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计划生育与养老保障相结合路径探讨.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82084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计划生育与养老保障相结合路径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论计划生育与养老保障相结合路径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论计划生育与养老保障相结合路径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论计划生育与养老保障相结合路径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论计划生育与养老保障相结合路径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浅论计划生育与养老保障相结合路径探讨论文关健词:计划生育 养老保障 政策调整 论文摘要:计划生育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但在贯彻执行这一政策的过程中,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快,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 “空粱”家庭的养老危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出现。我国养老保阵制度的不完善,使得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把改革和完善养老保阵制度与贯彻计划生育政策有效结合,适度调整现行的生育政策,是新时期解决新问题的新思路。 一、现阶段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中遇到的新问题 1.人口老龄化。 国际上一般把 65 岁及以上老人超过总人口 7%的社会叫做老龄化社会。我国于 2000 年已经步入了

2、老龄化社会。据专家预测,我国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将在 2020 年之后达到 12%左右。但如果今后的新生人口仍如近几年那样迅速降低,那么,老龄化水平的增速就会相应加快.我国将会步入急速老龄化的路途。这种老龄化,将在 14 岁以下人口的缩减和 65岁以上人口寿命的延长中进行。目前全国平均预期寿命为 71,40 岁。虽然我国劳动力人口的负担相对较低,但伴随他们的逐年老化,新生劳动力人口的负担压力会迅速加大。国内外近期人口预测发现,在 2020 年之后,我国的老龄化速度将呈加速度状,至 2050 年,在每 100 个人口中,就有 30 个左右 60 岁以上的老人,将比那一时期世界平均老龄化水平高出

3、 10 个百分点。 2.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 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每百名出生女婴对应的出生男婴数.国际上公认的正常范围是 103-107。我国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这一数值为119.92,即平均每出生 100 名女婴相对应地出生了近 120 名男婴,大大偏离了正常范围。这一数据与 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相比,上升了8.5 个百分点,比正常值平均数高出近 14 个百分点。 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将导致未来男性择偶拥挤,传统性道德将受到严重挑战。由于女性数量相对较少,将产生女性物化和商品化现象,拐卖妇女和女童现象将加剧,妇女和女童的权益将受到更为严重的侵犯。还将导致畸形婚姻家庭的

4、出现,对社会伦理道德造成冲击。 3.低龄“空粱”家庭的危机。 “空巢”家庭通常指子女离家后仅由父母组成的家庭。以往人们提到“空巢” ,多与老年人和养老间题联在一起,因为在生育率较高的年代,子女陆续出生、长大成人,然后再陆续离开父母家庭.家庭的成长和收缩阶段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空巢”时父母大多已迈入老年阶段。然而,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开始逐渐迈入社会,使这一社会现象出现了变化,低龄“空巢”家庭开始呈现日趋增多之势。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已 20 多年,他们中许多人五十岁左右就进入“空巢”家庭。随着人均期望寿命的提高,他们可能将在“空巢”家庭中生活 20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对于多子女家庭, “

5、空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父母有足够的时间来体验孩子离家所带来的变化,而对于独生子女家庭, “空巢”则是家庭结构的一种骤然突变,父母很难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和调节能力。再加上低龄“空巢”家庭正值人生的“多事之秋” ,女性生理上的更年期、男性心理上的“中年危机”以及下岗、失业等变故,对他们的生活会产生多重不利影响。 现在我国城市中的“空巢家庭”至少超过 30%,预计到 2010 年将达到 80%以上,这意味着大部分老年人家庭都成了“空巢” 。据统计.到2000 年.我国老龄人口已达 1.3 亿.并且每年还在以 3%的速度增长,80 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更是以每年 5%的速度递增。因此,有效干预“空巢家庭”

6、出现的经济的、心理的、健康的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提高“空巢”家庭的生活质量,使那些“空巢老人”安度晚年,已经成为一个极待解决的社会间题。 二、对产生这一系列社会问砚的原因分析 在新时期产生这一系列新现象和新问题有其深刻的原因和背景,是经济的、政策的、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等各种 因素相互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 西方人口学家在生育率和死亡率对老龄化进程的影响研究中,得出了明确的结论:人口老龄化的决定性因素是生育率下降,而不是死亡率下降而导致的平均寿命的延长。死亡率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是双向和分段的,死亡率初期的下降会导致人口年轻化,而后期下降则会促进老龄化。这一结论无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

7、是成立的。我国学者杜鹅对新中国以来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联合国 1973 年出版的研究综述再次指出,生育率下降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最大原因,并且进一步指出,生育率下降的程度可以加速或延缓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例如,法国虽是老年人口最早达到 7%的国家,但由这个比例翻一番达到 14%的比例却花费了 115 年的时间。而战后开始老龄化的日本,老年人口这一比例的倍增仅仅经历了 24 年的时间.成为目前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快的国家。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差别,主要源于两国生育率下降的速度,前者是平缓的、渐进的,而后者则是急剧的、迅速的。 中国人口迅速老龄化主要原因也是生育率迅速下降的结果,而这一

8、种关系很自然让我们引伸出我国计划生育与人口老龄化之间关系的话题。中国人口转变是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经济因素在人口转变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生育率转变是有社会经济发展基础的,这一点可以从全国一致的计划生育政策而各地不一样的生育水平上得到验证。但是,毫无疑问计划生育政策大大地加快了我国生育率水平的转变速度,而加快生育率转变也就加快了人口的老龄化。总之,计划生育不是我国人口老化的根本原因,因为即使没有计划生育的实施,中国人口也会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老龄化,就正如其他许多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的发达国家已经先后步人老龄化一样。但计划生育是中国人口加速老化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中国

9、强有力的计划生育的开展,使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而生育水平急剧持续的下降,必然使中国人口老龄化迅速展开。 关于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原因,国内外专家学者说法不一。笔者以为, 主要是由于人们对多生和生男孩偏好的 意愿,在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下,男多女 少的现象就不可避免了。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农耕社会里,人们逐步形成了“重男轻女” 、 “多子多福” 、 “养儿防老” ,靠男性后代“传宗接代” 、 “祭祖送终”的传统生育文化。这种传统文化影响深远,至今在很多地方还根深蒂固,是人们倾向于多生且偏好生育男孩的社会文化根源。同时在许多农村地区,由于生产力落后,生产和生活主要还是靠体力劳动,很多重体力劳动需

10、要男性承担,人们把发家致富的希望都寄托于男性,是生育偏好男性的经济原因。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女性在受教育机会、就业机会、劳动分配、政治生活参与程度等方面与男性仍有一定差距,这是促使人们的生育意愿倾向男孩的社会原因。上述几个原因已存在上千年,为什么以前没有引发出生人口性别比明显失衡,直到近 20 多年这一问题才出现?这是因为以往人们可以通过多生孩子的方式来满足生育男孩的意愿,而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使得人们不能从生育数量上来选择,就只有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如 B 超、染色体等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引产等方式来实现生育男孩的意愿。性别比失衡的现象也就必然出现了。因此我们

11、可以得出结论,性别比失衡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重男轻女生育文化的影响,而计划生育政策是促发这一社会现象的直接原因。 “空巢”家庭的形成原因是和人口的老龄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及人们价值观念改变的结果。在发达国家“空巢”家庭出现较早,现在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只占 10%到 30% 。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52%的老年人与子女同住,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与子女同住的仅略高于 10%。在比利时、丹麦、法国和英国,20 世纪 80 年代初,全部家庭户中 65 岁以上独居者占 11%,瑞典独居老人达到40%。这些国家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建立时间长,并发挥了很大作用。 我国

12、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 20 多年, 1963 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43.37%, 2002 年下降到 12.86%,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从 1963 年的 33.33%,下降到 2002 年俄 6.45%纵随着独生子女逐渐长大成人,他们的父母也进人中老年。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比率上升, “空巢”家庭将越来越多。另外,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促成了“空巢”家庭的迅速发展。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信息日益快捷,劳动力流动和迁移明显加速,为了事业的发展或为了取得更好的社会经济待遇,年轻人工作变动日益频繁,促使大家庭结构向小家庭转变,子女不能和老人同住,难以实现老人在家由子女照顾、养老的宿愿。生活水

13、平的提高,住房条件的改善,也为子女和老年人分开居住创造了物质条件。养老观念和生活理念的变化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也影响着现代家庭结构模式的转变。据专家分析,大规模的“空巢”家庭在 21 世纪将会成为我国家庭的主要模式。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我国必须在传统家庭养老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这是人口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新时期继续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几点建议 针对前述所提出的人口现状和人口问题,就新时期我国继续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1.对现行生育政策进行必要的、适度的调整,逐步实行二孩生育政策。 建议从 2006 年开始,凡是父母双方有一方是独生子女,就允许家

14、庭在有一定时间间隔条件下生育第 2 个孩子,并且在全国不分城乡、不分地区、不分年龄地普遍实行;第二步,从 2015-2020 年开始全国普遍实行每个家庭允许生育 2 个孩子的政策。这种微调的新政策可以极大地减少政策导致的独生子女生育给家庭发展和代际延续带来的风险与脆弱性,有助于缩小我国现存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生育政策差距,有助于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总和生育率依然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的 1.7 左右,以延缓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逐步改善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局面。 2 建立城镇农村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养老保障是现代社会中人的一种基本需求,从养老资源供给的来源看,人类社会存在三种基本的养老方式,即家

15、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在城镇大多都建立了以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是以社会养老为主要方式,在农村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的养老保障基本上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方式,这决定了我国农村群众生育需求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之间矛盾的长期存在,计划生育的重点和难 点依然是在农村,进而成为对我国实现德 定低生育率水平战略目标的最大挑战。同 时,由于农村青壮年人口不断外迁,进城求学务工,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大量低龄“空巢家庭”出现,成为进一步发展趋势。因此,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成为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在目前的社会保障框架下,财政仅支持城市的社会保障。笔者认为扭转这种

16、制度不公平,重新建立城镇农村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现代化最重要的改革方向。 3.认真落实现行的计划生育奖励优待政策,取信于民。 在农村由于社会保障还未建立,相当一部分人生存状况堪优。这些现象的存在,已经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进一步实施,对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采取务真求实的态度和工作作风,认真落实现行的计划生育奖励优待政策,兑现奖励金和优惠政策,积极帮助计划生育困难户发家致富,体现出计划生育“三结合”政策的优越性所在,才能取信于民,维护党的威信。人们才会把对计划生育政策的抵制行为逐渐转变为自觉拥护行为。 4.树生育文化新风,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

17、别比不断升高的问题。 一要在全国不断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加强宣传教育,改变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和尊重妇女、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的社会新风尚,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二要完善有利于提高女童和妇女地位的社会经济政策和利益导向、社会保障机制,提高生育女婴家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三要加强法制,完善法规,依法打击贩卖、残害和遗弃女婴的违法犯罪行为。四要建立健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政策与工作机制。 5.以人为本,高度重视“空集家庭”发展趋势,全方位拓展老年服务事业。 要依靠政府和社会力量,加快解决落实农村贫困老人的生活和医疗救助问题。国家财政应加大对社会保障,医疗和社会福利的投人支持力度,多层次、多方位地发展老年服务事业,完善从物质生活到精神板依的多层面系统,让孤独的老人走出“空巢”阴影,过上安详健康的晚年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