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传承的社情民意五篇.docx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1970358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文化传承的社情民意五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关于文化传承的社情民意五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关于文化传承的社情民意五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关于文化传承的社情民意五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关于文化传承的社情民意五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关于文化传承的社情民意精选五篇篇一 *面积 16804 平方公里,人口 348 万。有布依、苗、汉、瑶、仡佬、回等 35 个民族,占总人口的 39.7%,少数民族中以布依族占多数,尤其是册亨、望谟布依族比重最大。如册亨县现辖 14 个乡镇,共 123 个行政村,1100 多个自然村寨。境内居住着布依、汉、苗、壮、仡佬等 20 余个民族,据 2011 年末统计,县内总人口数为23.5 万人,其中布依族人口数 17.38 万人,占全县总人口数的 75.6%,布依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所以享有中华布依第一县的美誉。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打工热潮的涌现,青年一代的布依族人对本民族的文化了解的越来越少。一方

2、面,是一种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冲击。布依族的一些文化虽然已经搬进校园,但是很多青年并不热爱,也不愿去学习。懂得布依族文化的人已经慢慢衰老,没有能力将这些独特的文化传承下去;另一方面是基于本民族一种错误的语言观念。许多年轻人都觉得说自己的地方语言很土。他们虽然对本民族语言有感情,但在与现代社会的接触中却因为经济的落后而对本民族的语言失去自信,进而选择放弃自己的语言。如果不懂得说本民族语言,那么对本民族的文化如何理解?所以布依族文化正面临消亡的境地。这一现象在全州乃至全省都比较突出。 建议:1、实行双语教学,提升民族语言教学质量。由州民宗、教育、文化、旅游等单位共同编写校本教材,通过对布依族文字、

3、歌曲、舞蹈等学习来传承布依族的文化,多年级、各年龄层次人群通用一本教材,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修编,形成系列教材,并针对不同人群分类授课。应将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纳入教材,让少年儿童了解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强化珍惜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2、制定规划,积极为民族文化专业人才发展创造条件。增加投入,为从事民族文化工作的专业人才提供必要的专项经费,提供尽可能好的工作条件,确保民族民间艺术后继有人、代代相传。采取为民间艺人发放生活补助的方式,解决其生活困难,激发积极性,传承新人,避免人亡文灭。3、创新思路,开辟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新途径。应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和保护少数民族文

4、化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和利用民俗资源,通过旅游的发展促进布依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以传统文化的传承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双赢。 篇二 *是*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的、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结晶,到现在已有 3000 多年传承历史,*被誉称中国纺织界的活化石。2009 年 10 月 1 日,*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始走向世界,展示了*特色的民族文化内涵。 但是,*在传承与保护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传习所资金不足。虽然国家和*省政府每年都拨款两千万资金用于*的保护工作,但在白沙、琼中、保亭等市县,*的保护过程中因资金不足,

5、*的普查、宣传、研究、资助传承人等方面工作开展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是天然纺料、染料缺乏。由于现代种植业的发展挤占了大量的野生植物的生存空间,使得大量的野生棉、野生麻、黄姜等植物生存面积大大地减少,造成对这些原材料的采集变得异常地困难。严重阻碍*四大工艺中纺、染工艺的传承及发展,进而使*失去原始的韵味,无法全面的保持*技艺的原汁原味。 三是*技艺复杂难学。*织锦图案的工艺制作主要由纺、染、织、绣四大工艺组成,纺包括错纱、配色、综线、攀等,其技能难以掌握。 四是传承人体系存在不足。首先是传承人的认定过程中文化工作者携带个人的主观意识,没有严格地按照传承人的认定标准对传承人进行认定,使得一些认定出的

6、传承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人;其次是传承人数量较少,队伍老龄化,传承人大都在 50 岁以上;第三是传承人的经济资助少。目前,*国家级传承人每年可获得 10000 元的资助,省级获得 5000 元的资助,市县级传承人只有个别市县给传承人发资助,许多市县称因地方财政收入不理想而未给市县级传承人发放经济资助。 五是*在推向市场中面临竞争力弱。在市场商品中,由于*制作成本高,出售价也高,推销困难大,使得*产品推广竞争力弱。 六是文化工作队伍建设不完善。目前*文化工作者存在执行保护工作任务时力度不够,许多市县级文化工作人员文化水平不高,保护观念不强。 七是保护意识欠缺,法规、政策不完善。政府对*技艺的

7、抢救与保护做了大量工作,但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不够。*省政府出台和制定了相关*保护的法规及政策,但都没有形成真正的保护法律体系。 为此建议: 针对*在抢救、传承、保护、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传承与保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国家和*省政府有针对性加大传承与保护*的资金投入,尝试以保护带动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的生产性保护,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促进产业发展和积极保护。成立*传承及保护专门基金会,吸纳企业和社会资金。 二是扩大和完成纺染料的种植面积。为扩大*原材料种植,国家给予相应的政策来处理农民土地使用问题,加大土地

8、占用补偿;在种植品种、种养方面,国家有关部门派出专家队伍协同*农科院对纺染料的种植进行具体指导。 三是完善传承人体系。对*传承主体的认定、传承人队伍建设是*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关键。*作为一种非物质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是靠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技艺传承,*传承人就是*传承的主体。传承人承载着*纺、染、织、绣四大工艺,是*得以延续的决定性因素。首先,政府部门在认定传承人的过程中要持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格按照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来评选,克服工作人员的主观性,要做到客观、科学地认定,要加强对传承人和传承过程的监督、管理,对不符合要求的传承人和传承活动给予惩罚;其次,在传承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年轻有为的传承

9、人,以改善传承人队伍中老龄化的现状;其三,给予传承人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持,尤其是市县级传承人,政府应当想方法给予市县级传承人一定的经济资助和表彰奖励,鼓励传承人的传承精神。 四是保存*原生态,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及生态博物馆。加强同广西壮族自治区对瑶族文化交流,针对*一些存有*技艺的黎寨,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及生态博物馆,以带动经济发展,弘扬民族文化。 五是勇于创新,打造*文化品牌。1957 年南京云锦研究所成立之后,逐步开展云锦的实验性生产和新品种的创新设计,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在创新方面应学习和借鉴云锦,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同时,政府要不断加强*的销售市场管理,使*行业规范化,以凸显*文

10、化内涵,打造*文化品牌。 六是加强文化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国家文化部门对*文化工作者进行教育、培训和指导,提高文化工作者专业理论知识及科学的管理方法,确保文化工作者在*抢救和保护过程中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七是加强宣传教育。要借助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认识*的文化价值及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让*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中;用至上而下的传播方式培养好专业人才;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在交流中把*推向世界的同时借鉴国际上的保护经验。 八是加快立法程序。出台针对*的传承及保护的系统法规政策,做到有法可依。 篇三 城市主题文化是一个城市特质的集中体现,既包括自然环境下形成的独特文化,也包括千百年来传承的人文

11、精神。*是历史文化名城,是西北革命策源地,红色革命文化无疑是*城市建设的一张光鲜名片。不断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文化,既是建设城市主题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文化强市建设的支撑和力量。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筹建*革命纪念馆。革命纪念馆的建设势在必行,据了解,全省唯有*及个别地市没有革命纪念馆,这与我市丰富的红色历史资源,快速发展的经济严重不符。建议,市委、市政府尽快将建设*革命纪念馆列入项目规划。 2、建设以*革命历史为主要内容的红色主题公园。使全市人民在欣赏滨河公园优美景致的同时,了解熟识*深厚的红色革命史,把红色旅游资源与绿色生态资源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建议,在滨河公园二期建设中

12、,增设转战陕北专题展览馆、沁园春?雪 碑刻、革命先烈雕塑园、英烈墙等。 3、加大红色革命遗址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全市共有民主革命时期的遗址遗迹 370 多处,其中转战陕北就有 35 处,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深远,但由于年代久远,保护不力,目前,除了枣林则沟、小河、杨家沟、神泉堡等旧址得到保护利用,其余大都损毁严重,甚至消失。建议,市上尽快按照中央2016-2020 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制定我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利用的整体规划和方案,明确部门职责、细化保护措施、落实经费保障,切实有效地保护好、利用好革命遗址遗迹。 4、加强红色教育基地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即党史教育基地)是我们宝贵的政治和精神

13、财富,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活生生的教科书。建议,市委、市政府统一命名、集中授牌,规范管理,使之真正成为开展宣传红色历史、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的重要阵地。 5、拍摄一批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微电影。多年来,我们一直把红色文化作为区域文化的重要资源进行培育,作为区域文化的主流精神进行塑造,让红色文化牢牢植根于*这块红土地上。建议,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加大投入,挖掘整理红色文化资源,拍摄优秀的红色题材影视作品。 篇四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是一个地域的文化缩影,是历史的积淀。保护和传承荆门民俗文化,对于研究荆门文化的底色和特色,打造文化名片,提高城市影响力

14、和知名度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市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挖掘不深,主题不明。我市各地挖掘展示出来的民俗文化内容呈现散、弱、小的状况,没有形成一套挖掘当地民俗文化的总体思路和培育目标。二是多龙治水,保护不力。民俗文化研究的领导机制不健全,政协文史委、方志办、文体广新局等各部门都是民俗文化发掘和整理的主导部门,但通常都是各自为战、不成体系。另外随着岁月流逝、风雨的侵蚀加上人为的破坏,许多珍贵的民俗历史文化资源正逐步消失。三是人才不济,保障不足。民俗文化资源的研究,普遍存在有心无力、有力无钱、有钱无才、有才无台等现象,各地没有专门从事民俗文化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专业人员,经费也难以得到保

15、障。四是传承不接,交流不多。在收集整理民俗文化资料中,过分强调实证考究,忽视民间口口相传的民俗资料。同时,我市各地对民俗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研究不足,各自为政,效果不佳。 对此,我们建议: 一、加大民俗文化整理申报。目前,我市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在全省靠后,要对我市民俗资源进行一次全面普查整理,建立项目申报和保护的投入机制,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力争在新一轮的国家级、省级名录申报中有更多项目入选。 二、注重民俗文化传承创新。充分发挥各级特别是县乡(镇)政府在乡俗文化保护传承上的主导作用,加大对民俗文化保护事业的投入力度,扶持一批具有一定历史社会价值的民俗文化。采取组织基层群众成立民间协会等方式,把那

16、些具有民俗知识、技能、爱好的人群组织调动起来,通过举办民俗展示、民间艺术比赛、农民文艺汇演等活动,为民俗文化传承搭建舞台。在荆楚理工学院和中小学校设置民俗文化教育课程,邀请专家、传承人授课、培训,培养青少年爱家乡的情感,激励他们自觉传承民俗文化。建立民俗文化产业培训基地,注重与时代和市场接轨,延续民俗文化生命和活力。 三、搭建民俗文化展示平台。江汉平原文化历史上大部分属楚文化范畴,民俗文化也同属一脉,要搭建江汉平原民俗文化交流平台,通过各种媒体,结合地方传统的花鼓戏、皮影戏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项目,举办各类推荐展演,促进江汉平原城市的文化交流。 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注入民俗文化。要对荆门城市进行整体形象设计,恰当地植入荆楚文化符号、文化元素。要建设一批民俗文化特色小镇、村、街区,将发展旅游业和保护传承乡俗文化有机结合,由文化、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公文范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