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试行.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1954023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试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陕西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试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陕西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试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陕西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试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陕西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试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试行)建设指标 目标要求1. 建立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信息化管理体制,统筹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一、管理机构 2. 千人以上学校成立信息化技术业务部门( 电教中心/ 信息技术中心),千人以下学校设立信息化业务管理岗位。专职业务管理岗位(不含信息技术老师)数至少 1 个,师生人数千人以下按 1 岗/600 名学生的标准设置,并配备专门的工作室。3. 将信息化发展规划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确立信息化在学校教育发展中的战略地位。4. 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计划,任务明确,落实措施得力。二、发展规划5. 学校有效落实省级发展规划和工作任务的措施得力,圆满完成

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任务。6. 制定信息化业务人员绩效考核办法,绩效水平不低于学校管理岗位平均水平,并在职称评聘中与教师同等对待。7. 建立教师与信息化业务人员信息化能力考核制度,将信息化应用能力作为职称评聘、评优考核的依据。8. 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工作纳入学校教学工作考核范围。三、制度建设9. 制定和落实激励教师开展教学应用的奖励措施,并纳入年度绩效考核。管理体制与机制四、资金投入 10. 明确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资金投入机制和办法,将教育信息化经费列入年度计划。五、网络接入条件11. 能提供满足师生使用的校园网络接入条件。教师在办公室、教室等教学办公场所可以利用有线

3、/无线方式方便接入互联网,学生可以在教室、实验室、实训室、图书室及其它学习场所方便接入互联网。注:可引入运营商建设和维护校园网,有条件的、规模较大的学校可以考虑自建和维护;教师办公室、教室采用有线或无线接入,学生可以无线接入为主;学校到公网的接入带宽可根据学校应用规模按需投入;到 2015 年,校园主干网到公网出口带宽每千人不少于 100M。12. 建设覆盖每个班级的网络多媒体教室。重点建设仿真实训基地、网络教室、远程教育培训中心、多媒体应 用中心等数字化场所和设施。注:网络多媒体教室是指教师能够在教室方便地展示多媒体教学资源,能方便地访问 Internet 和各级各类数字教育资源库,并具备传

4、统教室的教学功能。13. 为教师配备备课、授课必需的终端设备。注:教师备课、教学用终端设备是指台式机、笔记本或系统开放、可以使用各类教学资源、可以与各类终端显示设备相连接的平板电脑等,各类终端要保证教师在网络环境下随时随地开展备课和教学活动。随着技术的发展,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按照信息化设备的淘汰规律,坚持应用需求导向的思路,可配备功能更完备的、使用更为方便的终端设备。六、教学终端设施14. 为学生配备了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必需的终端设备。注:学生用终端设备是指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配备的网络访问终端,其内涵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目前阶段要求必须为学生配备开好信息技术课的必备条件(每生一机,性能

5、良好,网络通联) 。15. 采取有效的网络安全防范技术措施,制订与网络安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并实施。注:常见的安全技术防范或措施包括:网络防病毒系统、入侵保护系统、邮件过滤系统、信息审计系统、上网行为管理系统等。另外要根据国家和省级有关要求做好网站前置审批和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如果是运营商负责维护校园网,则要在协议中向运营商提出明确要求。基础设施七、网络与信息安全16. 建立了软件采购、软件使用和软件资产管理制度,确保行政办公使用正版软件。17. 建设校本资源建设需要的软硬件环境,建成教学资源平台、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等综合资源平台。注:校本资源建设的软硬件环境可能源于以下需要:一是用于校内媒

6、体采集和教研;二是用于区域共享和教研;三是精品课程和示范课程建设;四是教学模式需要。18. 校本资源建设与共享措施得力,成效显著。注:每年有 30%以上的教师将自有资源提交市级资源库入库;校级以上教学能手及骨干教师完成名师空间建设,展示交流课堂教学、教学研究等信息;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共享学校实验实训和生产实习资源。19. 实现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人人通,校本资源库与省、市、县数字教育资源平台互联互通,形成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注:省建教育人人通综合服务平台将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面向全省提供服务。各市、县(区) 、学校可申请省平台的本地化部署,构建本地资源平台。各级资源访问权限

7、可控。省资源平台提供由个人、学校、县、市、省级的资源逐级提交、审核入库机制,通过个人空间实现资源的管理和服务。八、数字教育资源20. 教师可访问的数字教育资源内容丰富。注:数字教育资源内容丰富并形成系列,涵盖各专业(学科) ,包括: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名师名课以及专业群落网站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省教育厅将着力加强省资源库内容建设,以覆盖各个学科,免费向全省提供服务。各学校要在提供教师使用省、市、县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色需要不断丰富学校资源库,并要避免重复建设。21. 学校自建系统贯彻省颁教育基础数据标准。注:省教育电子政

8、务顶层设计已经完成,教育基础数据标准已经形成并颁布(陕教保201411 号) 。信息资源九、教育管理数据 22. 按要求使用了省平台或完成学校自有系统管理数据与省、市、县级平台的对接,省、市、县可动态获取需要的管理数据。注:省建系统将逐步完成,基本满足各学校对人、财、物等管理需要,学校特色系统需自建。23. 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与提升制度并有效执行,每年组织教师参加国、省信息化教学大赛。注: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和校长培训必修学时(学分),原则上每五年不少于 100 学时。要健全校本研修管理制度,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将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重点通过现

9、场诊断和观摩课等方式,促进学用结合。要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24. 管理人员、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分别达到适应自身工作的信息技术能力标准。注:校长和管理人员清晰把握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和各级教育部门信息化发展的方针政策,具备统筹发展学校信息化的意识和领导力,对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具体路径认识清晰;教师熟悉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条件,能够熟练运用各类教学软硬件,具备开展网络学习、教研和教学的技术能力,具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了解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和各级教育部门信息化发展的方针政策,具备维护学校信息化软硬件设备的能力

10、,能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进行指导、咨询和培训,能进行教育资源的规范化收集整理,能进行本地优质教育资源的设计、制作。教学应用与推广十、应用能力25. 学生:按要求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学生普遍达到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程标准要求。26. 基于信息技术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辅助教学等不同应用形式基本覆盖所有课程教学。27. 实现省级教育教学公共服务平台的规模化应用。28. 采取了有效措施,推进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注:建议学校从政策激励、组织活动、评优奖励等方面,根据实际采取措施,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探索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十一、应用推广29. 信息技术在教学

11、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一批优秀的信息化教学成果。十二、数字校园30. 校内无障碍网络接入,具有完善的运维管理队伍和设施;校园网络、广播、电视通联到每一间教室;学校管理数字化,各类业务系统深度应用,管理数据共享,各类管理和信息服务的统一整合,实现了“单点登录、统一服务” 和“ 一卡通 ”;学校主页成为学校信息发布和对外交流的窗口。十三、资源均衡配置31. 充分利用校本优质资源,广泛开展远程协作、校际研修等对外交流活动,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推广学校教学成果,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以信息技术对口帮扶薄弱学校,有实施方案,帮扶活动过程资料完整,成效明显;充分认识本校薄弱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探索创新性的应用

12、模式,将名校、企业、研究机构的优质人力资源、数字资源引入本校,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工作特色十四、教学应用创新32. 按照校本教学需要,积极开展创新应用建设,有效开展数字化教学软、硬件环境和应用,丰富平台应用内 容,软件系统按照省级框架为师生提供服务。注:创新应用包含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活动环境(如数字化实验室、远程协作教室)等形式的应用;还有基于创新性教学应用模式的软件系统等。为了保证面向个人用户服务的聚合,自建系统应与省平台整合对接。33. 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和创新学校管理,有效解决了教育管理方面的难题。重点建设覆盖实习实训、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集团办学和学生资助等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关

13、键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十五、管理应用创新34. 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教育信息服务,提升学校现代化服务水平。35. 根据学校教学和教改需要,制订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研究规划并形成体系,有激励机制;36. 普及师生个人学习终端,创新数字化的专业学习工具、协作交流工具和知识建构工具,引导广大师生广泛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信息技术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过程、内容、方法和质量评价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7. 承担市级以上研究课题,课题研究资料齐全,课题管理规范;38. 积极参加各级课题培训、交流活动,课题成果推广成效显著;十六、教学改革创新39. 课题成果获得奖励。40. 积极探索企业投入,学校按年度购买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服务投入模式。41. 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方面生均经费投入超过 10%。十七、投入机制创新42. 积极自筹经费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注:一十一为基本标准, “工作特色”部分的十二十七为发展性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