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巧妙利用教材 提高教学效率目前的初中科学教材与以往相比,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科技、国防、环境、健康、能源等各方面联系更加紧密,许多科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另外,科学教材上插入了丰富的图片、补充了大量的阅读材料、生活小知识、创新的探究实验教师在分析新教材时,常感觉力不从心,处理不好这些资源,不能更好地挖掘素材适时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导致把教材教死,把知识教死,教学往往难以精彩,科学特色不强。如何用好教材中提供的素材,使其转化为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是驾驭教材中的疑难问题。 一、巧妙利用教材中已有素材为教学服务 1. 教师可以先通览教材内容,明确编者意图,把握教学内容,理清前后关系 例如,教材
2、从学生身边最简单、最熟悉的空气、氧气、水、二氧化碳等物质开始,结合常见的铁等金属、石灰石和铁矿石等矿物的介绍,认识这些物质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再从宏观进入微观,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最后把学生带入环境、能源、材料领域中,使学生感到学习科学的重要性,体验到科学学科的价值。 2. 教师从宏观上了解教材之后,就可以对每章内容从教书和育人两方面进行分析 考试经常考的重点内容如概念、原理,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的制法、用途,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教师都会放在教学第位,但往往为节省时间多数采用灌输式教育模式而忽略了教材中图片、阅读材料、小知识在本章内容的作用。实际上,教材中图片、阅读材料、小知识
3、等融入了教材编写者的巧妙构思,虽然是教学的附属内容,但它能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对某个知识点起到引领作用,并对学生渗透了课程德育,课堂上教师应巧妙安排。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奥秘”内容时,课题前有一幅“死狗谷之谜”的图片,教师在讲述该内容时,为达到让学生课后主动复习的目的,可以让学生课后看图思考,狗为什么死去而猎人却安然无恙?学生的兴趣定会被激发出来。 在分析时,教材中的已有素材对哪个知识点有帮助,借助此材料可以拓展哪些知识、渗透哪些德育内容,是课上必须完成,还是放在课后,教师心中必须有数,做到巧妙处理。 例如,在讲授“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时,教学中师生通
4、过实验讨论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后,让学生阅读这部分内容,感受“质量守恒定律”得出的曲折过程。这样处理,用时短,教师省力,学生爱读,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学科素养,善于挖掘,合理使用素材 教师在分析教材时不能仅重视理论知识,而是要不断挖掘素材,充实课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科学发展速度很快,知识更新快,新鲜事物多,教师应该通过互联网,查阅与所教内容相关的资料进行整合与应用。如方程式计算这一类的知识,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比较枯燥,感觉不到它的实用价值。此时,教师就应挖掘、选择合理的情景素材,让学生乐于去学。 例如,二氧化硫是大气污染物之一,我国的空气质量标准
5、对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最高浓度(单位体积的空气中所含二氧化硫的质量)限值如下表所示: 为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某中学环保小组的同学利用“SO2I22H2O=H2SO42HI”设计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将含碘 1.27 mg 的碘溶液加入到试管中。 向试管中滴加 23 滴淀粉溶液,溶液显蓝色(淀粉遇碘变蓝色)。 通过抽气装置抽气,使空气由导管进入试管与碘溶液接触。 当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时,测定通过空气的总量为 1 m3。 请通过计算判断,该地区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级别。 关于大气污染,学生在学习空气时就已了解,通过这样的素材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达到了掌握计算的目的,让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感到学
6、习科学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教材,加强了科学与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等人们所关心的问题的渗透。虽然这部分内容考试不作为重点,但是作为教师,除了应选择教材上较好素材对学生渗透能源的危机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还要尽可能收集离生活近、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应用在课堂上。如根据我国现已探明的可开采储量和目前的开采速度,石油最多还能供应 15 年,煤炭最多能供应 100 年;全世界每年被锈蚀的钢铁约占全世界年产量的四分之一等,让学生切身感觉到资源的危机。同时,介绍目前人类正在利用开发的新能源,如太阳能、氢能、核能等,让学生憧憬未来,激发学习热情。 教材分析中,在选择素材与巧妙应用时,教师还应考虑到学生所在地区和环境,利用周围直观真实的情景素材,有针对性进行小组讨论、课外调查等,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精神,使科学课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总之,教师必须跳出传统的教学方式,深入分析教材,创造性应用和补充教材,挖掘出教材中更好的素材为教育教学服务,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人才。教师吃透教材才能丰富教材,才能体现学习价值的素材,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使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