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 年党员干部读书征文【精选】15 篇【篇一】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讲到,习近平在陕北插队时,对于吃穿用度能省就省,但是在打坝、修梯田、打井等惠民项目上,却是费心费力。正是这种不讲究和不将就获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也为自己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你的精力花在某些方面,就意味着另一方面会大打折扣。如果一个领导干部在如何高品质地吃穿上过分讲究,那么势必会影响干事创业的劲头和服务群众的初心。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事实证明:哪里的领导干部贪图享乐、奢侈腐化,哪里的干部作风就会出问题,哪里的干群关系就会很紧张;哪里的领导干部带头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哪里的
2、环境就会风清气正,人和业兴。 生活可以简单,但工作决不能马虎,这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能够从弱小走向强大的重要法宝之一。延安时期,毛主席的衣服上打了许多补丁。工作人员劝他不要太寒酸,他却说:没关系,穿在里面别人看不见,我节约一件衣服,前方战士手中就多几发子弹。相反,蒋介石的军队攻占延安后,部下为了迎接其到来,飞机在西安与延安之间往返多次,洋瓷脸盆、澡盆、马桶、沙发、钢丝床、山珍海味、西餐用具以及西餐厨师等,一应俱全地被运抵贫困的延安。结果,我党的延安作风不出意料打败了蒋介石的南京作风。 现如今,党员领导干部的物质生活日渐丰富,但是我们不妨扪心自问,作为带领人民群众发家致富的引路
3、人,我们有没有把群众的点滴小事记在心上,干事劲头、为民服务的决心有没有退减,在抓项目、促发展上是否将就?习近平总书记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所做的事情关乎国家兴亡、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而且一些特别艰巨的事业,还需要一任接一任地一直做下去,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以一丝不苟、不将就不懈怠的精神持之以恒。 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勤政务实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标准之一,也是党员干部的首要准则和第一要务。因此,各级党员干部要把握住什么时候不讲究、什么时候不将就,为老百姓干点
4、实事好事,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篇二】 国庆假期,宅家里,带着一颗赤诚的心,精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读罢,心里顷刻涌起对在那七年间上山下乡的知青习近平充满佩服、感动和鼓励、引导,情至深处,潸然泪下。 篇幅均以实录形式呈现,字里行间,语言质朴,详述了知青习近平在七年时间里的历历往事;记载了知青习近平曲折的少年时代和奋斗的青年时代;还原了知青习近平处在阶级感极强的年代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那段历史;再现了知青习近平在七年间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在村民们、知青们谈起没有褪色的当年故事里,记忆依然那么清晰,讲述依然那么激动,回味依然那么幸福。七年间,知青习近平同在黄土高原
5、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乡亲们打成一片,一起挑粪拉煤,一起拦河打坝,一起建沼气池,一起吃玉米团子。七年间,知青习近平艰辛磨炼、积极努力、勇于实践、积累经验,在困境中实现了蜕变和升华。七年间,知青习近平用弥足珍贵的岁月立志为民办成大事,奠定坚实人格基础。如今看来,这七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扎实践行基础、积累深厚经验的岁月,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久久为功、驰而不息的源动力。 在 2015 年 10 月 16 日北京举行第 23 个全球消除贫困日的 2015 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中,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讲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中国故事:回顾中国几十年来减贫事业的历程,我有着深刻的切身体会,上个世
6、纪六十年代末,我还不到 16 岁,就从北京来到了陕西省北部的一个小村庄当农民,一干就是七年。那个时候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我当时和村民们辛苦劳作,目的就是让生活过的好一些。但是在当时几乎比登天还难,四十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的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工作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也最多。在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在那段峥嵘岁月里的所见所闻所做为后来的锻炼历程中始终把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牢记心间,深刻烙了印。 读完此书,唯一遗憾的是我对书中村民们、知青们所详述往事而折射或反映的社会感触不深,不能深刻体会知
7、青习近平在那个年代里用过五关苦读经典解衣推食奖品换农具等所铸就的坚韧品质和伟大精神,因为我是一名 80 后。然而,书中的点滴令我感动,使我极其强烈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在那段当农民的岁月里的崇高思想和独特魅力,在历史与现实的隔空对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和群众拉近了心灵的距离。 鄙人喜欢听爷辈儿讲有关上世纪 6070 年代的故事,听着故事所渲染的氛围,容易把自己置身在那段艰难而又奋斗的岁月里。前段时间,我着迷于平凡的世界这部电视剧,甚至通宵达旦地追剧。该剧讲述了在上世纪 70 年代初期,农民在面对现实压力和人生抉择时,依旧坚守最初梦想的故事。其中有一个镜头深深打动了我,那就是剧中人物田福军因农民田地的
8、路线走向问题与领导争执时说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以人民为方向,路线永远都不会错。结合这部电视剧反映的年代史事,加深了我对知青习近平在梁家河七年的岁月的理解。我想,光阴似箭,知青习近平甚至到如今,始终把以人民为方向当作他矢志不渝的信念。时至今日,这句话依然震撼着我、鼓励着我、坚定着我。 知青习近平在梁家河七年的岁月,无疑是他人生经历中十分重要的起点,也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够带领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密不可分。知青习近平在梁家河七年的岁月,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和夺取新的胜利的重要法宝。知青习近平在梁家河七年的岁月,让我们更加坚定信
9、念,志存高远,在困境中崛起,指引我们走向胜利的方向。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我们要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学会胸怀大志,坚定信念和抱负,以人民为方向,内心充满着使命感,在工作的最前沿,扎实地走好每一步,并且带着这股力量,不断向着新的目标破浪前行! 【篇三】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讲的是习近平总书记青少年时代上山下乡,在黄土高原的小山村梁家河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故事的一条红线,就是他在艰苦环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告别了最初的迷惘和彷徨,找到了坚定的目标,建立起了对党、对党的事业、对为人民服务的坚定和执着。可以说
10、,苦,是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底色。吃苦,是青年习近平面对困难的勇敢选择。 在艰难与困苦中,历炼了习近平总书记坚定和崇高的信念 逆境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意志和追求。青年习近平面对的苦与难无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而更为感人至深的是他坚韧不拔的政治追求。对于常人来说,只要现实表现好,就容易被组织接纳。他吃苦耐劳、好学上进,现实表现广受称赞。但因为所谓家庭问题,入团入党对他来说是那样的希望渺茫。正如一位受访者说的: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 开始。面对组织上的冷遇,他没有抱怨,没有气馁,没有放弃,而是锲而不舍、坚定不移。他先后写了好几份入团申请书,才在 1972 年秋天入
11、了团。同样,他反反复复写了 10 份入党申请书,最终在 1974 年春天入了党。正因为青年习近平已经把理想信念深深地内化于心,并外化成敢为人先、坚持到底、不辞辛苦的昂扬斗志,体现在带领乡亲们干事创业的实践中,他才能干一件成一件,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 今天,我们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长征路上。这同样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的执政环境,对每一个共产党人都是现实的考验。我们必须始终高扬理想信念的旗帜,保持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坚持四个自信,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坚守原则,坚守规矩。唯有如此,才能在胜利时和
12、顺境中不骄傲,不自满,在困难时和逆境中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信各种赞誉和诱惑考验,经受住各种风险和挑战考验,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在艰难与困苦中,锤炼了习近平总书记坚韧和刚强的性格 世间万物总是充满着辩证法。苦,会使一些人消弭意志、选择回避,丧失抗争和奋斗的勇气。苦,同样也会使一个勇敢者昂起头颅,激发出他的潜能和斗志。青年习近平选择的,就是面对现实之苦,就是与乡亲们苦在一起、干在一起,就是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就是在艰苦奋斗中淬炼成长。他后来说:我当时和村民们辛苦劳作,目的就是要让生活能够好一些,但这在当年几乎比登天还难。是的,他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尽自己所能,带领乡亲们不屈不挠地与
13、命运抗争,为大家伙争取美好生活。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生活总是给勇敢者丰厚的回报。一个人经历的艰难困苦,会成为他一生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回忆起那段难忘的岁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实践证明,只要有乐于吃苦的劲头,再苦的环境条件也能克服,再难的问题也能直面解决;经历了艰苦岁月的磨砺,以后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够处变不惊、应对自如。回过头看,正是陕北这段艰苦的生活历练,锤炼了习近平总书记坚韧与则强的性格,使他成为在艰难环境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党的
14、领袖,在长期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领袖。 在艰难与困苦中,锻炼了习近平总书记实干和担当的品质 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可以读到不少他敢担当重实干的生动故事。敢说敢做敢担当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不搞形式主义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这些评价,都是梁家河的乡亲们用来赞誉青年习近平的。为了解决村民的照明和燃料问题,青年习近平决定到四川取经学办沼气。村里吃水困难,他就带领村民打了一口吃水井。他给村里办了一个铁业社,有效解决了社员劳动工具的需求。他带领村民打了 5 大块水坠坝,给村里增加了几十亩的耕地。他还办了一个代销店,方便村里人购买日用品。他把延川县奖励给他的一辆三
15、轮摩托车,换成了手扶拖拉机和磨面机,供全村使用。青年习近平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一年多的时间,为群众办了很多实事,给村里带来很大变化,过去一到春天青黄不接就全村出动去乞讨的贫困村庄,一时间变得红红火火、一片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走过来,不管是在什么层级上,他都以担当和实干著称。在河北正定,他冒着风险向上级申请减征购粮,缓解了正定群众的口粮问题;在福建宁德,他上任不搞三把火,而是首先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提出弱鸟先飞的思想观念;在浙江,他经过深入系统的调研提出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积极建设法治浙江,真正做到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
16、毅然接过历史的接力棒,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部署,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在艰难与困苦中,铸造了习近平总书记亲民和为民的情怀 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七年知青岁月时的感言。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生活,是他真正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老百姓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七年。 从不适应到融入,总有一个过程。尽管淳朴的陕北人民敞开胸怀,把知青当作毛主席身边的孩子来爱护,在生活、劳动各方面给予他们照顾,但一下子从京城来到贫穷封闭的黄土高原小山村,心理落差可想而知。但对于知青习近平来说,随着他与农民接触的增多,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