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士大夫义利观的嬗变.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960184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代士大夫义利观的嬗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宋代士大夫义利观的嬗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宋代士大夫义利观的嬗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宋代士大夫义利观的嬗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宋代士大夫义利观的嬗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宋代士大夫义利观的嬗变摘要:宋代,伴随着“人欲”在商品经济的刺激下逐渐膨胀,义利之辨的争论也愈发激烈,一方面,功利主义学派讲求义利并重,甚至重利轻义思想,这对于突破封建伦理束缚无疑是一种进步的思想。而理学家所强调的“以理制欲” 、 “以义取利” ,这对于解决我们今天社会转型中的矛盾也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宋代 义利观 功利主义 理学 所谓“义利之辨”就是围绕着伦理道德与功利利益所展开的思想辩论,在古代思想史占据主要地位,一方是传统的强调礼制的道德规范,另一方是强调义利并重,以利和义。孔子在论语?宪问中首先提出:“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 ,要求人们“见利思义” , “义然后取” 。此

2、后,孟子发挥了孔子的重义轻利思想, 孟子?梁惠王上云:“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荀子则认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 而如何处理好“义”与“利”二者的关系,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伦理道德以及社会的风气维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唐宋社会变革论以来,中外学者普遍认同从唐末至宋代,中国古代社会发生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转折 。宋代科举制度使得庶族地主及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登上政治舞台,地主阶级内部升降沉浮加速;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的现象日益严重,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 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租佃制的实2行也使人身依附关系的大大减弱;市镇经济的崛起

3、,货币在经济流通领域的广泛使用,商品经济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的自然经济的局限;奢侈消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习气充斥社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义利之辨”成为社会价值判断的焦点。 “义利之辨”被士大夫作为头等大事提了出来。程颢说:“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 ” 张?则提出“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 , “学者潜心孔孟,必得其门而入愚以为莫先于义利之辨” , 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称“义利之说乃儒家第一义” 。 这些不仅表明了宋人对义利之辨极为重视的态度,同时也反映了“明义利”之争辩在宋代的激烈程度。 宋代是一个尊崇儒学的

4、时代,传统的“贵义贱利”有了新的发展。“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鲜明提出要将人欲与天理完全对立,认为只有克服人欲、摒弃私欲对利的追求,才能保持天理。程颐就认为, “视听言动,非礼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不是天理,便是人欲” 朱熹则进一步提出“天理人欲相为消长,克得人欲,乃能复礼。 ” 陆九渊也将义与利尖锐的对立起来,认为“私意与公理,利欲与道义,其势不两立”, “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 , “德而富,徒增其过恶,重后日之祸患。今日虽富,岂能长保” 当然,这种理学也并不是全然不要人欲,就像朱熹被问到“饮食之间,何为天理,孰为人欲?”答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朱熹也不

5、得不承认基本的物质需求,但却不承认个人逐私利,不主3张在满足基本生存之外的求利行为,他们认为利的获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只要行为合乎于义。 理学家们要求淡化功利意识与追求,以消弭或减轻商品经济大潮中的拜金主义趋向,重申义利关系,在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上正确引导民众。这固然有其积极的社会价值和作用,在思想争辩过程中,理学家们矫枉过正,走入极端。他们视义为公、贬个人利益为私,一概摒弃功利意识则又让原本客观的义利关系走向曲高和寡的道德教条。他们认为天理、人欲是完全对立的,不仅反对只讲求私利的行为,甚至于对所有的求利行为都一概否定,所以应该克服人欲、摒弃对利的追求。应该追求坚持以天理为内容的本性。 随着义

6、利争辩逐渐深入,功利学派的声音开始为人们所吸收接纳。李觏所提出的调和义利的经济伦理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北宋一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倾向的哲学家和具有进步倾向的思想家,也对后世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他首先公开质疑语不言利的观点,他说:“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欲可言乎?曰:欲者人之情,曷为不可言?言而不以礼,是贪与淫,罪矣。不贪不淫而曰不可言,无乃贼人之生,反人之情,世俗之不喜儒以此。孟子谓何必曰利 ,激也。焉有仁义而不利者乎?” 认为利欲是礼义的物质前提,若“食不足,心不常,虽有礼义,民不可得而教也” 。 理学家门对义的过分强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对物质、对财富的追

7、求,从而也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王安石在政治改革过程中,他提倡“利者义之和,义固所以为利也” , 他所坚持“理财乃所谓义 ”4的义利观,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这也大大的影响了宋儒对义利观的看法,不再坚持贵义贱利。张载就提出“利之于民,则可谓利。利于身、利于国,皆非利也。利之言利,犹言美之为美。利诚难言,不可一概而论” ,故为政者,在乎足民,使无所不足,不见可欲,而盗必息矣。 ” 功利学派的集大成者叶适认为在义利关系上,不讲利的义只是“虚语”罢了,他说:“仁人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此语初看极好,细看全疏阙。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后世儒者,行仲舒之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

8、乃无用之虚语尔。 ” 当然,在讲利的同时,如果不以义为基本的道德准则,是有悖社会公理且有害的。所以叶适又主张“成其利,致其义” , “以利和义” 。 到了南宋,陈亮以功利主义思想同朱熹展开了论战。他的“人生不能无欲”与理学“去欲”的观点截然相反,他认为“于是天下之士,始丧其所有而不知适从矣。为士者耻言文章行事而曰尽心知性 ;居官者耻言政事书判而曰学道爱人 。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 ” 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地瓦解着传统的儒学重义轻利思想,从而使得有宋代经济消费思想中的“功利主义”风气盛行。 士大夫们逐利的思想异常活跃,为了发展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开始注重经营治生,为了巩固

9、家族经济政治地位,他们开始把自己经商赢利、买卖土地,甚至将治生经验以及消费伦理写入家训,为了家族的长远利益发展。宋代这种讲实际,重事功的思潮,使人们逐渐摆脱了各种封建礼仪的束缚,追求实际,义利并重,讲求功利,甚至重利轻义思想,5逐渐改变了原有的重义轻利的传统思想。这也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于突破封建伦理束缚无疑是一种进步的思想。而理学家所强调的“以理制欲” 、 “以义取利”对于解决我们今天转型中的社会矛盾也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熹.孟子集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 2朱熹.论语集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 3朱熹.朱

10、熹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 4程颐,程颢.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 年版 5张?.南轩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6张载.张子全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 7陆九渊.象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 8李觏.李觏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版 9陈亮.陈亮集.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版 10叶适.叶适集?水心别集.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版 11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版 12冯娟.宋代“义利”争辩述论.思想战线.2004 年第 2 期.第630 卷 13张汝伦.义利之辨的若干问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年第 3 期 14季乃礼.关于宋代理学理欲、义利争论的几个问题.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14 卷.第 1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