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评价和选用【关键词】 ,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药;溴苄胺;胺碘酮 【关键词】 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药;溴苄胺;胺碘酮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抗心律失常药物家族中新兴的成员,自 20 世纪 8090 年代开始逐渐应用于临床。这主要是由于 CAST 等一系列临床试验显示了类药物的弊端,类药物虽能抑制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心律失常,但增高了死亡率;而类药物以胺碘酮为代表,对心功能无抑制作用,器质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服用胺碘酮,在抑制心律失常的同时不增高死亡率。因此类药物取代了类药物的地位,成为抗心律失常的药物的中流砥柱。 近年来一些新型类药物被开发和应用,其中伊布利特(Ibutilide)
2、和多非利特(Dofetilide)已被 ACC/AHA 治疗指南批准为治疗持续性房颤的一线药物,Azimilide、Dronedarone 等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断。类药物包括传统的和新型的药物,其共同的药理作用为阻滞K+通道,延长心脏所有组织的动作电位时程(APD)和有效不应期(ERP) 。除索他洛尔外,多数的类药物对心功能无抑制作用,故可用于器质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合并的心律失常。类药物除溴苄胺、胺碘酮外,共同的不良反应为促心律失常作用发生率较高,尖端扭转型室速(TdP)的发生率3%1 。 1 传统的药物 1.1 溴苄胺 溴苄胺是最早用于临床的类药物,近年来临床很少应用。本品主要作用于浦肯野
3、纤维和心室肌,延长其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故仅对室性心律失常有效2 。 1.1.1 适应证:待续性室速:20 世纪 80 年代 Castle 报道,对利多卡因、普鲁卡因酰胺无效的顽固性持续性室速,溴苄胺的有效率为73%;急性心梗患者应用溴苄胺预防室颤的发生,有效率达 99%。另外,对电除颤后反复发作室颤者,溴苄胺可作为辅助治疗措施。 1.1.2 剂量及用法:心室颤动:可用 5 mg/kg(不加稀释)直接静脉推注,注射前后进行心肺复苏;如室颤持续存在,每 15 min 可静注510 mg/kg,直至总量达 30 mg/kg;室速: 510 mg/kg 溶于 10%葡萄液 50 ml 中静滴
4、1030 min,维持量为 13 mg/min 静滴或用 5 mg/kg 静注,每 6 h1 次。 1.1.3 不良反应及禁忌证: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压,有时可引起恶心、呕吐,偶可引起心动过缓、心脏停搏。无特殊禁忌证,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室速应避免使用。 1.2 胺碘酮(可达龙,Amiodarone,Cordarone) 胺碘酮是当前临床应用最广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抗心律失常药物中疗效最高的,也是产生不良反应最多的药物。故美国著名心脏病学家 Prytowsky 称它为“The best of times and the worst of tioes”(时代最好的和时代最坏的)胺碘酮除抑制了 3 相
5、K+外流外,还兼有、类药物的作用如阻滞 Na+通道、Ca2+通道和非竞争性阻滞 受体作用。 1.2.1 适应证 1.2.1.1 心房颤动:对左室功能不全者合并的房颤,不论时间长短,胺碘酮为首选的复律药物。对持续时间较长的房颤,如无特殊禁忌证,采用电复律疗效更佳。7 d 的房颤:可打用胺碘酮静注及静滴,12 h 内转复律可达 50%60%3 。笔者多次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的房颤采用胺碘酮静注,12 次剂量(150300 mg)即可复律。持续性房颤:对不适于电复律的持续性房颤可采用胺碘酮复律,胺碘酮起效十分缓慢,常需数周才能复律,笔者观察到一些患者服用胺碘酮 4 周以上方恢复窦律。房颤复律后维持窦律
6、:多数的持续性房颤复律后需服用药物维持窦律,现有的药物疗效均不理想,各种药物在 1 年能维持窦律者为 50%70%。其中以胺碘酮疗效相对较高。新近文献报道,胺碘酮与厄贝沙坦或依那普利合用可增强维持窦律的疗效4 ,维持窦律药物的选择可参考表 1。 表 1 维持窦律药物的选择(略) 1.2.1.2 室性心动过速:对急性心肌缺血、梗死及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特别是合并心力衰竭伴发的持续性室速,胺碘酮应作为首选药物。先静注 23 次负荷量,然后持续静滴。对反复发作的顽固性室速,应同时纠正可能存在的病因如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低氧血症及药物作用等。对存在交感活性增高的情况,并用 阻滞剂十分有效。急性心肌梗死、
7、冠心病并发的多形性室速伴 QT 间期正常者胺碘酮常有满意的疗效。 1.2.1.3 宽 QRS 心动过速:对原因不明的宽 QRS 心动过速若血流动力学稳定,可考虑使用胺碘酮静注及静滴,因其对室速有效,对旁路性心动过速由于阻滞旁路传导也可能终止发作,对机率不大的室上速合并室内传导异常(约占宽 QRS 心动过速的 5%10%)疗效虽不满意,也无明显负面作用。 1.2.1.4 预防心源性猝死:一系列临床研究表明,心肌梗死或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胺碘酮可降低心律失常猝死率,也可能降低总病死率,但其疗效远不如 ICD。对心肌梗死后高危心律失常患者(LVEF30%,出现非持续性室速或心脏电刺激可诱发出室速/
8、室颤) ,安放 ICD 是首选的治疗措施,如无条件安放 ICD,服用胺碘酮(可与 阻滞剂合用)也有相当的疗效且比较安全5 。心力衰竭患者已服用ACEIR、 阻滞剂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者,无需加用胺碘酮预防心律失常性猝死,如伴有非持续性室速或房颤可考虑加用胺碘酮。 1.2.2 剂量及用法:静脉用药:对持续性室速、房颤伴快速心室率者,先用负荷量 150 mg 静滴 10 min(如有心衰应减慢静滴速度) ,必要时间隔 1015 min 后可再重复 12 次,然后用 115 mg/min,静滴 6 h,以后根据病情逐渐减慢至 05 mg/min,24 h 用量为 1 2002 000 mg。静注胺碘酮
9、后即使不能立即终止心律失常发作,但可明显减慢心室率,从而改善血流动力学变化;若心律失常停止发作,可改用静滴(05 mg/min)或口服胺碘酮巩固疗效预防复发。对顽固性室速/室颤,常需静滴胺碘酮 45 d 以上6 。口服胺碘酮对持续性房颤复律或预防室速复发,可用负荷量 600800 mg/812 d,最后用中间量 400 mg/10 d,最后改为维持量 200 mg/d。 1.2.3 不良反应及禁忌证:不良反应:胺碘酮的不良反应较多,但均为心外性。胺碘酮的促心律失常作用发生率很低,胺碘酮虽可引起QT 间期延长,但反映心室复极均匀一致的延长,不增加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 ,故不易诱发折返激动及
10、 TdP。据 17 组 2 878 例(19821999年)荟萃分析,胺碘酮发生率为 07% 。胺碘酮发生 TdP 者多并存其他危险因素如合并低钾血症、心动过缓或与其他可延长 QT 间期的药物合用。胺碘酮的心外不良反应主要为肺纤维性变、甲状腺功能改变、肝硬化和皮肤改变等。长期服用胺碘酮应定期拍摄胸片(第一年每 3 个月 1次,第二年每 6 个月 1 次) 、测定甲状腺功能、肝功能等。肺纤维性变为最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1%5%,与剂量相关,每日用量200 mg 者发生率甚低。肺纤维性变患者可能无症状,也可能出现发热、干咳、呼吸困难等。肺纤维性变胸片改变有时与肺淤血不易鉴别,必要时给予利尿剂、
11、血管扩张剂试验治疗后再行观察。对疑难病例可进行 67 镓扫描、肺 CT 检查及肺组织活检。禁忌证:碘过敏、二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和低血压患者禁用。束支传导阻滞、心力衰竭患者慎用。 1.2.4 药物的相互作用:胺碘酮可与肝脏细胞色素 P450 紧密结合,抑制肝酶活动,故可影响许多药物在肝脏代谢。另外,胺碘酮清除半衰期特长(26107 d) ,当其与某些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可产生长时间的影响。胺碘酮可增高普鲁卡因酰胺、奎尼丁、地高辛的血浓度,增强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当胺碘酮与上述药物合用,后者剂量应减少 1/31/2,并应进行有关的实验室检测。低血钾、低血镁可增加胺碘酮的促心律失常作用,用
12、药前应注意补钾、补镁。胺碘酮与一些可能延长 QT 间期的非心血管药物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无镇静作用的抗组织胺、抗霉菌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合用时,可能增高 TdP 发生率,应密切注意7 。 1.3 索他洛尔(心得怡,Sotalol) 索他洛尔为等克分子的右旋(d)和左旋(1)同分异构体的消旋化合物。1-索他洛尔具有 受体阻滞作用,为非选择性,无内在拟交感神经活性。1-索他洛尔和 d-索他洛尔均可抑制 Ikr(延迟整流钾外流快速激活通道) ,延长心肌组织的 APD和 ERP。索他洛尔可延长 QT 间期,延长的程度与剂量、血浓度密切相关。半衰期为 1020 h,肾功能不全患者半衰期明显延长。 1.3.
13、1 适应证:房颤复律后维持窦律:索他洛尔复律的疗效很差,但复律后维持窦律的疗效不亚于奎尼丁或普罗帕酮,其优于类药物之处在于即使房颤复发心室率缓慢而不引起症状。另外,索他洛尔具有 受体阻滞作用,对冠心病患者较为适宜。对不适宜或不能耐受胺碘酮患者,可采用索他洛尔维持窦律或防止阵发性房颤复发;室性心律失常:索他洛尔对室速常有明显的疗效,静注索他洛尔终止单形性持续性室速发作的疗效高于普鲁卡因酰胺,对急性心梗合并的室速也很有效。口服索他洛尔可控制频发性室性早搏;预防心源性猝死:ESVEM 显示,对症状性室速/室颤患者,索他洛尔的疗效明显高于类药物,索他洛尔组患者心律失常复发率仅为类药物组的 1/2,心律
14、失常性死亡和总病死率也明显低于类药物组,而且索他洛尔长期和短期服用均易耐受,但索他洛尔的疗效不如 ICD8 。 1.3.2 剂量及用法:静注:(0.22)mg/kg(通常用 1.5 mg/kg)加入葡萄糖液中缓慢注射;口服:开始用 80 mg,每日 2 次,以后逐渐增量,以不超过 320 mg/d 为宜。索他洛尔的清除率与肾功能密切相关。轻、中度肾功能减低者服药间隔应延长至 2448 h。用药监测血钾、血镁水平,将其调整至正常高限。 1.3.3 不良反应与禁忌证:不良反应:索他洛尔的心外不良反应明显低于胺碘酮,主要与 阻滞作用有关如心动过缓、血压过低、诱发支气管哮喘和房室传导阻滞,但较轻微;主
15、要的不良反应为诱发 TdP,其发生率与剂量密切相关,剂量在 240320 mg/d 时发生率为 1%2%,480 mg/d 时发生率5%。TdP 多发生于服药 3 d 之内,开始服用或增加剂量时应住院观察,女性、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长QT 间期和血清肌酐升高者较易发生 TdP。禁忌证:大体同 阻滞剂的禁忌证:支气管哮喘、二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禁用;已有 QT 间期延长和重度肾功能不全也应避免使用;心功能不全、老年人(特别是女性) 、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2 新型的类药物 2.1 伊布利特(Ibulitide) 伊布利特的主要药理作用为抑制 K+外流(Ikr)和激活慢
16、钠内流,为当前转复房颤/房扑最有效的药物。如同其他类药物一样,对心功能无抑制作用,故可用于器质性心脏病和心功能不全患者,由于广泛的肝脏首次通过作用,目前尚无口服制剂。 2.1.1 适应证:本品主要用于转复持续性房扑/房颤,对房扑的有效率高于房颤。一些随机临床试验显示,90d 的房扑、房颤,伊布利特的转复率分别为 70%、50%和 50%、30%,疗效高于索他洛尔、普罗帕酮,不亚于胺碘酮。伊布利特可增高电转复的成功率。服用胺碘酮者使用伊布利特仍然有效,且不增高 TdP 发生率。 2.1.2 剂量及用法:常用剂量为 1 mg 静脉缓注 10 min,注射完毕10 min 后无效可重复之。第 2 次
17、剂量和体重60 kg 首次剂量均为 05 mg,也有人主张第 2 次剂量也为 1 mg。静注伊布利特前应将血钾调整至38 mmol/L,Hersi 等主张,在静注伊布利特 1 mg 前先静注硫酸镁 25 g(稀释成 10%或更低的浓度静脉缓注) 。静注伊布利特应在心电监护下进行,如转为窦性心律,立即停止静注。TdP 多发生于静注药物 40 min 内,静注后应持续监护 4h,如出现 TdP,立即缓慢静注硫酸镁 225 g(如注射前未用过硫酸镁) ,如 TdP 持续存在,可予电除颤。75%的患者可能复发房扑、房颤,故静注终止急性发作后,应口服药物维持疗效如索他洛尔、普洛帕酮等。口服药物不要早于静
18、注伊布利特后 4h,以免增高促心律失常作用发生率。 2.1.3 不良反应及禁忌证:不良反应:伊布利特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诱发 TdP,发生率平均为 43%,电解质紊乱、已往发作过 TdP 者或与其他延长 QT 间期的药物(胺碘酮除外)合用,可增高其发生率。禁忌证:基础心电图 QT 间期延长、电解质紊乱、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应禁用或慎用1,2 。 2.2 多非利特(Dofelitide) 多非利特的主要药理作用为抑制 K+通道(Ikr) ,明显延长 QT 间期和 QTc,对心功能无抑制作用,也不影响血压。可口服或静注,目前临床应用的制剂主要为口服片剂。 2.2.1 适应证:多非利特的主
19、要适应证为转复房扑/房颤和预防复发,疗效高于索他洛尔、普洛帕酮等,静注多利特疗效高于胺碘酮,但可诱发 TdP,而胺碘酮组无 TdP 发生。 2.2.2 剂量及用法:一般采用口服,常用的剂量为 250500 g,每日 2 次。静注剂是为 48 g/kg。 2.2.3 不良反应及禁忌证: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为诱发TdP。DIAMOND 试验显示,762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服用多非那特有 32 例发生 TdP,其中 2 例死亡。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服用多非利特也可能发生TdP,应注意观察。当 QT/QTc 延长 15%或500 ms 时,多非利特应该减量。维拉帕米、西米替丁、磺胺药等可升高多非利特血
20、浓度,应避免合用。禁忌证:心电图已有 QT 间期延长,中、重度肾功不全者禁用,轻度肾功能不全者根据 QT/QTc 调整剂量。 2.3 Azimlide Azimlide 与其他新型类药物不同,在阻滞 Ikr 同时又阻滞 Iks(延迟整流钾电流缓慢激活通道) ,对动作电位的影响不呈逆频率依赖性,在心率增速、交感神经兴奋时均可延长心脏所有组织的APD 和 ERP,发挥其抗心律失常作用。 2.3.1 适应证:主要的适应证还是转复房扑/房颤和预防其复发。由于动物实验显示,本品可优先增加缺血区心肌细胞的 EPR,故推测其对预防心肌梗死后患者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很可能有效。旨在评估Azimilide 对心肌
21、梗死后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每日服用 Azimilide 100 mg,随访 1 年,总病死率与安慰剂组并无显著差别,但房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Sorian 等(2004 年)对 633 例安放 ICD 有随机、双盲试验显示、每日服用 Azimilide 75 mg、125 mg,治疗组室速发生次数和ICD 电击次数明显低于安慰剂组1,9 。 2.3.2 剂量及用法:本品尚未正式投入市场,故其用量尚无统一的规定。由于本品半衰期长,每日服用一次即可,临床试验的口服量为(75125)mg/d,静注量为(012)mg/kg。 2.3.3 不良反应及禁忌证:不良反应:Azimilide 可引起 QT/Q
22、Tc延长,对 PR 间期和 QRS 时间无影响,偶可诱发 TdP,发生率 05%08%。极少数服用者早期可发生可逆性白细胞减少。禁忌证:心电图已有QT/QTc 延长、中性粒细胞减少者慎用或禁用。 2.4 Dronedarone Dronedarone 为胺碘酮的非碘衍生物,化学结构与胺碘酮相似,不影响甲状腺代谢,半衰期缩短至 2030h,因具有阻滞M2 受体作用,故减慢心率作用不明显。本品的药理作用与胺碘酮相似,除阻滞 K+通道外,还可阻滞 Ca2+通道和钠通道等。初步的临床试验显示,本品不影响甲状腺功能,对肺、眼毒性均较低,TdP 发生率较低。新近在新奥尔良举行的第 26 界心律学会上,有两
23、项较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显示Dronedarone 用于房颤是安全和有效的10 。预测 Dronedarone 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途。 2.5 Tedisamil(KC-8857) Tedisamil 原用于抗心肌缺血,近来证明其可同时阻滞 Iks 和 Ikr,终止房扑/房颤发作快速有效。新近发现其促进 Ca2+内流,由于心率加快又可继发性抑制 Ito 通道(1 相短暂性钾外流) ,可使 Brugada 综合征的动作电位时程和 2 相平台期恢复正常,从而防止 2 相折返和多形性室速的发生。其确切疗效和安全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11 。 当前还有许多新型的类药物处于临床试验和临床前试验阶段,有关类药物的研究可以说方兴未艾。相信一些安全有效的类药物将不断被开发和使用,有可能使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参考文献 1.浦介麟.新型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的进展J.长城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