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悟历史学会做人内容摘要: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历史学科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借鉴性,在教育学生做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我在历史教学中坚持把培养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注意从古今中外各个方面撷取历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逐渐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关键词: 中学生 历史教学 思想道德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而当今社会日新月异,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当代中学生赖以生存的社会、学校、家庭的客观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升学的压力,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溺爱,离异家庭增多带来的单
2、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使中学生思想道德问题比以往更为突出。学校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各门学科都应当担负起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任,当然历史教学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应着力发挥实效的途径,挖掘历史中的道德因素,通过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学方法、手段,使学生认识社会、学会生活、感悟历史,学会做人。 一、历史学科发挥道德功能的必要性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 ”中学正是一个人形成道德观念
3、,理想信念的重要阶段,历史科学的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品德教育在学科德育中又居于核心地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其目的就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说过:“历史教育关键主要有三条,第一条讲做人的道理;第二条讲人类改造自然的道理;第三条讲历代治乱兴衰。这三条中,第一条是最紧要的,也就是说,学历史首先就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 ”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先生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为什么要学历史?为了学会做人。 ”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学会做人,这是历史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而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培养学生对以人为本,善待生命
4、,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通过历史学习,学生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认同性和开放性的历史意识。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学生道德动机的社会性、现实性、时代性特征越来越明显,自我表现欲望旺盛,乐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却不大尊重别人的意见。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社会不良因素,诸如网络、消极群体、家庭等因素对学生的认知结构和道德信念的影响逐渐加大,导致学生对传统道德如忠孝节义等内容的不感兴趣和道德意志的脆
5、弱,容易受不良道德的侵蚀。而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为思想德育工作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历史教育中的那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认识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特征,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坚定他们的意志,使他们能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古往今来,历史一向被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提出:“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 。 二、以史明鉴学会做人 第一,教育学生做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文明人。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是人创造的。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折射出人的智慧和谋略等等,给后人启迪,启发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
6、他们规划着自己未来。此时,最需要认同效法的对象,来鼓励他们建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坚持为理想奋斗的勇气。在历史课中历史人物的教育,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以古今中外历史名人为典范,如墨翟主张“节用” 、 “节葬” 、“非乐” ,反对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隋文帝身体力行、崇尚节俭等典型事例,就是培养学生形成勤劳俭仆的良好品德的极好素材。 邓世昌以不屈之精神抗击日本;孙中山以不懈之毅力引领中国民主革命;周恩来以无穷的个人魅力带领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苏格拉底以不朽的哲学智慧启迪人类;马克思以无以伦比的创造开辟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找出自己内心最崇敬,愿意立志仿效的对象,能激发起中学生“有为者亦若是”的豪情壮
7、志,点燃中学生立志的热诚,建立坚定的信心。 第二,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提高适应挫折的能力。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历史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从对历史的观察思考中、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可以找到观察认识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这就是历史的借鉴作用。 历史又是由一个个的历史事件组成,充分利用历史名人史事,教会学生正确面对挫折,百折不挠,英勇奋斗。例如:孔子为宣传自己的思想,周游列国,处处碰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张骞出使西域,一百多人出发,十几年后,仅两人而归,仍然坚持的精神;鉴真和尚不顾年迈体弱,六次东渡最终成功的精
8、神,等等。这些历史上名人史事的学习,学生能从他们身上受到感触,进而增强对学习、生活挫折的抵抗能力。中国古代也有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随着时代的进步,竞争越发激烈。每个学生都要学会适应客观环境,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进一步提高生命的质量。同时,通过二战的事例告诉学生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战胜人类的敌人,明白团结才能进步,才能成功。 第三,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树立学生接受挑战的意识。当代中国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成了“温室里的花朵” 。当学习中碰到困难时,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他们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正如司马迁所说学历史是为了“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 ,历史同样告诉
9、我们,现实是残酷的,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拥有顽强的意志才能顺利地走过人生中的磨难与坎坷。 “超越自然的奇迹,就在逆境的征服中出现的” 。 (培根) 三、中学历史教学渗透道德教育的方法 对学生进行思想德育教育,历史学科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只要运用一些技巧、有意识地把思想德育教育渗透在平时的点滴教学之中,就能够较好的到达“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进行道德教育呢?笔者认为可采取下面几种方法: 1与时俱进注重兴趣的培养。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对学生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
10、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时代脉搏,很多知识,尤其是历史很久远,学生没有任何基础,很难接受,而且会排斥厌烦,所以,教师就需要用时事热点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以引导他们来学习历史。比如,评价林肯时,我们就可以用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来引出黑人奴隶解放问题在到对林肯评价。 2. 声情并茂的语言。历史教学本身就是富于情感的教学,讲课时声情并茂,往往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情感,达到良好的道德情感教育目的。如在讲述中国“四大发明”时,语言要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以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讲“南京大屠杀”时,语言悲愤、低沉,但要深沉有力,让学生产生对日寇侵略的仇恨,对国力衰弱的沉思,从而让学生树
11、立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目标。 印度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泰斗、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先生曾深情地说道:“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们传送生命的气息。 ”据此,我们也完全可以同样说,课堂尤其是以陶冶学生的精神人格境界为根本追求的历史学科的课堂更应当是直接向学生不断传送生命的气息”的重要的场所。为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要善于将历史榜样的行为规范和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有机地联系起来,指导他们在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父母、同学、亲友的关系以及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处事做人。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培养教育学生以史为鉴,明辨是非,习善成性,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全面振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