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播音主持艺术的高素质教育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是一个新兴的专业,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该专业不仅在国内高校中独具特色,在国际也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代表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育教学经过了初创期、成型期、成熟期,而今又进入新的里程。 一、播音主持教育的发展及现状 1.播音主持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 播音主持教育的发展与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从 1940 年 12月 30 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第一座广播电台起,播音事业已经走过了70 多年的光辉历程,播音员也从当年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全国的万人大军。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改革深入,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和要求逐步扩大和
2、提高,近年来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许多社会的其他行业。1986 年我国专职的播音员主持人仅有 1607 人,到 2000 年增加到 16600人。截至 2002 年,全国广播电视系统播音员主持人总计 22600 人(其中具有播音职称的共有 18000 人) ,而实际从事播音主持专业的人员,只有五六万人。目前,在省(市)级台的主持人(包括各频率、频道) ,一般都超过百人以上,比过去增长了近 lO 倍。有些台还长年大批聘用编外人员从事这项工作,其数量难以准确统计。大量的播音主持岗位需要高校为其输送优秀的人才,一部分没有经过语言规范训练的主持人急需充实提高,与之相适应,播音主持教育事业亟待发展
3、。 22.播音主持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 市场需求是播音主持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不仅考生市场巨大,而且办学院校也在激增。由于市场较大,全国各地各种院校不管有没有条件,都争着开设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上百所院校在每年的寒假期间或初春时节开始接受考生报名,报考的场景用“火爆”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作为培养播音主持艺术人才的最高学府,办学时间长、办学声望高,虽然每年仅有六七十人的招生规模,可报考者却达到七八千人甚至上万人。上海戏剧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许多开办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校也是如此。 3.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现状 播音主持专业近年来的发展可谓喜忧参半。虽说播音主持艺术教育专业的
4、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就目前来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规模扩张与办学力量短缺的矛盾:这几年,各地大学相继开设了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这些学校大都依托电台、电视台开课,教材、课时难以规范,教师、教学难以保证,规模扩张与办学力量短缺是目前播音主持教育工作中的一对主要矛盾,这些矛盾最突出的表现是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的不足,必然造成教育质量难以保证。二是培养规格与市场需求的反差:传媒人才是现代社会急需的人才,当前播音主持人才供需的状况,是“既过剩又紧缺” ,正如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何梓华教授所说:“新闻媒体需要的,高校供应不上;新闻媒体不怎么需要的,高校却在大量培养”
5、 。三是日常教学与理论研究的不平衡:不少学校仍然被束缚在一种孤立的状态之中,供给学生3的也几乎是与社会绝缘的知识,一方面学校无法提供给学生真正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一方面在理论上的研究和发展也很有限,而从实践中深化的播音理论和教育理论更少。理论研究工作需要理论工作者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老师们常常是疲于应付日常的教学,根本没有时间坐下来进行理论的研究和思考,这也是播音主持理论研究中存在的现实矛盾。 二、播音主持工作专业评估的必要性 在广播电视传播过程中,播音主持至少具有以下作用: 1.传递信息,体现态度,揭示语义内涵,表明思想实质,具有了解和认识社会的作用。
6、 2.传达感情,吸引感染受众,具有鼓舞、教育、激励作用。 3.规范美化语言,建设语言文明,具有语言表达的审美示范作用。 此外,播音主持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与日俱增。播音主持形态语言使用状况(如语音、词汇、语气、语调等) 、镜头前表现(如服饰、化妆、表情、姿态等) 、整体风格(如庄重、典雅、新奇、幽默等)的不同意味着信息处理方式和传播形象塑造上的差异,其实质是特定媒体、特定传播者对文化的取舍问题。而文化选择实质上是一种价值选择,什么个性、什么表现、什么风格的传播者就是什么样的传播的符号表征。作为拥有公信力的广播电视媒体的选择和主流文化的表现,播音员、主持人的形象塑造和表达风格往往会成为大众进
7、行文化选择的潜在标尺,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不管是有意或是无意,他们的观念、倾向、好恶、习惯,会借助话语权力、媒体身份、个人名望大范围地传播4开来,对社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播音主持行业已经和正在获得巨大的文化影响力,成为社会文化生产中一支重要的力量。然而当前在播音主持工作中却出现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一些人盲目追求“标新立异” ,追求感官刺激,将大众传播的社会责任抛在脑后,不但严重影响了节目质量,而且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作用的重要和责任的重大是同一个实质的两个侧面,作为传播的凝结点,作为受众的直接“接触人” ,作为媒介文化的创造者和“标识”,在享有话语权力的同时,其工作必须接受社会、媒体和受众的监督。 结束语: 作为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的工作者,应认清当前播音主持教育事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努力探索和拓展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推进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进而为我国由传媒大国向传媒强国迈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栾洪金.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现状思考J.新闻教育,2008(04) 2陈蕾,卢静.高能素质是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内驱力J.传媒教育,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