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我国高校办学定位问题的思考论文摘要:办学定位是高校发展进程中始终不能回避的一个带有长期性、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处于一种定位失当状态,致使高校办学模式单一,特色不明显,发展缓慢。文章在此基础上,尝试引入经贸领域广泛倡导的比较优势理论来探讨高校办学定位问题,为高校办学准确定位提出几点建议和思考。 论文关键词:高校;办学定位;比较优势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 2010 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 3105 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26.5%。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2723 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 2358 所(含独立学院 323 所) ,成人高等学校 3
2、65 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 1112 所,高职(专科)院校 1246 所,中国已具有世界最为庞大的教育规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规模越大则竞争越激烈,高校之间在“生源” 、 “师资” 、 “经费”等方面的激烈竞争已成为一种普遍规律。在当前纷繁复杂、群雄逐鹿的时代背景下,各高校要赢得竞争的主动权必须首先解决自身在发展中始终不能回避更不应该漠视的基础性和方向性问题,即高校办学定位问题。高校只有在学校运营的重要方面做出角色的合理定位,才能保证学校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内在的协调统一,才能保证高等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高校在类型、层次、规模、特色及服务范围等方面难以准确
3、定位。距今十余年的高等教育大发展,又使很多高校失去了理智,忽视了原本的办学优势和特色,盲目追求“高、大、全” ,致使高校同质化、劣质化现象严重。优势是高校办学准确定位的基石,高校应挖掘、培育并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并基于自己的优势确定其在社会服务面向、学校类型和层次、人才培养及规模和特色方面的名位(角色) 。本文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从优势的挖掘和建设上对各高校办学定位提出几点建议和思考。 二、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启示 比较优势理论最早源于大卫李嘉图对亚当斯密绝对成本理论的批判。亚当斯密认为在国际贸易中,贸易双方都可以利用自己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去换不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从而彼此获利
4、。而李嘉图则认为如果某国两种产品的绝对成本都比乙国高或低,但只要两种产品的比较成本在两国存在差异,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两个国家都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获利。由此,他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真实原因在于成本的相对差异,而不在于成本的绝对差异。比较成本理论虽然突破了斯密理论的局限性,但他只分析了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依据,却未能揭示出比较优势的来源以及国际贸易形成和发展的根源。继比较成本理论之后,瑞典经济学家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学说,他认为影响商品成本高低的是本国既有生产资源的相对丰裕度,并进一步指出资源丰裕度是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从而解决了斯密理论未能揭示出比较优
5、势来源的基础性问题,理论上的突破也标志着比较优势理论最终的形成。二战以后,国际贸易的实践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往的理论实难解释诸如“里昂惕夫之谜” 、比较优势陷阱及产业内贸易等现象,这使得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的解释力受到挑战,从而出现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需求相似理论、技术差距论及竞争优势理论等相关理论。无论这些理论如何演变,本质上它们还属于比较优势理论,因为它们还是以比较优势来说明贸易产生的原因。 实际上,比较优势理论不仅适合贸易分析,对一切运用稀缺资源从事生产的经济活动,都具有指导意义。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比较优势的原则不仅适用于不同国家经济之间,对于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的区域发展、经
6、济实体发展也同样适用。高校作为一个经济实体,比较优势理论有其应用的可行性。首先,教育是第三产业,高等教育的基本产出是教育服务,是为学生(客户)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这就意味着高校间在师资、生源及经费等方面必然存在激烈的争夺,高校如果没有其优势和特色,提供不了优质的教育服务,必然会在竞争中惨遭淘汰;其次,教育是一项昂贵的,需要耗费巨大资源的事业,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不足、 “供给短缺”已是不争的事实,高校间资源的竞争将进一步白热化;第三,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开放化已成为时代的潮流,高校间的竞争已从国内竞争演变成国际间的竞争,高校的发展形势更为严峻。要在复杂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各高校必须在深入分析
7、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以及学校的生存环境基础上科学定位,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从而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 三、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高校办学定位的思考 1.有所为,有所不为 经济结构多元化,社会成员个性化,教育需求多样化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这种社会特征给我国高校的发展创造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机遇就是各高校在发展目标上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挑战则是在充满诱惑的社会现实中高校能否坚守自己的价值追求,能否舍得放弃一些有利益但自己并不擅长的方面。面对机遇和挑战,各高校必须牢记使命,从学校的比较优势出发,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对于为数众多的地方普通高校而言,无论是整体实力还是部分实力,如学科专业、师资、经费以
8、及生源等都无法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同日而语,根本无法在竞争中形成比较优势,但地方普通高校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或较浓厚的文化历史,仍可以应用比较优势理论通过内向寻求的方式去挖掘相对优势,并集中资金和精力做大做强这些优势,使其建设和发展成为具有外部竞争力的优势项目。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在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提出要找出自己的比较优势,要利用自己的强项形成优势学科,集中力量抓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科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其水平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这也正是该校校长柯亨教授办学思想的体现,即“我们不追求在所有领域都领先,我们遵循的最大原则是比较优势” 。高等教育是一项耗费巨大的事业,没有充足的资源,学校科研水平
9、、生源质量、教师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就无法保证。高校在充足的资源无法保证的情况下就应当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所谓合理就是把更多的资源放在最有希望,最能体现学校办学优势的项目上。哈佛大学的工科无所建树,因为这不是它的强项;加州理工学院甚至就不设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那是因为它要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理、工两科。 2.盘点资源,挖掘优势 俄林认为,资源丰裕度是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作为高校,类型、层次、规模、特色及服务范围等方面的准确定位,不是拍脑袋轻易得来的,而是在客观地分析学校特定资源并挖掘优势资源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首先,摸清学校家底。作为学校管理者,在认识自己的身份、地位,规划学校的发展中首先要盘
10、点家底,充分认识学校的资源现状,包括学科建设、科研水平、师资质量、学生质量、图书设备及经费状况等。在这些资源中尤其是要准确把握本校的品牌资源及校园文化资源等无形资源。遗憾的是,不少高校在办学定位过程中,往往过分重视有形资产的短期价值和所带来的短期经济效益,却忽视了高校长期发展中所积淀下来的深厚的无形资源。 其次,挖掘区位优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地方高校的发展突飞猛进,数量剧增,高等教育地方化的趋势也显而易见。地方普通高校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一席之地?实践证明,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立足地方,充分挖掘区域的优势资源,积极为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服务。景德镇陶瓷学院立足景德镇的千年文化,建成了以
11、陶瓷工程和美术工艺为龙头专业的重点学科,在国内外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利用好地域文化资源,不仅可以突出地方高校的特点,增强学校的竞争力,还可以促进地域特色文化的发扬光大和广泛传播,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合作。4井冈山大学依托井冈山的生态资源,成立了区域经济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机电工程研究所、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开展科研,建立了庐陵文化研究所;依托独特的井冈山红色资源,建立了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井冈山研究中心,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 3.避免“比较优势陷阱” 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
12、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利益陷阱” 。5 目前,有些高校由于发展不慎也可能落入“比较优势陷阱” 。首先,一些高校对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自身具体实际情况了解不透,仅以既有的某些教育资源作为优势资源发展学校,导致落入“比较优势陷阱” 。部委院校本来主要是为行业培养技术人才而存在,但划转地方后,大部分高校逐渐淡化了行业特色,开始为地方经济培养人才,开办了大量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新兴专业。从表象上看,似乎反映了某种趋势,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学校规模扩大了,学科专业丰富了,但大量新兴专
13、业质量不足,传统专业又停滞不前,反而导致学校整体优势下降。其次,有些高校继承传统优势,缺乏改革动力,造成“比较优势陷阱” 。很多高校缺乏敢为天下先的胆识,长期执行已有的某种比较优势政策,不去改造现有、创造未来,常常依靠传统和惯性办学,致使学校只能在苟延残喘中不断地重复着过去。高校的传统优势和特色通常是因历史、地域、传统天生条件的差别所形成的,是高校发展的外生比较优势,这对于高校的发展当然是很重要的,但传统比较优势往往是固有的、被动的,容易造成高校的沾沾自喜,固步自封,从而停滞不前。 4.动态发展中建立比较优势 贝拉巴拉萨(1977)认为,在国际贸易和生产中,不同国家之间客观上存在着比较优势的差
14、别,但差别并非一成不变。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只对比较优势作了静态分析,并未讨论资源禀赋条件与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关系。高校的比较优势也呈动态发展演变的特点,它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政策、高校管理模式及高校资源等变量的改变而发生改变,旧有的比较优势可能将逐渐丧失,新的比较优势将不断产生。譬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不断变革,政府对高校的管理也将不断从微观走向宏观,从直接走向间接,从具体走向整体,从硬性走向软性,公办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将会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民办大学现有的比较优势也将消失。 所以,这势必要求各高校既要挖掘内部相对优势,保持原有特色,又要审时度势,对传统优势进行调整重组、改造提升,或
15、另辟蹊径寻求新的优势生长点。具体有以下两条路径: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产业的调整、变化或科技的进步,发展新兴前沿学科。当电脑技术刚起步时,某高校瞄准这一契机开设电脑制图专业,由传统的机械制图向电脑制图转轨。这一及时转轨,成效显著,不仅确定了该校在这一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而且毕业生大受市场欢迎。另一方面,在突出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同时发展边缘交叉学科。这也正如哈佛人所指出的, “哈佛大学的明天在新学科和交叉学科上” ,那一定程度上来看,也可以说“一流大学的明天在新学科和交叉学科上!”6密歇根大学当前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 partner or perish”,意为“没有合作就死亡” ,实际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没有跨学科就死亡” 。通过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考察发现,实际上美国研究型大学都在进行交叉学科研究而且研究的频率高、幅度宽,学科交叉与融合是这些名校长期保持优势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