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关键词】 灯盏花素;眩晕;药物疗法 0 引言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常见病,发病率较高,我们应用灯盏花素注射液对 91 例椎动脉型颈椎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501/200511 西京医院急诊科收治,发病在 272 h 内确诊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并排除心房纤颤、脑出血、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脑卒中及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 所有病例均符合青岛第 2 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拟定诊断标准1. 采用随即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 46(男 25,女 21)例,平均年龄(52.02.5)岁;发病时间(1.72.1) d;
2、对照组 45(男 23,女 22)例,年龄(50.02.4)岁;发病时间(1.62.7) d;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在年龄、性别及病情轻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用灯盏花素注射液 50 mg/支加入 9 g/L 生理盐水 250 mL 中低分子右旋糖苷 500 mL,对照组只用低分子右旋糖苷 500 mL,两组均静脉滴注 1 次/d,10 d 为一疗程,并同时应用三磷酸腺苷 40 mg、辅酶 A100U和维生素 C 2 g 加入 50 g/L 葡萄糖注射液(合并糖尿病者改用生理盐水)250 mL 中静脉滴注,其他对症治疗两组相同.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
3、标和临床疗效. 疗效评价标准为治愈:眩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和阳性体征消失,能参加一般劳动和工作;显效;眩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基本消失;好转:眩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减轻,有时复发;无效;眩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无明显变化.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0.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行 2检验及 t 检验 2 结果和结论 临床疗效治疗组治愈 33 例,显效 7 例,好转 3 例,无效 4 例;对照组治愈 25 例,显效 4 例,好转 3 例,无效 13 例,总有效率治疗组(91.3%)较对照组(71.1%) 好. 经 2 检验,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血
4、液流变学指标变化两组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3 不良反应治疗组有 2 例用药后出现头面发红及注射部胀位皮疹红肿,经减慢输液速度及对症处理后好转,未影响治疗,余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又称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钩锥关节增生,使椎动脉受压或受刺激痉挛及扭曲引起脑供血不足,导致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受刺激,反射性地引起椎动脉产生血流动力学障碍,有资料表明,椎动脉型颈椎病有 89%存在血管痉挛,血管张力因素在调节脑血流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 ,加之老龄患者动脉硬化 ,管腔狭窄,血液粘稠度增高等诸多因素
5、造成对基地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导致组织缺血、缺氧,表现为以眩晕为主的一系列症状. 由于颈椎解剖部位的特特殊性,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内科保守治疗是首选疗法,可分为: 对症治疗 主要是运用旋晕停等中枢镇静药物; 病因治疗 主要是运用血管扩张剂及微循环改善剂等药物. 传统采用低分子右旋糖苷等扩血管药物治疗,临床见效慢,效果不十分理想. 灯盏花素注射液是从云南特有菊科植物灯盏花(灯盏细辛)中提取、精致而成的灯盏甲素和灯盏乙素混合物,以灯盏乙素为主,其有效成分为黄酮类等多种化合物. 动物实验已经证实,灯盏花素能降低实验动物血管张力,对抗 5 羟色胺和 15 甲基前列腺素的缩血管作用,增加血中环磷腺苷含量而扩
6、张脑血管、冠状血管和外周血管;灯盏花素具有脑血管扩张作用,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致局部血流增加,改善局部供血,并有对抗血小板的作用2. 灯盏花素注射液能改善高黏滞血症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血症,改善微循环,提高脑血流量3 ,增加氧供,从而改善临床症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灯盏花素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1.2%,明显优于对照组 70.0%. 同时结果还显示治疗组中血细胞比容、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和血浆黏度都有一定的改变,提示灯盏花素可能通过作用于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积聚,降低血液黏度,降低血管张力;扩张脑血管,改善脑血循环,提高脑血流量,增加氧供,可能是灯盏花素治疗颈性眩晕的机制. 【参考文献】 1李弘磊,汪平,巫俊. 尼莫地平静脉滴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 临床荟萃杂志,2005,20(3)161-162. 2罗祖民,商慧芳,席静. 灯盏花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0,17(4):230-231. 3郝彦利,孙景波. 灯盏细辛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 临床荟萃杂志,2005,20(21):1240-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