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乳腺 X 线立体定位钢丝置入失败分析【摘要】 目的: 分析乳腺立体定位钢丝置入失败的表现、原因、处理方法,提高术前定位的准确性. 方法: 乳腺立体定位置入钢丝 149 例(171 个病变) ,成功顺利置入钢丝并引导外科手术 108 例,定位失败 41例,其中看到病变而无法定位 26 例,钢丝移位 15 例:立体定位过程中钢丝移位 5 例(Y 轴方向移位 3 例、X 轴方向移位 2 例) ,立体定位完成后 Z 轴方向移位 7 例,手术中钢丝脱出 2 例,术后标本难以明确病变是否切除 1 例. 结果: 看到病变而无法定位 26 例:取消定位 17 例,采取积极措施有效排除障碍后成功定位 9 例.
2、钢丝移位 15 例:立体定位中发生钢丝移位原因分别来自于患者和操作医生;立体定位完成后钢丝移位原因:局麻注射药物过多、放置定位针及退出针套的方法不正确,以上情况均被手风琴效应夸大. 处理方法:移位小于 2 cm,对照钼靶片可按照钢丝提示位置向病变方向进行手术,移位超过 2 cm,需重新放置第 2根钢丝定位. 放射科医生放置钢丝后应向外科医生准确描述深度、方向,并从距离钢丝头端距离皮肤最近处取切口手术可避免手术中钢丝脱出,术后标本不明确病变是否完整切除时,需扩大范围切除并密切随访. 结论: 乳腺 X 线立体定位下置入钢丝引导外科手术是诊断不可触及乳腺病变(NPBL)的金标准方法. 正确认识钢丝失
3、败的表现,熟练掌握其处理方法,可提高对 NPBL 的定位准确性,正确引导外科手术.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放射摄影术 活组织检查 放射外科手术 0 引言 钼靶 X 线摄影可有效检出乳腺内的早期病变1 ,立体定位下置入钢丝引导外科手术使乳腺内可疑病变能够定位、切检一次完成,是诊断不可触及乳腺病变(nonpalpable breast lesion, NPBL)的金标准方法2. 准确的钢丝置入是成功、完整切除病变的前提,我院200106/200703 进行立体定位置入钢丝 149 例患者(171 个病变) ,成功顺利置入钢丝并引导外科手术 108 例,定位失败 41 例,其中看到病变而无法定位 2
4、6 例,钢丝移位 15 例. 我们对上述定位失败患者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总结经验教训,熟练掌握立体定位技术,准确引导手术切除病变.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49 例患者(171 个病变)均为女性,年龄 1979(中位 49)岁,临床均未触及肿块或仅触及片状、广泛结节样腺体增厚. 定位失败41 例的 NPBL 的 X 线表现为:簇状钙化 19 个、结节或肿块 7 个、毛刺 1个、局限性致密 9 个、结构扭曲 5 个. 1.2 方法采用意大利 GIOTTO HITECH 高频钼靶乳腺 X 线机及数字化立体定位系统;定位钢丝为 20 或 21 G 定位针,长度 9.010.7 cm. 内芯钢丝头
5、为半圆形、鱼钩形、锥形、双 J 形 4 种. 常规立体定位操作: 对照钼靶 X 线片,选择病变进针靶点,输入计算机,穿刺导引针架在乳腺 X(左 右) 、Y(乳头 胸壁) 、Z(头 足)轴 3 个方向数字化立体定位系统自动调节进针入路及深度. 皮肤消毒、局麻. 选择相应长度的定位针通过活检架迅速刺入靶点. 立即按上述过程进行双 24扫描,核实针尖位置是否锚定靶点. 拔出针套,内芯钢丝锚定靶点. 乳房松压,患者退离乳腺机,活检台复位. 纱布包扎固定钢丝的体外部分,再摄钼靶片并描述钢丝与病变的关系. 外科医生切除连同定位钢丝在内的病变组织. 拍摄标本 X 线片,确认病变是否完整切除,并告知病理医生钢
6、丝倒钩处与病变的关系. 对标本进行冰冻病理组织学检查,根据结果决定下一步手术. 149 例患者(171 个病变) ,准确顺利置入钢丝并成功引导手术 108例,完成时间 1525 min. 定位失败 41 例,其中看到病变而无法定位26 例(立体定位系统难以设定进针靶点 15 例,设定靶点后钢丝难以准确锚定在靶点 11 例;乳房下方 8 例、边缘 9 例、靠近胸壁 5 例、小乳房共4 例;细小钙化 7 例、孤立结节 5 例、局限性致密 9 例、结构扭曲 5 例). 钢丝移位 15 例(移位判断:钢丝头端距离靶点2 cm;出现钢丝移位的病变:钙化 12 例,毛刺 1 例,小结节伴有钙化 2 例).
7、 发生移位的钢丝:半圆形 1 例、鱼钩形 8 例、双 J 形 6 例. 2 结果 看到病变而无法定位 26 例的处理:始终无法准确将钢丝置入病变靶点,取消定位 17 例;采取积极措施有效排除障碍,成功定位 9 例,方法包括 X 轴方向定位 5 例(图 1) ,通过人造物增加乳房厚度定位 2 例,俯卧位定位 2 例. 钢丝移位 15 例的处理:立体定位过程中钢丝移位 5 例,均表现在立体定位扫描图像,钢丝锚定点偏离靶点,定位针在 Y 轴方向移位 3例,同时可见钢丝随乳房向胸壁方向轻度弯曲(图 2A) ;X 轴方向移位 2例(图 2B) ;立体定位完成后钢丝移位 7 例,表现为定位针置入后钼靶 X
8、线片见钢丝锚定点偏离靶点导致 Z 轴方向移位. 发现钢丝移位后,3 例钢丝移位 2 cm,与外科医师共同阅片后,按照钢丝提示位置向病变方向进行切除,标本片显示病变成功切除;4 例偏移超过 2 cm,重新定位放置钢丝(图 3). 手术中钢丝脱出 2 例. 3 讨论 X 线立体定位引导下的微创检查主要包括弹射式核芯针活检、自动活检枪活检、真空辅助旋切活检、钢丝置入、活检后滞留金属夹标记病变3. 立体定位下钢丝置入克服了穿刺活检可能出现的取材不足和病理组织学低估4 ,能够定位、切检一次完成,是诊断 NPBL 的金标准方法2. 国内学者多研究其临床应用5 ,但对技术本身出现的问题未见报道,这些问题阻碍
9、了立体定位技术的开展,医生对乳腺内的微小病变束手无策. 本研究我们分析 41 例患者定位失败的原因、处理方法及避免措施,旨在准确有效对乳腺内的隐匿性病变进行立体定位钢丝置入,保证外科成功手术. 图 3 立体定位完成后钢丝锚定点偏离靶点导致 Z 轴方向移位,因位置表浅,强行提拉导钢丝断裂(皮下脂肪层见断裂钢丝残端),重新定位放置钢丝 3.1 看到病变而无法定位特殊位置病变可采取以下方式解决: X 轴方向定位:将立体定位装置旋转 90,避免患者直视穿刺针,同时患者颈部的转动不会牵拉乳房6-7 ,适用于乳房下方、靠近胸壁的病变. 俯卧位操作,乳房充分悬垂于操作野内,可任意方向选择进针点. 本组 7
10、例在常规定位失败后,5 例改行 X 轴方向定位、2 例俯卧位定位,均成功置入钢丝. 放置纱布增加乳房厚度,文献8报道人造织物甚至可附加于定位系统或进针槽内,以增加 Z 轴深度. 3.2 钢丝移位 3.2.1 立体定位过程中出现钢丝移位的原因血管迷走神经反应6和因颈部、腰部的疲劳、乳房的过分压紧使得胸部皮肤绷紧引起乳房从加压板下回拉7 ,从而导致钢丝在 Y 轴方向的移位,在旋转球管时尤为突出;当病变表现为细小密集钙化时,医生在两帧双斜位图像所选择进针的钙化点不一致,即在 X 轴设定不准确,立体定位系统据此计算出的靶点与实际病变不符,导致钢丝在 X 轴方向移位. 避免方法: 熟练掌握立体定位技术,
11、缩短操作时间7. X 轴方向进针和俯卧位操作可有效减少血管迷走反应和体位不适6-7. 选择有特征的钙化点作为靶点,确保靶点在 X 轴方向准确9. 3.2.2 立体定位完成后发现钢丝移位的原因 注射局麻药物导致皮肤隆起,乳房皮肤表面距离病灶的实际深度与真正 Z 轴的深度不符. 使用鱼钩形钢丝退出针套的同时将钢丝向腺体内插入,导致 Z 轴过深;使用半圆形和双 J 形钢丝在退出针套时连同钢丝拉出. 以上情况,均被手风琴效应2夸大,即钢丝是在立体定位结束后乳房从加压状态下展开,当压力被解除,乳房回复到最初的形状和大小,钢丝可在加压的方向移位,沿着穿刺针的轨迹在活检的入路上向末梢方向移位. 避免方法:熟
12、悉各种钢丝置入及退出针套的正确方法,置入后若移位小于 2 cm,可与外科医师沟通,扩大范围切除并拍标本片确认;移位若超过 2 cm,应重新放置第 2 根钢丝并标记,尤其使用鱼钩型钢丝,不可强行将钢丝拉出. 3.3 钢丝置入后注意事项放射科医生应向外科医师描述钢丝方向、深度,选择手术切口从距离钢丝头端最近处可避免脱出4. 熟练掌握立体定位技术存在学习曲线10 ,正确认识立体定位失败的原因,掌握其处理方法,可提高定位准确性,正确引导外科手术,确保准确完整切除病变. 【参考文献】 1 张毅力,杜红文,张蕴,等. 乳腺导管造影诊断乳腺囊性增生病 13 例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24:356.
13、 2 Esserman LE, Cura MA, DaCosta D. Recognizing pitfalls in early and late migration of clip markers after imagingguided directional vacuumassisted biopsyJ. Radiographics, 2004,24:147-156. 3 Liberman1 L, Sama MP. Costeffectiveness of stereotactic 11gauge directional vacuumassisted breast biopsyJ . A
14、JR, 2000,175:53-58. 4 李文英,谭学礼,刘丽青,等. 超声介入细针穿刺活检在乳腺肿块中的诊断价值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27:1877. 5周冬仙,马捷,彭东红,等. 乳腺微小病变定性诊断的探讨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3,18:687-688. 6 Wunderbaldinger P, Wolf G, Turetschek K, et al. Comparison of sitting versus prone position for stereotactic largecore breast biopsy in surgically proven lesio
15、nsJ. AJR, 2002,178:1221-1225. 7 Welle GJ, Clark M, Loos S, et al. Stereotactic breast biopsy recumbent biopsy using addon upright equipmentJ. AJR, 2000,175:59-63. 8 Bober SE, Russell DG. creasing Breast Tissue Depth During Stereotactic Needle BiopsyJ. AJR, 2000,174:1085-1086. 9 Margolin FR, Kaufman
16、L, Denny SR, et al. Metallic marker placement after stereotactic core biopsy of breast calcifications: comparison of two clips and deployment techniquesJ. AJR, 2003,181:1685-1690. 10 Liberman L, Catherine L. Benton, et al. Learning Curve for Stereotactic Breast Biopsy How Many Cases Are EnoughJ? AJR, 2001, 176:72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