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河东村巢蜜技术推广项目建议书第一章 总体规划提要佛坪县长角坝乡东河台村,地处秦岭南坡,距秦岭中峰 15 公里,海拔 1500 米左右,平均温度在 20以下,温度适宜,光照适中,属山区地带。此村共有 52 户,243 人,52 户分布在 108 国道两边,二、三组村民落户山沟里,由于秦岭山上分布的植物资源,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大量的蜜源,因此养蜂成了当地的主导产业,家家户户都养蜂,蜂蜜更是自给,而且蜂蜜的功用甚多,又给此地提供了良好的商业契机。但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底子薄,发展养蜂有了一定的困难,本项目以次为出发点,本着不破坏环境,为大熊猫、羚羊等国家珍惜动物提供一个舒适的栖息地为原则,大力发展养
2、蜂,有经济实力和养蜂经验的农户组成养蜂协会,制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商标,发展特色产品-蜂蜜盒,再进一步给小户以小资金支持,让大户带动小户发展养蜂,并且扩大养蜂规模,让东河沟村的“土蜂蜜”打入市场。第二章 规划背景及必要性一.规划背景东河台村地处秦岭地区,位于观音山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内,这里植被茂盛,树木种类繁多,因此当地养蜂业比较兴旺,该村也将养蜂作为村上的主导产业,村上的土蜂蜜,也称百花蜜,品质纯正,营养丰富在该地区小有名气,每年蜂蜜供不应求。,同时,村上养蜂属于家庭作坊式生产,养蜂受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大,每年有大量的蜜蜂在冬天被冻死,而且蜜蜂经常受疾病的困扰,“大肚病”等疾病让农民束手无策。该
3、村养蜂业蜂产品主要为蜂蜜,除此之外有少量农户从事巢蜜的小批量生产。但是这些蜂产品没有商标,市场认可度不大。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该村位于观音山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内,目前保护大熊猫与村上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多矛盾,增加村民收入成为保护大熊猫的关键。项目致力与在养蜂产业上增加村民的收入,针对村上的家庭作坊式养蜂模式,项目建议组建协会方式形成本地区蜂产品商标,促进养蜂产业的规模化、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提高蜂产品抵御天气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对于巢蜜生产方面给予技术上的指导,提高蜂产品的附加值,发展该村经济,增加村民收入。三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项目有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资助.世界自然基金会
4、(wwf)是在全球享有盛誉的、最大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机构之一,在全世界拥有将近 500 万支持者和一个在 90 多个国家活跃着的网络。wwf 的使命是遏止地球自然环境的恶化,创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他们的宗旨是: 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 确保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推动减少污染和浪费性消费的行动。2.项目受到当地政府和村上的支持,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3.项目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提供技术支持。4.本地区传统的养蜂基础,丰富的养蜂经验.项目区概况东河村位于秦岭山南麓,距离佛坪县 26 公里的崇山峻岭中。108 国道纵贯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平均海拔在 1440 米以上。植被完整
5、,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麝香,野猪等珍惜保护动物以及大量的杜仲,厚柏,红豆杉等珍贵药材植物。该村位于南北降雨分解线处,空气湿润,非常适合猪苓,山茱萸等药材的种植。然而土质沙多,石多,土层薄,加上耕作条件差,山高气寒,光照时间短,全年平均无霜期天,年降雨量mm。由于降雨时间分布不均,天气变化无常,冬春少雨干旱,为养蜂及粮食种植带来了重重困难。全村共辖三个村民小组,分五条线路居住,共有户人。社区内总耕地面积为亩,人均耕地面积为亩,林地亩,退耕还林地共有亩。前几年主要以林业采伐为主,中草药养蜂为辅,而在限伐之后,养蜂和山茱萸的种植跃居为主导产业。在“东河村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工作完成之后,年人均纯
6、收入以达到 1150 元人民币,比 2008年净增 800 元整。主要的种植作物有土豆和玉米,以及山茱萸和猪苓等中药材,人均粮食占有量为 350 公斤。在退耕还林之后无耕地或少耕地的家庭生活则主要依靠劳务输出为主。05 年外出打工的人数为 48 人,约占总人口的 20%,基本上青壮年劳动力均外流。该地水资源丰富,国道两旁的河水四季常流,经权威机构检验已达矿泉水引用标准,05 年已经基本实现家家都能用上方便的自来水。该村 242 人中共有 50 名小学毕业生,60-70 人初中文化水平,三十人高中毕业至今无大学毕业生。主要原因是村民思想意识不高,再加上当地教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不能保障。如今村里有
7、 12 名学龄儿童均已入学,因为本村学生少没有小学,孩子们都在离家较远的龙草坪小学上学。由于国家针对九年义务教育免收学费的政策的深入全面实施,就读初中的学生至今无一人辍学。村上安装有广播电视的有 46 户,47 家通上了电话,对村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眼界的开阔起到了保障作用。然而,村上没有医疗所,有不少人生病仍要到山上去挖草药来医治;由于小孩年龄小,上学路途又远,家里都实行陪读制,这样对劳动力也是一个很大的浪费。项目区农业发展优劣势分析该村如今的主导产业是养殖中蜂,种植山茱萸,这两项收入占村子总收入的 50%以上。新兴产业-猪苓栽培已经成为极具潜力的发展方向。种植业主要是山茱萸,乌药和大黄等中草
8、药,这项收入约占总收入的 21%,而传统农作物的种植比较单一,以土豆和玉米为主,在总收入中的比例不足 10%,人均粮食占有量为 350 公斤。口粮主要依靠买进面粉和大米,加上路途遥远,花费甚多。去年统计山茱萸种植规模已由 03 年的 270 亩增长到 427 亩,全村单项总收入为 61000 元,人均 252 元,占全村年人均收入的 21%,而中蜂养殖一实现 1500 箱,收入 92000 元,人均 380 元,占的比例为 33%。村里每家都有六十株以上的山茱萸,养蜂规模超过六十箱的有四家,其中两家超过一百箱,这一群体在当地起到了技术支持和产业带头的良好作用。针对缺乏技术就难以有发展的现实,村
9、上三年内组织了五次不同内容的讲座,主要以养蜂技术,猪苓栽培和山茱萸的保管为内容的技能培训,为村民的快速致富提供了保障。该地农业发展主要是从种植业中的种植山茱萸和猪苓的栽培为重点,养殖业主要是养蜂和养猪。本村共有养蜂户 30 余户,占全村总户数的 60%以上,其中,规模在六十箱以上的有四家,超过 100 箱以上的有两家。养蜂规模从 1978 年在当地就已经急剧增加,1985年开始实施改良现今绝大多数村民使用改良蜂箱饲养中蜂,年景好是可取得非常可观的收益,05 年养蜂收入达六万元以上的农户有两家,主要蜂产品为蜂蜜。由于当地蜜源丰富,主要是椴树和漆树花,花期为 25-28 天,由于高山植物无污染以及
10、蜜源上等的缘故,所产土蜂蜜品质好,供不应求。又因为改良过后的中蜂,所产蜂蜜更粘稠,含多种有效药疗成分,价格相对易蜂蜂蜜高。但是也存在一系列的不良因素的影响,比如花期短,因而蜜蜂的饲养时间较长,产蜜时间较短,减小了效益;而且中蜂具有不宜流动的特点,只适合本地饲养不能在外地去赶花季,所以产蜜时间大大减少;养蜂主要依赖于天气,蜂农们很为这点头疼,因为他们难以对多变的天气做出合理科学的决策来减少他们的损失,如今年早春三月份突降冰雹,村民措手不及,结果全村养蜂数量至少减少了原来的一半以上,损失非常惨重,所以科学的管理和必要的常见的防病知识对他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蜂产品单一,价格也比较低一些,一斤大概
11、卖七块左右,而市场价格要卖到十三块。养蜂的前景很好,目前已占全村总收入的 33%。关键是要提高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蜂产品的多样性。该土地沙多,能够适合土豆,玉米的生长。然而土层太薄,山高气寒,日照太短等原因,导致玉米、土豆的生长期较长,产量较低。由于地膜玉米技术的引进,买地膜、玉米种、化肥每亩投资至少 140 元,而产的土豆、玉米主要是作饲料用来喂猪,只有少量食用;猪也只是养 12 头,而按习俗基本全供家庭食用。去年,野猪损坏庄稼 42 亩,约占全村种植土豆、玉米总面积的 40%。因此,传统作物的种植不能给当地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主要作用只是维持当地传统劳作和传统习俗。当地气候适宜很适合
12、野生山茱萸的生长,山上野生的茱萸随处可见,前几年价格好吸引大量农户种植,而近年价格太低,而且收集处理过程麻烦,又由于大量劳动力外流,导致 05 年有些家庭出现零收入,拿去年举例说明,去年每斤山茱萸市场价格 67 元,只是雇人采集每斤 0.5 元不等,而每年 78 斤湿的可处理为一斤干的。每斤*除去劳务费只剩下 23 元,而处理过程相当麻烦,已没有利润可图了。所以其是否创收已经不再取决于规模和产量了,而粗产品的市场价格已成了其决定因素。对于年渐衰落的茱萸市场,期待其出现价格的转机。新兴产业猪苓在当地也比较适合种植,而且价格高,每亩投资至少19980 元,价格约 15 元每斤,每四年可收获一次,效
13、益可观。现在规模较小,只有 1725 平方米。主要困难是资金不足,难以扩大生产规模,而且种子来源少,成本高,每平方米需一斤种子每斤 15 元,再加上农药等的耗费,每平方米约需 30 元,所以每亩地需投资至少19980 元。结论:主要由自然条件决定,再加上发展和保护生态资源之间的矛盾,人类由此作出的让步,当地经济项目很少,再加上教育落后,整体文化素质不高,而只有养蜂和猪芩栽培是很有发展空间的,因此,在稳定原有家庭经济,经济林木栽种以及山茱萸种植的基础之上,应着重发展以养蜂为主的主导产业,并在全村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猪芩栽培。以这两作物为出发点,通过尽量克服困难和解决劣势因素带来的各种问题,发展当地经
14、济。 第五章 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第一节 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及原则本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借助少量资金和科学技术,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有效地组织当地养蜂项目建设,引入巢蜜技术,使农民产品附加值增大。项目遵循的原则: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自然资源条件出发,以科技为龙头,市场为导向,行政管理加技术指导,实行集中管理,区域开发的方式,以当地资源为基础,从根治项目区恶劣的生存环境,加快生态建设发展入手,发展养蜂业,改变养蜂投资大获利少的状况,从而振兴农村经济,加快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第二节 项目建设基本思路及发展目标一、基本思路该项目设计总投资元,一是成立养蜂协会,为基地提供信息,将蜂蜜标准化。二
15、是聘请技术人员,推广巢蜜技术,为基地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三是基地内通过运用配套技术抓示范,全面推广巢蜜技术,提高当地的养蜂技术,使基地养蜂生产成规模,产品价格提高。利用集体力量建立一个可以长期供给土蜂蜜的一个商品化,标准化,系列化的土蜂蜜生产基地。二、发展目标(一)项目总目标该项目覆盖长角坝乡东河村 37 户养蜂农户,通过技术支持,提高当地农户养蜂技术,积累经验,推广巢蜜技术,具体在项目实施的第二年,实现饲养蜂群 50%为强群,每群蜜蜂生产巢蜜 2 公斤,普通蜜 10 公斤。(二)项目实施分类目标1 协会的建立以养蜂大户牵头,小户加盟的形式建立协会,协会内互帮互助,收集信息,拓展市场。2 社区
16、发展及能力建设目标扶持三十箱蜂以上的蜂农发展巢蜜,扩大规模,使得三十箱蜂以上的蜂农能生产巢蜜,三十箱蜂以下的农户,提高技术扩大规模,提高蜂蜜产量。最终使所有养蜂农户蜂群三十群以上,都可以生产巢蜜。收入目标:年户均产值 1.08 万元,共计产值 39.96 万元,户均纯收入 4910 元,共计纯收入 88.38 万元。3 品牌的形成将生产地产品标准化,包装统一化,向西安等周边大城市扩展市场,提高第六章 项目区发展规划一、产业组织结构改造采用“协会+科技+农户”的模式组织,成立东河村养蜂协会,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最大的竞争就是分散的农户如何应对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问题,没有规模
17、就没有市场,这已经是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对农业产业化的共识,但是如何组织产业化的项目?如何发展大规模的农业养植项目?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生产主体是农户,组织化程度低,科技信息装备最低的群体如何发展技术要求高的养蜂项目?我们认为可以引用日本、韩国、我国台湾省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方式发展养蜂,即通过专业协会来组织生产。二、规划与布局1充分利用现有养蜂大户资源,担任协会的主要领导人员,带动农户共同发展。2协会自行管理,wwf 提供技术资助。3农业产业化被认为是目前强化农业产业,提高农业比较利益,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有效途径。我们通过协会的形式,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基地,进行集中化管理。协会统一生产巢蜜,使
18、蜂产品规范化、标准化。用有限的项目资金,引导农户拿出更多的资金推广新技术,扩大自己的养蜂规模,起到科技成果“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使得养蜂规模逐渐扩大化。协会是勾通政府与农户、专家与农民、技术信息与生产、产品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形成农户养蜂信息化。这样,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第七章 市场分析与前景展望一、 市场分析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民众对保健品的需求相应增加,对保健品的需求已由盲从到理性,从一种概念的导入到自身的切实所需,因此,出自最佳生态环境的绿色蜂产品定会受到都会市人们的欢迎。巢蜜是在人工特制的巢蜜格子里经过蜜蜂充分酿造成熟,并封上蜂蜡盖的小块蜜脾。它融蜂蜜、蜂胶、蜂蜡、花粉及蜜蜂分泌物的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