提升。6(五)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升,产业发展
12、后劲不断增强近十年来,通过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和示范应用,食用菌科技创新和转化推广成效显著,极大地推动了全省食用菌产业技术进步。先后成立了省农业专家顾问团食用菌分团,设立了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山东岗、站,建立了省食用菌产业创新团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形成了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和鲁东大学等高校不断适应生产发展需求,相继设立了食用菌及相关专业或课程,培养了 1000 多名专业人才,全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省实施的农业良种工程、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农业地方标准等各类食用菌科研、推广项目 100 余项,获得科技成果 50
13、 多项,制定食用菌行业及省级地方标准 70 余项,集成创新了多项食用菌高效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建立了多种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关键配套技术,先后选育出大宗和珍稀菇类 30 多个优良菌株,有 20 个品种通过国家及省级审定,10 多个品种和近 30 项生产关键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突出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二、关键问题和重点需求我省食用菌产业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已经到7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处于产业升级的初级阶段。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总体较高,横向比处于全国省域第一梯队,是生产大省,但是还不是强省。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在科技创新、专
14、业化生产、精深加工和市场开发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发展空间依然很大。(一)存在的关键问题1.食用菌主产品种过少,工厂化生产品种单一,多元化结构尚未形成,影响了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据统计,2015 年我省平菇、金针菇、双孢蘑菇、香菇和木耳五类主栽品种产量已占到全省食用菌总产量的 80%5,而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品种仅集中在金针菇、杏鲍菇、真姬菇、双孢蘑菇等少数几种,大宗菇类少数品种发展过盛,珍稀菇类规模生产品种较少,尤其是适于工厂化栽培的珍优菇种及专用品种不多。品种结构和规模比例仍需进一步优化,珍优菇类如银耳、茶树菇、大球盖菇、反季节草菇、猴头菇、白灵菇、黑皮鸡枞、姬松茸、灰树花、绣球菌、羊肚菌、蛹虫草等价格高、附加值高、市场畅销的菇类品种需要大力引种示范和扩大生产规模。2.种质资源和新型基质开发不足,育种及制种水平较低,专业化生产缺乏,菌包菌料生产方式落后,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