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高校民间美术教育课程开发刻不容缓论文摘要高校民间美术课程开发是多元文化下对本土性和民族性的强化,是民间美术现状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美术教育现状的期待和增强高校生民族自豪感的精神需要。我国较为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现行研究为高校民间美术教育课程开发提供了保障。 论文关键词民间美术 校本课程 开发美术教育 民族自豪感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GDP 平均增长率直达 10。但我国的民间美术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逐渐丧失民俗文化赖以生存的民俗环境。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高校,责无旁贷地要担负保护和传播中国民间美术的重任,着力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高校民间美术
2、课程开发的紧迫性 (一)高校民间美术课程开发是多元文化下对本土性和民族性的强化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并冲破了国界,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等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以中国绘画艺术为例。在 20 世纪初,中国画在西方绘画思潮的冲击下,努力探索,积极革新,涌现了林风眠、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等大家。但近年来,中国画在众多西方流派、纷繁的当代美术资料和美术商品化的市场主义追逐中,不断失去自己的文化审视。这迫切要求我们放弃了对一元化的追求,强调对艺术多元化的理解和尊重,加强青少年对本民族美术的认知。早在
3、20 世纪 90 年代初,联合国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指出, “注重发展教育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强调通过学生基于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认知取向,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高校民间美术课程开发是民间美术现状的迫切需要 在外部环境渴求我们重视中国传统民间美术、尊重艺术多元化的同时,我们曾经值得骄傲的民间美术由于其所依托的生活背景审美趣味、所依赖的手工艺人和传统审美趣味的丧失,而逐渐地退出人们的生活。 民间美术作品的传统原材料受到当代诸多材料的冲击。民间美术包括民间绘画、民间雕塑、民间陶瓷、民间印染、民间刺绣等,多以泥、布、纸、面、木等作为传统的
4、材料。同现代科技新材料工艺品相比,这些传统的材料大多材质低劣,不太便于长期收藏或长途携带。而现代科技所提供的各种新材料(如玻璃钢、塑料纸、人工化学纤维)物美价廉,有着很强的竞争力。 人们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趣味在世界一体化的狂风骤雨中分崩离析。中国艺术研究院方李莉博士在西北农村考察后总结到:“在陕西洛川县栖风镇谷咀村里窑洞里不再有人贴剪纸,为了洁净和便于打扫,人们在炕围上铺满了瓷砖,因此,传统的由剪纸图案组成的炕围花已被瓷砖上的绘画所代替。在窑洞以前贴剪纸画的墙壁上,已被城市流行的一些印刷品、照片所替代摹本就是来自电视,电视媒体的传播加速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而且是一种全方位的、从生活方式到观念上的
5、渗透。” 不仅民间美术逐渐远离我们,就连民间美术的创作队伍主体在农村也正处于瓦解。作坊是民间美术存在的主要形式, “父子相传”或“师徒相传”是民间美术递承发展的主要途径。在当今社会下,作为民间艺人(多为农民)的生存压力大,常年作为学徒学习民间手艺不能给他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尽管各地对民间艺人收授学徒有着各种奖励措施,但力度不大,收效甚微,依然不能改变民间艺人改行或者手工艺人被边缘化的状况,某些民间美术的传承主体逐渐消亡。 倘若我们还不能在青年人中广泛撒播民间美术传承的种子,不能让青年人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种类、产生、流变、地域特色、造型、色彩、制作方法,那么当我们在将来某天想要重新拾起时,就会空
6、留遗憾。 (三)高校民间美术教育课程开发是高校美术教育现状的期待 在办学模式上,我国高校美术教育长期以来沿袭传统学院式培养“美术家” ,但实际上,社会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美术家,现在高校美术教育重在培养美术从业人员。因此,不管是教学方法,还是课程设置上,都片面强调学生的技能训练,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艺术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从专业设置来看,三十多年前只有传统意义的纯美术教育,诸如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工艺美术等。但是,近年来,社会分工细化,高校美术教育的学科结构和专业结构都进行了大幅调整和改革。与纯美术相关的各个专业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如多媒体艺术、动画艺术、环境艺
7、术、艺术教育、艺术管理、文化遗产保护以及艺术策展人等。时至今日,美术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和广阔的变化。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m2010 年)中指出:“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学习和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形式的现代化、多样化,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 ”重视民间美术教育是针对经济一体化可能带来文化一体化格局而提出的对多元文化的保护,也是对中华民族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四)高校民间美术课程开发是增强高校生民族自豪感的精神需要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但是相当部分的年轻人崇洋媚外、民族自卑感
8、强烈。高校生是祖国文化的传承者,但是在“全球化”的巨浪下,新生代越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就越认同中国优秀文化,民族自豪感就越强。相反,对自己民族、自己地域文化的懵懂会加快民间美术的消失。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主席、教育家托斯顿胡森认为:“第三世界国家大学的课程通常都是依照欧洲人的模式依样画葫芦。这种欧洲中心式的体制一直阻碍了上述国家的大学发挥自身的创造性,阻碍了他们寻求自己的文化根源。 ” 二、高校民间美术课程开发的条件日趋成熟 (一)民间美术资源为高校民间美术教育课程开发提供保障 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包括校本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信息化资源和教师资源四大类。 1 校本课程资源。民间美术的
9、校内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中的民间美术资料和民间美术作品的陈列馆。前者资源容易形成,而后者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还有待开发。虽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东南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都已经建成民间美术陈列馆,按照地域、年代或材料分类陈列,但还是缺乏全面和系统收藏古今民间艺术精品的国家级的民间美术博物馆。 2 校外课程资源。民间美术的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公共民间文化设施、当地民间美术资源及自然环境资源、民间美术创作者的工作室和美术作坊。以重庆为例,重庆民间美术资源分布较为广泛,涉及多个区县,如梁平、綦江,渝中、铜梁、秀山等。重庆民间美术较为丰富,包括铜粱龙灯,梁平竹帘、剪纸、漆艺、蜀绣、雕刻,秀山花灯,綦江农民版
10、画,粱平传统木版年画,荣昌折扇画,九龙楹联等。重庆市内建有东水驿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基地,梁平建有梁平县民间美术博物馆,荣昌县设立有荣昌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陈列有荣昌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荣昌折扇、荣昌夏布工艺品、何氏三圆琴。綦江连续多年举办农民版画艺术节画展。此外还有民间展区拥有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工作室和大师授艺馆所,如“璧山县启慧精微艺术工作室” “胡大妈蜀秀纺” “朱渝生艺林天地”等。 3 信息化资源。东南大学艺术学系和东南大学信息中心联合制作中国民间美术信息服务系统。系统主要包括中国各地民间美术分类介绍、中国民间美术作者研究者介绍、中国民间美术专著与论文索引、中国民间工艺杂志索引等。 4 教师
11、资源。我国政府共组织评授了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最近一次的普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365 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1422 人。在 365 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中,仍在从事创作的有 267 人,还在授徒的 219 人,享受政府津贴的 95 人。大师的专业分布前三位是雕塑工艺品,122 位;美术陶瓷,73 位;抽纱刺绣专业,46 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数量居前五名的省市是江苏、北京、浙江、广东和福建。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现行研究为高校民间美术教育课程开发提供支持 “校本课程开发”即“site-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1973 年,在爱
12、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两位学者首次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1985 年,在以色列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学者们对“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还有着不同的界定。 1 校本课程开发是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1979 年,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在一份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题报告中指出:学校是多种互相依存的社会制度的一部分,校本课程开发同样要求教育制度内权力和资源的重新分配,强调的是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他们把“校本课程开发”界定为:“基于学校课程需要的自发的行动,促使地方和中央教育当局之间的权利和责任重新分配;使得学校获得
13、法律、行政和专业的自主权,进而得以从事自身的课程开发过程。 ” 2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美国课程论学者肖特构建的识别课程开发策略的三维模型包括三个纬度,即课程开发的活动场所、课程开发所需要的专业人员和对课程实施所持有的观念。在这个三维模型上, “校本课程开发”界定为:“在实际的教育场所中发生的并可望能够使教师们积极地参与并卷入到广泛的相互作用和课程决策之中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 ” 3 校长课程开发是国家课程开发的一种补充,课程资源开发主要有以下四个基本途径:(1)开展当代社会调查,透析社会需要,跟踪社会发展,以确定参与社会应具有的知识和素质;(2)审查学生在实现自己目标课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课程资源,包括知识、综合素质、教学方式方法及其价值观;(3)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包括课内资源、课外资源;(4)建立课程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