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故土梦想与世界主题征文稿 1200 字我的家乡是赣西北的一个小县城。从江西省的版图上看,它就像一把还没上柄的铁锹,牢牢地扎在了九宫山旁。铁锹中间有一座叫长水的桥,从桥头往西北走两百来米,隔着一排行道树,有一处居民区,在其中某个泻出灯光的窗口里,住着我的一家。 十八年来,我在这里生活,读书,成长,仿佛一种命定的经过,我无声无息中就种进了这块土地,与它产生联系,进而也让它埋进我的心底。家乡一词总是带着某种宿命感,它一定是遥远的,让人回望的存在,它藏匿于记忆中,是与现实遥遥相望的刻画与怀念。 家乡的味道是每个人随身携带的记忆。我四五岁时,县城的幼儿园还处在一条小吃街的巷子里。每天放学,妈妈接我回
2、家,都会路过一串的小吃摊点。我在各色香味中逗留,最终总会在卖甑子糕的老爷爷面前停步。老头的糕点是现做的,通常,他会先把糕粉舀进甑子里,再用一块小铁片刮平,然后嵌进一个烟囱似的冲壶上,往甑子上盖一竹筒盖,不一会儿,随着氤氲的白气冒出,老头把甑子往下一挪,一块糕也就成型了。每当我看见白白的、还冒着热气的糕点被抖进袋子里,就会忍不住抬头看妈妈,直盯到她妥协为我买上一两块为止。这时,老爷爷就会笑着用家乡话跟我打招呼,转而招待下一个走不动道的小朋友。很多年过去了,我无法再现过去的画面,却始终记得有这样一种味道,悒郁着故乡的情结,罩在我的心头。 家乡是童年的容器。小学时期,由于家离学校很近,我七八岁以后,
3、就开始独自上下学。不到十分钟的路程,往往能被我走上半个小时。在这半个小时里,我能光顾三家小卖部,吃完五块比巴卜,开辟从学校到家的一条新路从学校大门走出去右转会路过人民医院,再往前走,拐角处有一家豆浆店,每一天,现磨黄豆的香气和医院的消毒水味都会有一场拉锯战;从学校小门出发,那里有一家印刷厂,里面的机器每天都在吱吱地运转;从学校食堂的出口回家呢,会看见很多红砖平房,大人们都在忙着做饭,灶台、餐桌、碗筷都摆在室外,叮叮当当敲出生活的旋律,恰饭了呀。似噢。常常会有这样的声音乘着风送到我的耳边。偶尔,我能看见班主任骑着自行车从我身边经过,然后顺便捎走和她顺路的同学,偶尔,我还能看见某家正在歇业的店面门
4、前趴着一条懒洋洋的大黄狗,懒懒地盯着来往的行人。林海音说: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神圣而愚骏的。而家乡就是为我保留珍贵童年的容器,它包容了我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记录下来我所有幼稚的探险,它将流动的岁月注进我的脉搏中,用温热的体温加以存封。 家乡往往因为人的存在被赋予更多的情感。如果我忘了带钥匙,隔壁的阿姨知道了一定会让我上她家玩会;如果我因为挨罚站在家门外大哭,楼上的奶奶闻声一定会下来搂着我替我抹掉糊了一脸的鼻涕眼泪;如果我家门口挂了满满一袋的菜,那一定是年过八十的老太太从自己的小菜园里挖出来给我们送来的。这座城市真的不大,它只有四十万人口,三千多平方千米,可是在这个不大的县城里,却承置了更多不曾被稀释的温情。 后来我的家乡定位为旅游城市,一座小城成为了4A 景区,渐渐有了游客,也更加注重环境和卫生。棍子鱼,银鱼,橡子粉丝,神雾山,武陵岩也逐渐成为了一张张名片。我记得这些,也始终记得在承担了县城人们全部生活细则的西海上,有这样的家乡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