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教师学习工匠精神的心得体会【篇一】 奢谈一知半解的理念,执迷于建构教育派流或教学模式,轻视学科教学知识打磨和积淀,最终将导致教学荒芜。 教师教育:重拾工匠精神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谈及供给侧改革时,指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众多媒体的关注热点。其实,不仅是经济改革需要培养工匠精神,教师教育改革也要重拾工匠精神。 轻视工匠精神将导致教学荒芜 几千年来,工匠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赖以生存的技艺经验与知识真理无缘,他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被精英文化轻视。中国传统思想中,孔子对学稼、学圃不以为然。孟子更将它称为劳力,断言其被劳心者统治。这并非中国特色。杜
2、威曾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相差很大,却共同地贬低技艺。柏拉图把手艺人安置于理想国的金字塔底层。亚里士多德把技艺称为制作,认为只是达成外部目的的手段。随着近现代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日益兴盛,人们对工匠技艺经验的批判,就愈演愈烈了。 在此背景下,教书匠几乎成了教育领域的过街老鼠。教书匠和教育家间的虚假对立,诱使要教育家,不要教书匠之类口号出炉。在它们的误导下,有些一线中小学教师,如宗健梅所言,不去做具体的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研究,甚至鄙视常规教育教学工作,把扎扎实实的教育教学轻蔑地称之为教死书,把实实在在的教育工作者轻蔑地称之为教书匠,却进行宏观的、不切实际的理论研究,说一些专家们常说的话,写
3、一些学者们已经写过的文章。奢谈一知半解的理念,执迷于建构教育流派或教学模式,轻视学科教学知识打磨和积淀,最终将导致教学荒芜。 故而,教师要重拾工匠精神。这是我国时代精神的需要,也得到了当代学术研究的印证。上世纪哲学研究的实践转向及其对社会学、教育学的影响,都为技艺经验的合法性、奠基性和重要性做了背书。 这些学术思想资源包括:存在论层面,海德格尔对用具透明性的现象学描述;认识论层面,波兰尼对缄默知识与名言知识之关系的冰山比喻;语言哲学领域,赖尔对知道什么和知道怎么做的区分和维特根斯坦的相似的看待相似的处理;在社会学领域,布迪厄揭示的实践逻辑;在教育学领域,康纳利的教师个人实践知识和范梅南的教学机
4、智等。 简言之,教育教学不仅是科学,而且是艺术。作为艺术,它总有一些地方没有道理,总有一些地方不讲道理,也总有一些地方讲不出道理,教师只能靠技艺经验。 工匠精神在教育领域是有传统的 重拾工匠精神,先要为教书匠正名。匠,在汉语中并非只是墨守成规,而且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之义。我们反对墨守成规的教书匠,欢迎精益求精的教书匠,即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何谓工匠精神?付守永的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说,它的核心是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成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具有工匠精神的人视工作为修行,视品质如生命,视产品为作品,努力戒除功利心、浮躁心和
5、投机心。 由此可见,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将教育作为终身事业,专注、执着于教育教学,力求教育教学工作的精细、极致,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幸福。工匠精神在教育领域是有传统的。于漪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是工匠精神。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到一位历史老师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是工匠精神。甚至于那些拥有某项绝技,如在黑板上反手画圆、随手画地图、能用二十种语气说你好、能在开学一周内记住所有学生的姓名等,也体现了工匠精神。 【篇二】 重拾工匠精神,对教师教育的启示有四。 一是尊重教育经验。 教育经验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对每个教师而言都带着自己的生命温度,而
6、且不少经验还是以教师或学生的某种牺牲为代价的,因而弥足珍贵。优秀的教育经验是教育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将其全都视为低级、片面、肤浅的,认为他们需要被理论知识覆盖和替换。 尊重教育经验,首先要培育教育经验。教师要坚守育人为本的职业精神,各项工作都应该以育人为目标。尊重教育经验,还要延长教育实习时间。教育实习的定位主要不是基于技术理性的将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不是杜威所言的理论教学的工具,而是通过实践形成教育经验。教育经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因此,教育实习时间要延长,让准教师逐步从边缘到中心,从依赖到独立,从而在上岗前积累其独当一面的经验。 二是推行师徒制。 教育经验弥足珍贵,但作为个人经验,它却
7、依赖教师的肉体,会随着某个教师的离职或离世而消失,人亡艺绝。因此,教师教育必须重视教育经验传承。教育经验内含缄默知识,其传承要靠传、帮、带,要落实到师徒制。 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教育经验传承是否有价值?回答这个问题,关键看我们坚持何种改革观。如若我们认为改革是大破大立,甚至全破全立,那么经验传承当然是改革阻力。可是,教育改革其实是渐进和连续的,从一定意义而言,是不断地穿新鞋走老路。教育改革中,教育传统、教育现实与理想的教育之间虽有差异,也有共性。因此,即使是在改革,哪怕是转型性改革的背景下,我们都不能忽视和轻视教育经验传承。 积极倡导共享的氛围,努力构建共赢的机制,师徒制才能发挥最大价值。现实
8、中确实有部分教师对公开教育经验有顾虑,害怕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不愿跟同行分享干货。有位教师曾跟笔者说,她找到了一个教化学某个知识点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很快理解,而且在考试过程中也极少遇到问题。可是,她不会将其用于公开课,也不会告诉其他同行。可见,师徒制价值的发挥,在于共享的氛围和共赢的机制。 三是彰显能力本位。 教师教育要重视(准)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要建构能力本位的课程观和评价观。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的核心技艺。其要义,简言之,就是会教且教会。可是,当前教师教育课程与评价偏离了教师核心技艺。 这种偏离在职前教育阶段的表现是,教育理论课程重过实践课程,导致准教师只是
9、为考而学而不是为教而学;在职后教育阶段的表现是,研究重过教学,导致教师只是为发表而研究而不是为教学而研究。 建构能力本位的教师教育课程观和评价观,就是教师教育的课程和评价都以核心技艺为中心。这意味着,教师教育课程不仅要强化实践课程,而且理论课程也要紧紧围绕实践展开,指向教师的核心技艺。教师教育评价应该以教师核心技艺为基准,重点考查其应会,而不是应知。 四是强调技进乎道。 我国职前教师教育的基本思路是先理念,后技艺,试图让准教师在还没有足够的教育教学经验的情况下掌握科学概念,树立先进理念。这个思路,只能让准教师形成了关于教育的观念而非教育的观念。因为,正如杜威所言,思想、观念不可能以观念的形式从
10、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当一个人把观念告诉别人时,对听到的人来说,不再是观念,而是另一个已知的事实。 其实,正确的思路是先技艺,后理念,技进乎道。技艺固然包含缄默知识,但也有可明言的规则,即技法。技艺学习要从技法开始。教师教育中的技法,如操作程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教师教育的起点,是教师教育理念生成和创新的基础。所谓教学有法,指教学是有特定方法的,教师必须熟练掌握这些方法。 当然,教学有法无定法。所谓无定法,基于维特根斯坦的视角,即对规则的使用本身无法还原为规则。换言之,教学本身虽有各种原则和方法,但是这些原则与方法在特定情景的具体运用,却无法还原为一定的原则与方法,必须借助教师的判断力。 教师
11、熟练掌握各种具体方法后,才能有更多时间与精力提升关注层次,这时就要推动他们从对技法的关注提升到对艺术的关注,达到技进乎道的境界。 【篇三】 匠人精神近几年来大爆发,可能缘起与有一年春节期间,中国人跑到日本抢购马桶盖,造成马桶盖几乎断货。这样一个大工业生产线上的普通产品,竟然和寿司、日本武士刀并列在一起,又一次打上了匠人精神的烙印。 在日本,有一个传统词汇指代拥有精湛技艺的手工艺者,叫职人。职人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称谓,职人精神代表着精益求精、坚韧不拔和守护传统。现在,许多掌握尖端技术的制造业者也被称作职人,甚至遍及社会各个行业,在日本媒体报道中常见政策职人、相扑职人、科学职人和教育职人等称呼,
12、都指在本领域掌握高超技艺的能人。 本质上,匠人起源于手工业,匠人精神首先意味着个性化,而不是标准化,是匠心独运的雕琢,而不是刻板的流水线生产。反观我们教育,教育不是工业,而更像是农业,需要教师花费时间与精力深入学生的心灵,翻土、施肥、浇水、除草、间苗。 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开花,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结果,甚至我们也不敢肯定,每一株幼苗都能开出美丽的花,都能结出硕大的果。但我们依然执着、依然努力,教育需要在和煦的阳光中,春风化雨,潜滋暗长,需要灵魂的安静,需要耐心的等待。做教师真的需要有匠心。 匠心的背后隐含着的是专注、技艺和对完美的追求。在教学中,匠心可以让孩子们莞尔一笑,学习瞬间变得幸
13、福而快乐;能够使枯燥的知识立刻展现神奇,终身难忘;更会令师生的交流,欢快顺畅,水乳交融。在教学中追求匠心应该是每位教师的职业意识。 做教师,就得像个手艺人一样沉浸其中,心无旁骛,在激情飞扬和挥汗如雨之中,享受教育本身所带来的痛苦和幸福。慢慢地陪伴,静静地等待,悄悄地聆听,不浮躁,不显摆。 匠心就是用简单的心做单纯的事。法国思想家蒙田曾说过: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如果教师都能始终潜心教育,那么就能摒弃浮躁、功利,回归教育本真。人的一生,需要选定一把椅子,意大利歌唱家帕瓦罗蒂年轻时读过师范,毕业时他问父亲自己该干什么?父亲告诉他,如当教师,就好好当,不要做歌唱家的梦;若是想
14、当歌唱家,那么你就去做歌唱家的梦,不要在两把椅子中间彷徨!他的歌声,至美,至纯,他的一生,至简,至定。 生活中的确有许多把诱人的椅子,但不是每一把椅子都适合每一个人,我们只有根据自己的条件与特点,摒弃浮躁,抵御诱惑,坚守定律,坚持只坐那一把适合自己的椅子,才会有希望获得成功,它或许不是最美的,却是承载你最多喜怒哀乐的物品。人的一生要处理好三种关系,即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 人的内心简单了就会快乐,专一了就会强大。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著名作家王蒙曾说过:人的一生要做许多事情,但最重要的不是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而是清醒地知道自己不应该做什么。因此,教育工作不能太
15、复杂、太繁琐、太神秘,应当多一点留白,让学生轻松一点,多一点自主选择,让学生有兴趣一点,多一点宽容悦纳,让学生自信一点。 我越来越坚信,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纯手工的,那是一种依靠积累、源于传承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无法瞬间获得、想要就有。杏坛之上,弦歌不辍,教师们耳提面命,一张嘴,一块黑板,三尺讲台,一支粉笔写春秋,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要有匠心的执着专注而简单。 【四】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可谓是对教师的最美赞誉。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将教师职业神化。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意识到,教师不过是三百六十行其中之一行,教师不过是亿万普通劳动者之一员。因为社会需要以及分工的不同而形成
16、了不同的职业,每种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殊牲和不可替代性。 教师的工作有别于其它工作,确实很重要。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社会拒绝次品、废品和危险品。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懵懵懂懂的孩子,要把这些懵懂的孩子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塑造成社会有用之才栋梁之才。离不开教师的精雕细琢,耐心打磨。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经济改革中需要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教师从事的培养人的工作,可谓是精细中之精细,在教师的工作中何尝不需要倡导工匠精神?教书匠是社会对教师的戏称,在笔者看来,并没有什么不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也是工匠。教育教学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工作态度,态度决定效果,这正是我们积极推崇的时代工匠精神。 我国的教育专家吕型伟有一个教育名言是,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既然是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