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中美日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79471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论中美日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简论中美日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简论中美日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简论中美日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简论中美日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简论中美日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论文摘要:博士生的培养模式是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有效保障。美国和日本的博士生培养一直处于世界前列。通过对中美日三国博士生培养现状进行阐述,详细地对比和分析了中美日三国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关键因素,进而为我国博士生的招生考试、导师制、课程设置、科研训练和学位授予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论文关键词:博士生;培养模式;借鉴 博士生教育是当今国际上公认的正规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博士生教育的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主要体现在培养模式上。因此,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大学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实际需要的博士生培养模式。我国博

2、士生教育产生至今,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历史。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经验不足,我国的博士生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许多不足。放眼世界,美国和日本在博士生培养方面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形成了较为成熟和完备的人才培养模式,现已成为各国仿效的对象。为此,本文从博士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入手,对中美日三国博士生教育进行梳理和总结,希望从中找出一些对我国博士生培养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各领风骚中美日博士生的培养概述 我国自 1981 年实施新的学位制度以来,博士生教育迅速发展。教育部发布的 2009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 2009 年全国招收博士生 6.19 万人,毕业博士生 4.87 万人。我

3、国在读博士生人数由1999 年的 5.4 万人增加至 2009 年的 24.63 万人,10 年间增加了 4.56 倍。我国当前实行以专业式为主的多种模式并存的博士生教育模式。数量上的蓬勃发展固然可喜,但是,正如华中科技大学周光礼教授在中国博士质量调查中指出的那样,我国博士培养质量 10 年来整体上没有进步,甚至还有下降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博士生培养敲响了警钟,我们应当辩证思考,希冀通过加快培养模式的改革来寻求自身的更大发展。 美国的博士生教育自产生以来就以其严要求、高质量而闻名于世。其博士生教育建立于 19 世纪中后期,从最初的借鉴和移植欧洲模式,特别是德国学徒式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将

4、早期的学院制与引进的德国大学研究所制相结合,发展了协作式的教育模式,形成了专业式与协作式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目前来看,有 420 多个研究机构可以授予博士学位,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2009 年,在全美国的 420 多个机构中授予博士学位人数为 49562 人。在过去 40 多年里,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以每年大约 3.5%的比率增长。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日趋完善,近年来它常被视为“金标准” ,成为世界各国仿效的典范。 日本的博士生教育产生于 19 世纪末,一百年来先后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变革,日本最先引进了德国的讲座制和美国的研究生院制,创建了美国式的研究生院,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产官学”一体化

5、的培养模式和“工业实验室”为主的教育科研模式,逐步形成了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等基础上融合创新的教育模式。据统计,2008 年全国 765 所大学(国立 86 所,公立 90 所,私立 589 所)中有 74%的学校设置了研究生院,在校博士生为 74000 人。 二、取长补短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笔者认为,博士生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为实现博士生培养目标而在教育实践中对博士生采用的各种培养程式的总和,包括招生考试、导师制、课程设置、科研训练、学位授予等诸多环节。因此,本文具体从博士生培养模式的上述几方面对中美日三国的博士生教育进行比较。 1.招生考试 在我国,要参加各校的博士研究生的入学

6、考试,需具有硕士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同时提供相应的硕士学业成绩,并且要有两名与本专业有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才有资格报考。考试通常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部分,初试为闭卷考试,科目包括外语和 23 门专业课,同等学力者须补考政治。复试一般以面试为主,有时还须进行笔试。另外,我国还采用直接攻博、硕博连读等方式招收博士生。 在美国,本科生毕业后可以直接申请注册博士生,也可以硕士毕业后申请注册博士生,但入校后的基础课程学习要求不一样。7美国各大学普遍采用推荐加面试的招考方式,在选拔博士生时不是以申请者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而是以申请人的学术科研能力为核心,根据申请人以往的学术经历

7、和表现进行全面的考查,其招生规定的弹性较大,经常视具体情况而定。 在日本,凡是具有硕士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力的人都可以报考博士课程,博士生的选拔由各大学自行安排,通常包括笔试(外语、数学等基础科目,以及两门专科课)和面试。一些大学规定,考生只要提供TOEFL、GRE 等成绩,就可以免考外语。值得指出的是,考官非常重视考生硕士论文的质量,以此来判断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习自觉程度,因此,“硕士论文占很重要的地位” 。 从三个国家的招生考试来看,都是初试与复试相结合,都一定程度强调科研能力和学术能力。比较而言,美国将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作为选拔学生的核心标准,日本则偏重学生的硕士论文质量,我国更强调考试成绩

8、。单纯的卷面考试成绩通常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潜能,但是这两者对于博士生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2.导师制 我国虽然目前许多大学开始探索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制,但是大部分高校依然采用单一导师制来指导博士生。 美国的博士生培养实行导师制和博士生指导委员会制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博士生入学后,根据自己的兴趣与优势,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导师。 日本的博士生由一位主指导教师和两位以上的副指导教师共同培养。目前,采用团队方式指导博士生的大学也越来越多。如:筑波大学图书馆信息媒体研究生院规定,指导小组由 3 名教师组成,其中 1 名必须来自其他学科。 综上可见,美日实行导师组制,而我国以单一导

9、师制为主,这样的单线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的视野开阔和多学科知识的融合。 3.课程设置 我国的博士生一般需要 3 年才能获得学位。其中,政治和外语是必修课。业务课由博士生导师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应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与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而开设。 美国因为实行完全学分制,只要修满所需的学分,便可毕业。博士课程一般为 4 年。第一年修读授课课程,美国博士教育非常重视课程的学习,课程分为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而且要进行跨学科课程的学习。此外,还设立专题课程,围绕本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学习。一般采用讨论班的教学形式。 日本博士课程教育的年限依据入学时的学历不同而不一样

10、,取得学士学位的攻读博士课程需要 5 年以上,取得硕士学位的需要 3 年以上。目前博士课程建设出现两种主要模式:第一,前两年以课程学习为主,后三年以研究和论文写作为主;第二,根据人才培养目的和学科特点,在前、后期分别开设相应的课程。在课程建设中,越来越重视跨学科知识的习得,如由不同学科的两位教师来共同设计一门博士课程。 从三个国家的课程设置来看,在开始阶段都重视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的修习。不同之处在于,美国和日本都加强了跨学科课程的设置,这样的课程安排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和毕业选题灵活而又有针对性的选择课程修习。 4.科研训练 我国在培养博士生方面,将参加科研作为博士

11、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入学第 1 年就在导师指导下,开始逐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有的学生承担导师研究课题的部分研究。科研选题多与学位论文相一致,针对科研需要,选修部分学科学习。 美国除课程教学中利用研讨班(Seminar)进行科研训练外,还采用实验室轮转(Laboratory Rotation)和科研项目的形式进行研究。科研资助机构把大部分科研资源以个人项目补助的方式分配给大学教授,然后教授“雇佣”博士生担任研究助理(RA) ,参与项目研究。 日本除课程教学中利用研讨班(Seminar)进行科研训练外,还采用课题项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独立或合作科研。另外,还有学术团体和学习小组等形式进行科研训练。此

12、外,日本的博士生科研活动和训练在很大程度上由工业来承担,即“工业实验室”的科研模式,工业公司为科研人员提供资金、课题和就业机会,反过来公司也因此获得更大发展。这样能够让年轻的工作人员在完成工业和政府的科研项目中学习科研的方法和培养科研的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三个国家的博士生培养都十分重视科研方面的训练,通过参与导师的课题或者独立承担课题的方式来训练科研能力。不同点在于,美国和日本都充分发挥研讨班在博士生培养中的作用,尤其是日本的“工业实验室”的科研模式具有很大的优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工业为基础、连结科研与教学和学习的典范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5.学位授予 我国和日本在学位授予上大致相同,博士

13、生在通过课程学习之后,均需在规定期刊上发表论文,参加毕业答辩。存有一定淘汰率是美国博士生培养的显著特征。博士生在通过学习课程之后,还需要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只有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学生才可以称为博士候选人(Ph.D. Candidate) ,开始进入博士学位论文写作阶段。而且,不同大学不同学科博士资格考试有着不同的淘汰率,淘汰率一般为 5%20%。一定的淘汰率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形成一定压力,有利于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三、他山之石培养模式的有益借鉴 可以说,中美日三国博士生培养模式都与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息息相关,但都是现代社会高等教育发展的产物,承担着一些共同的历史使命。他山之石,可以攻

14、玉。对于美国、日本的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可贵之处,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和借鉴,以便不断提高我国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1.改革和完善招生考试制度 当前,在我国的博士生招生考试过程中,考试成绩的高低依然作为博士录取的核心标准,不利于选拔具有科研潜力的博生生源深造学习。对此,我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潘懋元教授认为,选好才是成功的一半。如何把好博士生培养的入口关,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考生,这是关涉博士生教育全局的关键问题之一。 在实际的考试选拔中,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和日本的做法,重点考量学生的学术潜力,判断学生对本门学科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为此,招生单位可以适当降低初试成绩在录取分数中的比重,加大复试或面试

15、比重,通过考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和撰写的专业论文、硕士论文来考核其综合素质和研究潜力。 2.真正落实导师组制 我国的部分高校在博士生培养中虽然开始实行导师组制,但在实际教学中,以导师为主的导师组制实际上还是延续了之前的单一导师制。博士生在学习和科研中,难免需要不同思维和观点的“碰撞” ,此时就需要具有不同专长和不同学术观点的导师的积极引导和正确启发,力求达到师生之间互相补充和促进,教学相长的状态。当然,在实际落实导师组的过程中,要权责明晰,避免互相推诿而影响教学的有效开展。 3.创建“由约返博”的课程体系 由于我国博士生课程较重视本专业课程的授受,缺乏对交叉专业的渗透和修习,以至于出现了博士不“博

16、”的现状。作为培养博士生的重要因素,构建培养本学科高级人才所必需的、结构化的课程体系建设应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 博士生的课程不仅要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让他们了解学科方面的国际前沿。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在巩固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适当加大专业选修课的数量。与此同时,可以借鉴美国和日本重视跨学科课程的做法,在综合性大学中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根据学生的研究要求和研究专题设立相应的跨学科课程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4.合理运用竞争机制 在人才培养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攀登科学高峰,建立竞争机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与美国 5%20%的淘汰率相比,我国的博士生教育中缺乏应有的竞争机制,这样持续

17、发展的结果将导致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不断下滑。 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高校在博士生的培养过程中可以采用一定的淘汰制,各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组织。这样才能够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有助于提高博士生整体的培养质量。除考核学科知识外,也要对博士生的思想进行考核,博士生须具备良好的科学作风和科学道德,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博士生培养的良性发展。 5.多渠道加强科研训练 当前,我国高校需逐步建立博士生科研创新奖励机制。对于在科研方面有突出成绩的博士生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激励他们继续有热情地投身于科研事业。从 2010 年起,教育部决定在全国博士授予单位设立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最高奖 5 万元,资助学业成绩优异、科研创新潜力较大的优秀在读博士生。不仅如此,高校还应设立博士生学术交流专项基金,用于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来校做学术报告,为博士生创造一个学术交流与讨论的良好平台。 “引进来”的同时,还应鼓励和资助博士生“走出去”参加高水平的国内外学术会议,这是获取本学科领域学术动态和前沿知识的一条有效途径。此外,高校应该积极为博士生提供科研实践机会。为博士生搭建接触科研第一线的平台,让他们独立负责部分或整个课题的设计与实施工作。我们可以参照日本的“工业实验室”模式,积极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来培养学生,通过“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方式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