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注生命 注重发展-使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体会 苏教版(国标本)新教材,拒绝简单地给予知识,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下面谈谈我使用苏教版数学教材的体会。 体会之一:关注内容活化,注重课堂生成。 苏教版(国标本)新教材,不但追求对教育经验优化的预设,而且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提供了时、空的可能,使静止的教材本身延伸到教学过程和学生动态的构建生成中去。例如,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面积单位中,关于 1 平方厘米的教学只有这么一句话“边长是 1 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厘米” ,是否忽视了这一重点,否。其实
2、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体现新理念、突现重难点、创新教学方式的有利时机。文本是静止的,怎样使它活起来呢?我对这一知识点作了细化,当学生急需一个统一的单位时,在书上找到了“边长是 1 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 平方厘米”这话后,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1) 摸。信封里装了 1 平方厘米(物体) ,把手伸进去摸一下是什么形状?(正方形)猜一下边长是多少? (2) 量。量一下你猜对了吗? (3) 想。看 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看清楚了就闭上眼睛想象,若刚才的图形能再次出现在脑海中,说明你是极其聪明的学生。 (4) 画。凭记忆把它画下来,然后用 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检验一下,画得差不多大小的可祝贺自己。 (5)
3、说。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积是 1 平方厘米。 这样处理,教材文本和学生的思维产生了多次碰撞, “1 平方厘米”的印象深刻留在脑海里。 通过这个课例,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教材不是知识的“载体”或学习内容的“运输线” ,而是人与知识“相遇”的“场域” 。人与知识的“相遇”并非二者的“面对面” ,而是精神的对话。新教材提供了学生动手体验的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新教材把学生的学习与自己的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材内容在“对话”过程中活化创生。 体会之二:关注探索过程,注重多元体验。 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教师应积极利用教材资源,创造性地
4、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探索,思考与创造,给学生欢乐和成功。下面是苏教版第一册九加几 (片段)实录如下: 1. 猜测引入,激趣辅垫。 (1) 师板书算式:10+1= 10+2= 10+3= ,让学生猜测老师接下去会写什么。 教师在开始的环节中设计了猜测和比赛两个环节,学生可以猜出老师想写的内容,还可以在比赛中赢老师。在这种情境中,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尊重,也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2. 层层深入,探究新知。 (1) 利用 10 可以分成 9 和 1,老师将上面的算式改写成: 9+1+1= 9+1+2= 9+1+3= 学生
5、再次观察老师写数的规律,并猜测下面算式。 师生比赛,老师加快速度想取胜,更加激起学生的比赛热情。 这一环节,师生互动,富有情趣,学生体验到了教学内在的规律,又隐含了 9 加几的算理,为探索新知作了准备。 (2) 老师再次将算式改写成:9+2= 9+3= 9+4= 学生通过观察得知写的规律,并很快猜出老师下面所要写的算式。 师生再次比赛。 老师问学生:“你们为什么算得这么快?有什么秘诀吗?” 学生有的说:“我们是偷看上面式子的答案的。 ” 老师擦去答案后,再进行一次公平的比赛。 这一环节,学生回归自然,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了较深刻体验,为学生的说理提供了感性材料。 (3) 老师请学生说说算理。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利用“凑十法”算出。 通过学生的观察、猜测、比赛环节,逐步渗透,层层诱导,得出新知9 加几,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主动探索获得新知识。 这一教学片段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表现为一个体验与探索的过程。通过三次的算式变形,自然巧妙地留给了学生一个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这些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背后的数学知识。 可见新教材给这一代学生带来了生机。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感悟和探索,体验到了一切知识都需要自己的探索才能获取,只要肯努力,总会发现别人不知道的事情。我也深刻地认识到,新教材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