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继承传统教学优点 创新高中数学教学近年来,我十分重视学习新课标 、树立新理念、实践新教材,我深深体会到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方法要作调整,教师“身份”要转变,那就是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把“学”服从“教”的观念变为“教”服从“学”的观念,继承传统教学法优点,创新现代高中数学教学。具体来说,我主要抓住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好学多思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性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教学中可设置问题情境,通过师生的“交互”作用,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果探究仅仅是一次又一次的“重现” 、一次又一次的“原地踏步”,长时间没有结果,就会失去实际意义和价值,学生也会逐渐失去兴趣和动力。事实上,探
2、究过程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情绪冲动,诱发灵感,正是这种“冲动”和“灵感”才可能带来创造和发现。 新的课程基本理念着重提到了“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要求学会“数学地思考” 。 二、更新观念、活用教材 作为实施教学的教师,从观念上首先要认识的: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优势和潜能,大胆创新教法,灵活使用教材,使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在前进中少走弯路,努力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三、改革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实现短期效果,仍然是使课堂教学变成
3、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为主,学生没有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更谈不上探究、自学、讨论。长此以往,势必使学生养成眼高手低的习惯,变成一听就懂、只会模仿例题来做,当时的效果看来不错,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再检查学生,却是连当时认为简单的都不会了,个别会做的却是用当初他自己想出来的方法才能做。这种现象说明:教师讲得再好,学生没有经历动脑思考探讨的过程、没有动手练习巩固,就不可能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要求老师们一定要牢固地树立“学为主体”的思想,还思维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积极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充分
4、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全员参入、全程参入,坚决废除“注入式” 、 “一言堂”,“满堂灌” 。 四、改进教学评价 改进教学评价的内容、方式、方法也是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调整教师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成绩,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以及在课堂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除了常规的测验、考试等笔试外,应把评价过程动态化,使之贯穿于课堂、日常、活动过程,可设立发现问题奖、发言奖、辩论奖,可进行
5、研究学习成果汇报展览,可以让学生设计测验试卷,同学之间互测互评。要经常了解学生对自己授课情况的反馈意见,提倡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反馈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法,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成绩。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备课组每个成员的优势与特点,群策群力,开展相互听课、评课,也是教学评价的好方式。 五、继承与创新问题 1、 “双基教学”与“变式教学” “双基数学”与“变式教学”无疑应当被看成中国数学教学传统十分重要的组成成分,如何能够依据新的数学教育理论去重新认识“双基教学”与“变式教学”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又如何能够在新的教学实践中很好地去应用这些数学思想或方法,包括必要的反思与总结,对此做出新
6、的发展?我们在探求着。使用新教材的困难之一是时间不够,一周开 6 节数学课还是讲不完(新课标规定每周才 4 节) ,很多内容都是匆匆而过、草草收兵,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面对实际,我们的认识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不求全,而求联” ,同样地,在“数学基础技能”教学中,我们也“不求全,而求变” 。 2、 “发现式教学法”的应用 新教材的习题量大,层次性强,以必修 2“立体几何初步”为例,新教材与传统教材内容相当,新教材共有 214 题,据教参建议教学课时数约 18 课时,传统教材课时约 30 课时,练习题 164 题(空间向量除外) ,内容份量有差,但课时相差近一半,而且新教材中的一些问
7、题还有一定的难度,不是依照例题“葫芦画瓢”就能解决的,如果每一道题都要求学生解答,给出传统意义下的答案,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确实难以做到。如此看来,新教材的习题确实练不了,而一些教师为了完成“书本上的题”又不得不补充一些内容,使本来就显紧张的课时更加吃紧。发现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教学目标,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这种意义下的“发现学习” ,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为主要特征,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其认知、动机、行为都能得到积极有效的参与。因此,发现式教学法反对通过大量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提倡主动地在大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我们在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法”的基础上,融入了“发现式教学法” ,接受的过程多启发,发现的过程多参与,两种教学形式互补共存,达到了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