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 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正文:改革在身边,我是见证者第一篇 #改革在身边# 【从渡轮到邮轮】还记得小时候跟父母去温州玩,要坐车到黄华码头,通过渡轮到温州安澜亭码头,要花好几个小时才能到,现在只要半个小时高速就可以到温州市区了。去年温州国际邮轮港首航,地中海邮轮抒情号从温州状元岙港出发,航行至日本长崎,短暂停留后返回状元岙港,从此温州人将在家门口乘坐邮轮巡游世界。#夏风闲谈# 从自行车到小汽车到共享单车,从绿皮火车到动车到地铁轻轨,从小渡轮到大邮轮到游艇,从小机场到 T2 航站楼改革 40 年以来,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巨大进步,以后单人飞行器、无人驾驶、航天飞船等等都会在新时代全面实现。 #改
2、革在身边#我家的老宅,是偏远海岛的两间简陋平房。上世纪七十年代造的。一家五口人挤在 80 平方米里,没有卫生设施,烧饭用土灶。现在,搬到了城里,住在高层楼房,有电梯,外墙干挂石材,冬暖夏凉,有中央空调,还配了地暖。住房条件的改善,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最直观的感受。 #改革在身边# 出生在嵊泗,生长在嵊泗,如今也要扎根在这里。看着那些老照片就像听着妈妈在讲过去的老故事,小时候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但这些年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感受到了小城岁月的变迁和离岛的快速发展,它们承载了几十年几代人的人生轨迹和衣食住行。希望我们的家乡越来越美好吧 ? #改革在身边#我们小的时候,学校的条件非常简陋,特别是村小,就
3、几张桌子一块黑板,老师是全科老师,什么都教,什么年级都教,在规模小的村小,都采用复式班的形式,上完一年级,二年级就做作业。那时社会活动很多,比如修农田水利,植树造林等等。我们这代人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见证了四十年的快速变化。 #改革在身边# 出生于 82 年且又在农村长大的我,真真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我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儿时农村电压不稳,经常停电,于是煤油灯和洋蜡烛是必备;儿时没有煤气灶,土灶是我帮妈妈干活的重要地盘,一年两季收割稻谷后留下的稻草总是被爸爸堆扎的严严实实,因为这是一年的柴火;儿时喜欢和奶奶躺在马桶、桌子、踏脚板和床于一体的硬板木头床,奶奶摇着大蒲扇给我讲故事,时光就
4、那么悠悠的过着。而今,我已中年,家里有稳定的供电,空调电扇送我清凉,天然气 24 小时供应,沙发席梦思又能让我舒服的葛优躺。我深信持续的改革开放也会让我们的下一辈过的更美好! #改革在身边# 一座桥,满载着童年的回忆;一座桥,记载了城市的发展;一座桥,承载着历史的变迁。时光荏苒,芹江大桥从改革开放初期陪伴了我们近 40 年。听老人说,在那个物质贫乏的时代,是这座桥架起了农村通往城市的发展道路。我还依稀记得,小时候在这座桥上和小伙伴们欢呼雀跃地奔跑嬉闹。每个城市都有一座同你一起长大的桥,说说你和它之间的故事吧来来来#钱江源国家公园#开化是个好地方。 #改革在身边# 【养老保险撑起老爸的幸福晚年】
5、老爸今年 80 岁了,1958 年参加省地质队工作,1962 年,他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回到农村务农。改革开放以后,他经营一家农机维修店一直干到 2008 年才休息,刚开始没有退休金,除了他自己的一点积蓄,我们子女也会补贴一些给他。2014 年后村里征地,老爸购买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医保,退休金从刚开始的 1500 元,增加到现在每月有近 2000 元好拿,这些钱已够老爸自己日常开销了,现在他逢人说的最多的就是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改革开放使国家变得越来越富强,人民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好。 #改革在身边# 周末老妈整理家居然翻出了这么多的钱,第一次发现原来我家这么有钱偷笑偷笑,老妈在购物的时候从用粮票到纸
6、币到现在能熟练使用支付宝和微信付款,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高,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 #改革在身边# 小时候,想和外地亲友联系时,只能写信、发电报,几天甚至几周后才能收到回信。后来,能打电话、发短信了,可以畅快地沟通聊天,不用再经历漫长的等待。现在,可以语音,可以视频,还可以直接买张高铁票或飞机票去到对方的身边,天涯咫尺,距离早已不再是问题。 #改革在身边#收音机,一个时代的见证者,曾经是外公外婆珍爱的奢侈品,外婆用它听戏,外公用它了解体育新闻。如今,新兴文化传播事业在我国发展和壮大,老人家都学会了用智能手机代替收音机,想听什么,随选随听。改革在身边,你我都
7、是见证者! 第二篇 回家的路有多长,一边连着爹和娘寒来暑往,日月如梭,转眼之间,我们到广东已经有二十多个年头了。每年的假期,父母都在期盼着、期盼着,像期盼春天一样,期盼着我们回家团聚。年轻时的我们读不懂父母的心情,为人父母后,我们深感父母的不易。特别是人到中年,随着怀旧的情结与日俱增,探望父母兄弟姐妹的欲望更加强烈。一南一北,相隔千山万水;一来一往,路途千里迢迢,我们如候鸟迁徙,匆匆的来,又匆匆的去。感谢改革开放像春风,吹到哪里,哪里就会发生巨变,感谢四十年来党的好政策,交通基础设施的提速提质,使我们在外游子的回归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们从早上在广州喝早茶,中午回到老家吃午餐的中国高铁速度中,感
8、受到了祖国的发展与进步。 喂,你们到哪儿了?这不,刚上高铁,父母就打来电话催促。坐在高速飞驰的高铁上,我想起了父母曾经去广州的往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年秋天,刚刚忙完秋收的父母应广州姑妈之邀,带上一些农家特产去了一趟广州,结果那火车超级的慢,走走停停,一千公里的路就走了一天一夜,一路疲惫不堪,加上母亲晕车厉害,广州归来,母亲像生了一场大病。从此,父母很少出远门,因为他们害怕坐车。 1995 年的春节,当人们还沉浸在一家团聚的节日氛围中,我就要从家乡赶回云浮了。当我和父亲赶到火车站时,里里外外塞满了人,连月台上也是水泄不通。每当绿皮火车经过,总是人潮涌动,车门刚打开,里三层外三层的人挤人,
9、让人喘不过气来。我踩着父亲的背,然后父亲用力把我托起塞进了火车的车窗,可父亲背上的两只脚印却一直深刻在我的心里。那时的火车大多是慢车,一路不慌不忙,慢慢腾腾,从早上 8 点出发,达广州时已经是华灯初上。由于太晚,已经没有云浮的客车了。好在好友带着我从广州坐汽车到佛山,从佛山转车到肇庆,再从肇庆转车到云浮,折腾来折腾去,直到第二天早上到达云浮。 往事如烟。随着云浮撤县设市,又由县级市变成地级市,云浮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国道 324 线的升级改造和西江快艇的开通,广州至云浮多了几条便捷的通道,回家的时间也由一天时间缩短为半天之内。再后来,广梧高速公路和南广高铁的正式建成,云浮纳入广州1.5 小时
10、生活圈。 说起改革开放的惠民政策,感受身边翻天覆地的变化,难忘的还是交通基础设施的高度发达。记得十年前的中秋节,我们几个骡友老乡,相继约好自驾游,凌晨3 点出发,当我们一路畅通地赶到惠河高速公路时,由于车流猛增,一路交通事故频发,拥堵不断,险象环生,原本仅需十二小时左右的车程,却走了二十多个小时。赶到老家时,迎接我们的却是十六日冉冉升起的太阳。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了新时代,经济高速增长,科技一日千里,综合实力位居世界前列,身边的变化如数家珍,但给我印象最深最直接的还是交通基础设施的突飞猛进,正如中国高铁,成了中国速度的代名字。不知不觉,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年了,我们到云浮创
11、业也二十多个年头了。昔日的家已经变成了老家,而云浮由陌生城市变成了温暖的新家,我们由外地人变成了云浮人。现在无论是从江西到云浮,还是从云浮到江西,便捷的交通拉近了两地的时空距离,无论回哪一个家,我们倍感方便快捷,汽车、火车、高铁、飞机,只要打开电脑或者手机,轻轻一点,就能马上订好回家的机票或车票,而回家的时间,则由曾经的十几个小时缩短到四个小时之内。这是何等的了不起! 回家的路有多长,一边连着爹和娘暑假很快结束,离开家乡的时候,我们又想起了家乡的童谣。曾经不敢想像,千山万水,千里迢迢,现在说走就走,说回就回,就像科幻电影一样,昔日的一来三补也早已成了历史故事。 有人问我,是什么改变了我们的出行
12、?是什么带给了我们幸福的生活?是党的好领导,是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让我们携手同行,为祖国改革开放的好政策点赞吧,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富足安康点赞吧! 第三篇 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注定和改革有缘。可以说,我们这一代人是改革的见证者、亲历者,更是改革的受益者。 如果以 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界的话,78 年以前正在上小学的我也赶上了许许多多五花八门的改革。入学没学过汉语拼音,上学主要背诵几句口号,自学拼音后人、银不分,致使微机打字经常遇到写出拼音但打不出汉字来的怪事来。那时学校勤工俭学确实是名副其实,薄薄的语文、算术两本书确实也不需要多少时间,于是就组织学生参加生产队义务劳动,美其名曰开门办
13、学,像拔草、拾麦穗、摘花生、拾粪等农活都干过,虽然学习没抓紧,但走出课堂,在广阔天地里也为那时贫穷单调的童年带来了一些苦乐。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才带来了改革的春天,开放的步伐节奏不断加快。特别是高考的春风已经从遥远的北京吹到了沂蒙山区的村村落落,鲤鱼跳龙门的现实例子就在身边。记得 77 年我们村就考上了一位县师范学校的中专生,成为家喻户晓的美谈,更是老师家长鼓励孩子好好学习的榜样和标杆。 但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学习更是一步一步的艰苦历程。我是踏着改革的春风进入初中学习的,学校第一次将每个考生的成绩张贴在大队代销部的泥墙上,红纸黑字,从高分到低分排名,张榜公布初中升学名单,虽然不
14、能和大学的金榜题名相提并论,但还是令我激动了好一阵子。那时的初中,每个公社就有十几处,老师也几乎全是清一色民办老师,小学升初中的比率大约在 90%以上,也就是小学毕业换换教室罢了。我的初中一年级就是在本村上的,那时初中分三年制、两年制,两年制不学英语,逼得我在上高中时才从 ABC 学起,英语也一直是考试各科的瘸腿科。但整个社会读书无用论的歪风已经没有了,我们晚上和早晨都要挑灯读书,当时村里没有通电,学校用的是汽灯,将煤油用一个类似打气的装置喷洒出来,把一个石棉灯芯点燃后照亮,现在那样的汽灯早不多见了,就是有也应该成古董了。当时学习的复习资料奇缺,没有就用手抄,把六十年代的代数课本都拿来当作了复
15、习资料。学习的劲头空前高涨,居然也创造出奇迹,我们班在全公社组织的一次学习竞赛中就有三人进入了前十名,引得公社教育组长专门到我村开会勉励、取经。 高中是距离高考最近的一段学习时光,好比赛跑的最后一段冲刺。老实说,能考上大学或中专,吃上国库粮,是我梦寐以求的事,但考前想也不敢想,因为高考录取的比例实在太低了。我的高中学习同样是改革伴随其中,先是二年制和三年制的划分,县城中学高中三年,农村中学两年,学制不同,最后的高考却是一个卷子、同一录取分数线,那种现实令人难以名状,好歹时间不长就统一了学制,要不还不知耽搁多少农家子弟。再就是高考形式,也翻新不断。首先是预选制,我班就有四分之三的同学在清明节后就
16、含泪离开了学校,辛辛苦苦的十年寒窗居然没给一次参加高考的机会,能不说是人生的一次遗憾吗!有的说当时的预选是为了追求升学率,也有的说是没有这么多考场。其次是考试内容的经常变化,如考了几年的地理科目临近高考忽然又要增加经济地理部分,当时老师都不知道怎么教,重点划哪里,好歹我的地理老师有办法,在东红公路上截下了去县城讲课的地区地理教研员,半天的授课,简明扼要,使我们茅塞顿开,受益匪浅,真是应了那句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古话。再就是考试,现在每年 6 月份高考是多么幸福的事,但那时 7 月的 7、8、9,天热多雨,蚊虫叮咬,晚上睡觉蚊帐都没有,过来人都说黑色七月,此话一点也不过分。还有高考志愿的填写,那时是先报志愿后考试,盲目性、随机性大,有好多高分的学生进了一般学校,再看看现在的考试录取,实行平行志愿填报,计算机网上录取,公平、快捷,回想过去的年代,多少有些酸楚。 考试制度的大潮不断涤荡、涌动,也把我从一个寒门学子有幸变成了银行的一位职员,坐到了风刮不着、雨淋不到的办公室里,冬暖夏凉,心满意足。静坐思想,常常涌起对改革和时代的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