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提高职工劳动报酬 深化个人收入分配改革.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955151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刍议提高职工劳动报酬 深化个人收入分配改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刍议提高职工劳动报酬 深化个人收入分配改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刍议提高职工劳动报酬 深化个人收入分配改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刍议提高职工劳动报酬 深化个人收入分配改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刍议提高职工劳动报酬 深化个人收入分配改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刍议提高职工劳动报酬 深化个人收入分配改革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个人收入分配改革特别是提高劳动者报酬已正当其时。 一、劳动者报酬分配是深化个人收入分配改革的关键 1.劳动报酬偏低,个人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提高劳动者报酬是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关键。2010 年,全国总工会集体合同部有关人士接受采访时说,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占 GDP 比重持续 22 年下降,从 1983 年最高峰值 56.5

2、%,降至 2005 年的 36.7%。22 年间,劳动报酬占 GDP 的比例下降近 20 个百分点,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 1978 年2005 年,资本报酬占 GDP 的比重则上升了 20 个百分点。 2.劳动者报酬是居民初次分配收入的主体,劳动者报酬分配改革是深化个人收入分配改革的主要矛盾。个人收入是个人在一定时期内从各种途径中所获得的收入总和,它包括劳动收入、财产性收入和个体户的经营收入,其中,劳动收入是最大的一块。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居民收入来源出现了多元化趋势,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等非劳动收入不断增加。但劳动者报酬仍然是居民初次分配收入的主体,劳动者报酬占居民初次分配收

3、入的比重仍在 80%以上。这说明,劳动者报酬仍2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动者报酬分配是居民收入分配改革的主要矛盾,深化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首先应进行劳动者报酬分配制度改革。二、劳动者报酬分配的现状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1.劳动者报酬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低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统计数据显示,2000-2008 年,除 2002 年劳动者报酬增速快于 GDP 增长外,2000 年以来的其余 8 年劳动者报酬增速都慢于 GDP 增长,近十年人均劳动者报酬增长持续慢于劳动生产率增长,除 2002 年人均劳动者报酬增速快于劳动生产率增长外,2000 年以来的其余 8 年人均劳动者报酬增速均慢于劳动生产

4、率增速,从慢 0.4 个百分点到慢 4.8 个百分点不等。 2.劳动收入负担的增长快于劳动报酬的增长,劳动者负担加重。根据国民核算资料,近十年,劳动报酬的平均税负和社会保险付款平均负担却均呈上升趋势,从 2000 年的 1.3%和 0.3%,均上升到 2008 年的2.5%,导致居民收入税和社会保险付款的增长明显快于劳动报酬增长。 3.劳动者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九三学社中央 2010 年提交的政协提案援引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收入最高 10%群体和收入最低 10%群体的收入差距,已从 1988 年的 7.3 倍上升到 2007 年的 23 倍。 三、提高劳动者报酬,深化个人收入分配改革 (一)深

5、化工资制度改革,不断提高普通劳动者报酬 1.加强对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垄断行业或企业的工资制度的监管,整顿不合理收入,规范国有垄断企业的劳动报酬分配。因此,要逐步打破行业垄断或缩小垄断范围,也可比照机关公务人员的工资制度和标准,3建立相应的严格管理的工资分配制度。国有企业也应成为收入分配改革的排头兵,搞好企业内部分配,建立薪酬分配激励约束机制,正确安排企业高管、中层、一般职员和一线工人的薪酬分配关系。 2.建立完善国有企业利益分配机制,让国有企业利润通过适当的方式体现全民共享,不断提高社会的保障水平。在进一步提高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的基础上,要加快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提高国有资

6、本收益分配制度,并将国企上缴的收益纳入公共财政并用于社会公共福利性支出,使国有企业收益能更大程度上支持公共服务和民生事业。同时,要建立健全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规范国企负责人收入,使其与一般职工工资差距控制的合理范围内,严格规范国企高管职位消费管理制度。 3.加强对机关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改革,完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针对现行公务员的职级工资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调整公务员基本工资构成部分的比重关系,相应调整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规范政策外津贴补贴,合理拉大不同职务人员的工资差距,增强竞争激励机制。改革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制定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

7、效、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合理调控各类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的总体水平,加强对非基础公益类和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内部收入分配的指导和监督,重点健全对事业单位法人的约束和监督机制。 4.增加企业普通职工工资收入,切实保护企业普通职工合法劳动收入。加强政府对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指导,推动将企业职工工资增长纳4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完善并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健全最低工资动态调整机制,使最低工资增长幅度不低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增长幅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水平相当于社会平均工资的比重。加强企业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建设,建立职工工资支付查询制度、拖欠职工工资报告制度、拖欠职工工资处罚建议

8、制度。加强劳动执法监察,发挥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在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中的作用,解决当前企业存在着的恶意欠薪、欠薪逃匿等侵犯员工劳动报酬权益等问题。 (二)完善政府职能,加快完善收入再分配的调节机制 1.通过政府让利于民、让利于企,适当减轻普通劳动者以及部分企业的税收负担,从而提高普通劳动者报酬。据统计,目前我国 70%以上的劳动者在非公企业就业,加不加工资主要由老板说了算,政府干预的空间很小;要么通过产品涨价消化工资成本,那样又会引起物价快速上涨甚至通胀,影响百姓生活和社会稳定,这就要求适当减轻部分企业税收负担,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实行职工工资税收抵扣政策,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和提高职

9、工工资水平。 2.适当减轻社会保险缴费负担,增加职工的可支配收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劳动保障制度是个人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内容,具有再分配功能。加强社会保障制度重大改革,切实提升中低收入者的生活“安全感” 。同时,积极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安全网” “平衡器”的作用,保障人民群众在年老、失业、工伤等情况下的基本收入和基本医疗不受影响,保障无收入、低收入等群体有生活来源,以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 53.加大政府的转移支出政策,不断提高无收入或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关心贫困和弱势群体利益,加大社会福利救济和自然灾害救济力度,切实保护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胡基本生活,对低收入

10、和弱势人群进行补贴,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通过政府对企业和居民的转移支出不仅可以影响企业和居民可收入分配的份额,更主要的是对无收入或低收入的企业和居民的一种补贴,是调节收入差距、增加低收入群体的重要手段。 (三)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促进社会财富公平分配 1.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强化对非法收入的整治力度。非法收入是形成社会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必须坚决予以取缔。要实行办事公开制度,避免形成权力垄断,实行重要岗位定期轮换制度;要把取缔非法收入同惩治腐败结合起来,加大对侵吞共有财产和利用偷漏税、行贿受贿、钱权交易等非法手段谋取利益的要依法惩处。 2.规范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外收入、非

11、货币性福利等,整顿不合理收入。加快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外收入、非货币性福利等制度改革,彻底改变低工资、高福利、高保障的分配格局,逐步实现收入分配工资货币化;要不断规范公务员工资收入、整顿规范分配秩序,逐步消除机关工资分配中的行业差、部门差;要清理各单位自设账户,取消“小金库” ,实现集中支付。 3.加大对收入分配的调控与监管力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作为社会财富分配的主体,政府要按照“补低、拓中、调高”原则,从维护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出发,对各种类型企业的收入分配进行干预和监6管。对低收入人群进行补贴,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并使其有动力和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善生活状况;不断拓展壮大中等收入人群,使他们成为社会中的绝对多数,奠定“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的基础;加大对高收入者收入的规范和调节,根据能力负担原则,有效提高高收入群体的实际税负水平,将社会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防止出现社会阶层严重分化对立,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赵长茂.宏观经济管理通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王天义.提高劳动报酬是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关键.前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