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网络环境下概论课教学传播中的议程设置论文摘要:正确传播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我国高校概论课的重要职责,也是影响和引导高校大学生舆论的重要方式。网络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转变传播观念的良好机遇。本文试图以议程设置理论为依托,探讨网络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理论传播的影响,以及影响议程设置发挥积极作用的因素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网络环境;概论 ;教学传播;议程设置 正确传播党的政治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我国高校概论课的重要职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日趋复杂化,对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能否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党的理论、政策和策略,始终是问题的关键。议程设置(agenda-setting) ,是
2、指大众传媒通过加大对某些问题的报道量或突出报道某些问题,来建构公共讨论与关注的话题,从而影响公众对这些问题的认知,其实质是在灌输的同时予以引导。在网络大行其道的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对于对大学生进行党的理论政策传播,搞好大学生的政治舆论导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就网络环境影响议程设置发挥积极作用的因素及对策做些粗浅的探讨。 一、网络环境下影响概论课议程设置效果的因素分析 1.作为概论课议程设置主体参与者的教师还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主要表现为:一是忽视公众议程,陷入“推定效果”误区。政治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公众舆论绝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单凭自己主观愿望出发。二是忽视议程设置规律,对政治理论教育传播的时机
3、把握不准。在网络环境下,重大事件发生时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缺位、不作为或反应迟缓,极短时间内就会使其他民间意见占据公众议程的主导地位,而成为主导舆论。三是围绕议题开展的政治理论教育传播议程设置存在问题。目前的政治理论教育表现为过高的基调与实际内容的断裂,往往出现与大学生自身相悖的情况,这样便会造成各种情绪的产生,致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2.过去的受众已经成为政治理论教育传播议程设置的主要参与者,同时又有可能成为议程设置的“局外人” 。由于网络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有着很强的互动性,网络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择信息和表达观点,既是接受者又是传播者。同时,大学生从众心理的作用程度也可能会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
4、而有所改变。在网络中多数群体并不稳定,因此如果人们在某个群体中感到失调,可以通过转换群体的方式而不是从众的方式来平衡失调。同时,人们的交往空间随着网络的延伸而无限拓展,人们可以通过在网络中积极地寻找同盟者来消除孤独感,避免了在有限的生活圈子里,一旦在意见上孤立就会在其他方面也陷入孤立的尴尬局面,从而大大降低了从众行为发生的动机。通过这一渠道,大学生很有可能逃避现实的政治理论传播议程,成为“局外人” ,这就更加增加了高校政治理论传播的难度。 3.网络的普及使得高校政治理论传播的外部环境正在日益复杂化。高校政治理论教师的媒介力量和议程设置功能削弱,代之而起的是“人际交往”的作用。也就是说大多数人的
5、意见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是受了媒介的宣扬,而是受了人们主体意识是否认可的影响。网络时代被认为是一个更加尊重个体的时代,大学生受众在一定程度上被个体化、主体化了。相对来说,传统意义上的服从环境受到削弱,人们不再注重少数“权威言论” 。信息的无序流动使得网络对社会舆论的有序形成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相对于传统大众传播媒体而言,网络更容易使人类传播的社会环境在运作结构上发生无规则性的变化。原先相对明朗的舆论环境变得错综复杂,传统媒介对舆论的影响力也受到一定削弱,网络环境下形成一定的主流舆论会更加困难。由于网络中自发形成的舆论没有接受过宏观的统一的指导,从而有可能形成混乱的多元价值取向,这也给
6、政治理论教育传播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因此,如何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进行指导,这是摆在新时期政治理论教育传播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二、改进概论课议程设置的对策 1.教师应该顺应网络潮流,成为网络时代高校政治理论传播议程设置的合格的“把关人” (Gatekeeper) 。 “把关人”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的。他指出群体传播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话语权,对传播者的传统“把关人”这一角色的地位提出了强烈的挑战。同时在传播过程中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
7、nnel)的各个环节都可能会改变最终效果。鉴于此,高校政治理论教师应顺应网络潮流,积极提高自己的网络素质。邓小平同志强调:“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在信息时代面对网络传播带来的严峻挑战,高校政治理论传播工作者应当以豁达的态度对待这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新课题,充分认识网络的积极意义,并使之最大限度地为我所用。同时,还应该花力气去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寻求能够符合和满足广大学生需求的各种有效的教育方式,从大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加强政治理论传播,从而使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
8、学生。 2.培养意见领袖,巧妙引导大学生关注和接受所设置的议程。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 ,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受到网络资源中各种类型的影响,其对社会现实的态度与行为趋向必然受到网络的潜在影响。在高校群体中,存在着意见领袖。一方面这些意见领袖对整个校园的舆论环境和氛围起到引领的作用,他们通常就是高校政治理论传播中的最活跃者。他们的身后有一群支持者,因此他们的言论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号召性。作为高校政治理论传播议程设置的主体教
9、师,要对这些人加以整合和引导,加强高校政治理论传播议程设置的舆论导向性和有效性。 3.开展网上交流,延伸议程设置触角。网上交流可以使政治理论教育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开展网上交流,可以使政治理论教育传播工作者以平等的身份,用大学生熟悉的语言,与学生进行真诚的交流和对话,交流思想,了解他们的想法,倾听他们的呼声,形成师生平等、网上网下互动、可接受性强的新模式,使得政治理论教师的议程设置对其思维观念、政治理念等进行针对性引导,寓教育于服务、娱乐之中。 4.设置大学生关心的公众议题。现在的大学生对于议程设置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教师设置的议程能否被大学生接纳,宣传效果的好坏,都取决于议题内
10、容是否符合受众的需要,即是否为公众议程,可见教师并没有随心所欲地为公众设置议程的力量。在实践中既不能用理想化的先进标准来否定普适性的基本现实,又要在对现实生活加以肯定的同时保持冷静的思考,以保证大学生所关心的一系列热点和难点问题都得到回答。在设置议程中,对社会疑点、难点问题往往采取消极回避和积极掩盖的态度,结果总是适得其反。 5.对发展中的问题要留有余地,作开放式解释。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争议性,情况一时难以明朗,是非一时难以判定。在解释这类事物时不宜把问题政治化,而应保持超脱、客观的立场,以公共空间的姿态对事情的进展和相关的观点予以平等而充分的解释,让大学生的观点接受事实
11、的检验,在碰撞中修正,最后形成共识。比如在宣传改革成效时要分寸得当,不能陷人“一包就好” 、 “市场万能”之类的模式。 网络环境下高校政治理论教育传播是一项全新的课题和挑战。首先,要敏锐地发现网络环境下各种媒介因素导致高校政治理论传播中“议程设置”趋向多元化的迹象,及时捕捉、科学分析,使政治理论教育传播目标的设定反映高校政治理论教育传播的时代任务和大学生的个人发展目标。其次,既要考虑议程设置形式如何与变化了的受众相适应,又要考虑利用网络形式进行的政治理论教育传播如何与受众思想觉悟相适应。第三,大学生对多样化的传媒比较敏感,往往走在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之前,两者之间形成了信息的不对称,由此导致教育工作者失去了教育者的“导师”地位。面对这样的状况,高校政治教育传播者要强化自身的网络素质,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合理设置议程,以达到强化概论课政治理论教育传播功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