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论红楼梦中一僧一道的哲理蕴含谈到红楼梦 ,许多文艺批评家和鉴赏家都把目光集中在小说的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身上,对于和主人公有关的人物诸如贾母、贾政、王熙凤,乃至袭人、晴雯等等,也有所评议,惟独对小说第一回就出现一直到第一百二十回再次见面的一僧一道忽视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本文试图就一僧一道在全书中的作用及作者塑造这两个极其古怪的艺术形象的蕴意发表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希望得到方家批评指正。一、一僧一道远远而来,伴随红楼梦从开场到结局,走过漫长的旅程。翻开红楼梦 ,我们就看到作者交代女娲炼石补天,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顽石,只剩下一块, “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日夜悲号惭愧。
2、”就在这时,一僧一道远远而来。应该说,这是长篇巨制红楼梦的真正开始,也是这部小说又名石头记的自我交代。就是在一僧一道诉说“红尘中荣华富贵”的吸引之下,顽石才打动凡心。在顽石的苦苦央求下,那和尚施展法术,才将一块巨石变成鲜明莹洁的美玉,又缩成扇坠大小的佩玉,并且镌有“通灵宝玉”四个字,带它到滚滚红尘去了。这便是贾宝玉落草时嘴里衔下来的那块玉,贾宝玉本人称它为“劳什子” ,他的祖母却尊它为“命根子” 。就是这块玉,就是这个整日系着这块玉的人,在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花地,温柔富贵乡,游荡了十几年。历经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的过程。第一百二十回,小说通过甄士隐之口,交待得明明
3、白白:“前经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带下凡,如今尘缘已满,仍是此二人携归本处,这便是宝玉的下落。 ”至此, 红楼梦的缘由也交待清楚了。除了这一僧一道之外,和红楼梦这部小说有直接关连的还有一位空空道人,是他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抄录了这个故事。神奇怪诞的开头和结尾,不但保持了艺术结构上的完整,更重要的是作者把自己的哲理和艺术见解巧妙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在奇趣的阅读境地接受作者的超乎现实而与小说故事情节若即若离的理性升华。这实在是作家的苦心匠意所在。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对这一僧一道的研究。二、一僧一道和小说的主人公命运经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宛如关节,开启关合,非同小可。红楼梦中的一僧一道穿过虚无飘渺的
4、天堂,既可以闯入凡人的梦境,又可以跑进繁华似锦的社会生活,他们和小说的主人公的关系极为密切。譬如在第一回里,这一僧一道在甄士隐的梦境中出现,并且说甄士隐抱在怀中的女儿英莲是一个“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 ,以致使甄士隐感觉他们是在说“疯话” 。哪里知道几个月以后,历经女儿英莲失踪、再遭火灾殃及,一贫如洗的甄士隐,又遇到了高唱好了歌的跛足道人,士隐顿时彻悟,竟抢了道士肩上的褡裢,同疯道人一起飘然而去。一僧一道和小说人物的关系,书中人都有交代。在第三回,林黛玉自己说:“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
5、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在第七回,薛宝钗自己说:她小小的年纪却留下了病根儿, “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儿效。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说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若吃寻常药,是不中用的。他就说了一个海上方,又给了一包药末子作引子,异香异气的,不知是那里弄了来的。他说发了时吃一丸就好。倒也奇怪,吃他的药倒效验些。 ”至于贾宝玉,第二十五回、第一百一十五回、一百一十六回都有描写,在第一百二十回中通过贾政之口说出了贾宝玉与和尚的不解之缘:“
6、便是那和尚道士,我也见了三次:头一次是那僧道来说玉的好处;第二次便是宝玉病重,他来了将那玉持诵了一番,宝玉便好了;第三次送那玉来,坐在前厅,我一转眼就不见了。我心里便有些诧异,只道宝玉果真有造化,高僧仙道来护佑他的。岂知宝玉是下凡历劫的,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 ”换句话说, 红楼梦中的主人公的性格及其遭遇,都和太虚幻境中的一僧一道有关系。一般地说,神仙鬼怪在文艺作品中出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戏不够,鬼来凑” ,以虚幻的鬼怪来填补故事情节;一种是“若要灵,请神明” ,以神仙的降临以显示不可抗拒的外来因素的影响。这两种情况,都印证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的:“任何神话都
7、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应该说, 红楼梦中一僧一道的出现,是以上两种情况的综合,是作者精心布置、巧妙安排的。三、真耶幻耶,美耶丑耶,情耶理耶,在一僧一道身上体现着作者的艺术的文化的哲学的底蕴。当读者第一次在第一回中见到一僧一道时,作者是这样写的:“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但是,顷刻之间就突然变了, “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那僧则癞头跣脚,那道则跛足蓬头,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 ”到了第二十五回,这两个人的形体又小有改变,变成一个癞头和尚、一个跛足道人。作者是这样具体描写的:“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蓄宝光。破衲芒鞋无住迹,腌
8、臜更有满头疮。 ”这是和尚的模样。道士的模样是:“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 ”到了第一百一十七回。和尚还是“满头癞疮,浑身腌臜破烂” 。贾宝玉当时想道:“自古说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 ,”是的, “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 ,正是作者在塑造一憎一道形象时的艺术原则。真人是道家、道教常用名词。 庄子天下:“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真人”之名始此。 庄子大宗师中说真人有四个特点:忘怀于物;淡情寡欲;不计生死,随物而变,应时而行;天人合一。 淮南子本经训:“莫生莫死,莫虚莫盈,是谓真人。 ”据太平经卷四十二“九天清先王灾法”载, “真人职在理(治)
9、地” ,其等级地位,在“大神之下,仙人之上” 。显然,作者暨通过艺术典型贾宝玉告诉人们,真人是他们心目中的真、善、美的化身。所以,一僧一道在太虚幻境形体是“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 。那么,为什么到了凡问就变得“癞头跣脚” 、 “跛足蓬头”呢?这说明作者看到了现实和理想境界的距离,看到了真、善、美之间的不统一。在讨论一僧一道艺术形象时,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僧属佛教道属道教,这一僧一道怎么会走到一起的呢?有时,还佛道移位,例如第一回:“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 ”这里,佛和道相交错。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文化交融佛教与道教的融合。这样的见解是正确
10、的。南怀瑾在中国道教发展史略一书中指出:“道教自北宋之末,有南宗丹道的崛起,禅、道合一的途径,已极其明朗。 ”明太祖朱元璋并尊道、佛两教,清雍正登位以后,提倡禅宗,同时留心道家学术。从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看, 红楼梦的一僧一道,可以说是当时社会文化的缩影。一是对儒学的态度。 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而红楼梦则相反,开篇就谈空空道人访道求仙途中见到了石头,石头还会说话,如此等等。这说明作者不是儒学的忠实信徒,在某程度上则是儒学的批判者和叛逆者。这是红楼梦一僧一道的文化底蕴的大要所在。四、 红楼梦中僧道描写极多,这既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真实性,又反映了宗教的异化,真真假假,善恶难辨。据笔者不完全
11、统计, 红楼梦中写僧道的回目约有 66 次,全书一百二十回中平均每 l.8 回就要出现一次,可见其频率是相当高的。僧道频繁出现,大体上有两方面内容:一是与前面所说有密切关联的一僧一道对小说其他人物的影响;一是与一僧一道无甚关系,却是宗教人物对小说主人公及其他人物的影响,构成整个小说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现在分别加以说明: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是跛足道人在贾瑞垂危时刻,应贾瑞之求将褡裢中的一面镜子交给贾瑞的,并且明白交代:“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所以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杰俊、风雅王孙等看照。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
12、背面,要紧,要紧!三日后吾来收取,管叫你好了。 ”贾瑞接过镜子,照背面,竟是一个骷髅立在里面,吓得贾瑞连忙掩了;照正面,只见凤姐站在里面招手,他心中一喜,荡荡悠悠的觉得进了镜子,与凤姐云雨一番,凤姐仍送他出来。到了床上,嗳约一声,一睁眼,镜子从手里掉过来,仍是反面立着一个骷髅,如此三四次送了命。贾代儒夫妇见孙子已死,便大骂道士:“是何妖镜!若不早毁此物,遗害于世不小。 ”遂命架火焚烧,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正哭着,只见那跛足道人从外面跑来,喊道:“谁毁风月鉴 ,吾来救也!”说着,直入中堂,抢入手内,飘然而去。显然,跛足道人给贾瑞“风月鉴”是一种度化,
13、可惜而又可怜的是贾瑞沉溺于淫而致死不悟。第六十六回则是相反的情形,柳湘莲梦见尤三姐后惊觉,睁眼一看,他的所在地竟是一座破庙,旁边坐着一个跛腿道士捕虱,柳湘莲起身稽首相问:“此系何方?仙师仙名法号?”道士笑道:“连我也不知此系何方,我系何人,不过暂来歇足而已。 ”柳湘莲听了,不觉冷然如寒冰侵骨,掣出那股雄剑,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便随那道士,不知往那里去了。用佛家术语说,柳湘莲是:“顿悟” ,走出凡尘,出家去了。以上例是一僧一道对小说主人公贾宝玉等以外的影响。下面谈谈其他僧道情况。第十五回“王凤姐弄权铁槛寺,秦鲸卿得趣馒头庵” ,老尼法名净虚,实在是一个不“净”不“虚”的人,她为了李衙内的亲事,
14、央求通过王熙凤的权势,逼迫长安守备的儿子退亲,以完成李衙内的心愿。这笔婚姻交易开价三干两银子。一个出家之人,不修心拜佛,竟然卷入婚姻纠纷,可见其凡心未断,六根不净。老尼如此,小尼就更放荡了。小尼智能被秦钟抱到炕上,在禅房里就云雨起来。用出家人的话说:这实在是罪过!罪过!自称“槛外人” 、又称“畸人”的妙玉,大观园内的栊翠庵的孤寂生活并没有割断她的人生欢乐的向往,贾宝玉过生日,她还送去祝寿的帖子。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说妙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她的结局是不幸的,被强盗抢走了。至于道士,第二十九回写的张道士“是当日荣国府国公的替身,曾经先皇御口呼为大幻仙人 ,如
15、今现掌道录司印,又是当今封为终了真人 ,现今王公藩镇都称他为神仙 ,所以不敢轻慢” 。就是这个张道士,居然为贾宝玉的婚事操心。可见他的尘缘未断。第八十回天齐庙的当家王道士“专意在江湖卖药,弄些海上方治人射剂,这庙外现挂着招牌,丸散膏丹,色色俱备,亦长在宁荣两宅走动熟惯,都与他起了个浑号,唤他作王一贴 ,”这些僧道和一僧一道在思想境界上的距离,读者是一目了然的。这就是作者匠心独运所在:这既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真实性、复杂性,又反映了宗教的异化现象,真真假假,善恶难辨。五、值得注意的是贾宝玉、林黛玉等论道谈禅,是作者较深层次接触宗教理论的反映,然而洞察作者创作心态的脂砚斋指出:此乃“悟禅亦由情” 。红
16、楼梦第二十二回描写贾宝玉看完戏以后,因为一个小旦的模样“活象一个人” ,被快嘴的史湘云点出:“象林妹妹的模样儿” ,宝玉听了,连忙向湘云使眼色。却不想这又恼了史湘云和林黛玉,受到她们两人的冷落,他想到前日所读南华经上有“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又曰“山禾自寇,源泉自盗”等语,越想越没趣,回到房间,大禁大哭起来,翻身起来,提笔写了一偈:“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并且填了一曲寄生草:“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薛宝钗看后认为“都是我的不是
17、,都是我昨儿一支曲子惹出来的。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性。明儿认真说起这些疯话来,存了这个意思,都是从我这一曲子上来,我成了个罪魁了。 ”因为在看戏时,薛宝钗向贾宝玉介绍过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中鲁智深的唱词寄生草 ,其中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林黛玉认为贾宝玉的偈语和寄生草曲“不该撕,等我问他。你们跟我来,包管叫他收了这个痴心邪话。 ”果断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来到宝玉屋里。一进来,黛玉便笑道: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 ,至坚者是玉 。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竟不能答。三人拍手笑道:“这样钝愚,还参禅呢。 ”黛玉又道:“你那偈末云,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还未尽善。我再续两句在
18、后。 ”因念云:“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这得到薛宝钗的赞赏,并且引发出关于禅宗的一段历史,宝玉想了一想:“原来他们比我的知觉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寻苦恼。 ”想毕,便笑道:“谁又参禅,不过一时顽话罢了。 ”说着,四人仍复如旧。对于这一段参禅的描写,有许多问题值得讨论:一、我们知道佛教有许多宗派,净土宗是影响最为广泛的一宗,成天“南无阿弥陀佛” ,就连一些不识字的人,也背着香袋,双手合一,朝山进香。其他还有三论宗、律宗、法相宗、密宗,等等。这些, 红楼梦的作者都不予采取,独钟禅宗。这是因为禅宗是融印度佛学和中国道家学说于一体、最适合中国士大夫口味的佛教。更重要的是,禅宗是当年皇帝雍正予以
19、提倡的宗派。这就是说, 红楼梦中的参禅悟道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统治阶级的文化政策。二、我们知道禅宗有一段发展的历史,这就是第二十二回通过薛宝钗说的一番话:“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僧如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彼时惠能在厨房碓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 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五祖便将衣钵传他。 ”这个故事,出于佛教经典传灯录 。从此有“南能北秀”之说。可见红楼梦作者佛教知识是很丰富的。禅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
20、外求,强调悟。林黛玉补充的一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当然是悟彻,更空、更虚无,因而得到薛宝钗的夸赞。三、禅家参悟,大体有四类:坐禅默照,随缘任运,话头参究,譬喻作相。如果说第二十二回描写的是贾宝玉坐禅默照,那么第九十一回则是话头参究和譬喻作相了。这可以说是别具风格的一篇传灯录。第九十一回写道:贾宝玉因为没有看到薛宝钗,心情不乐,叹息道:“我想这个人生他做什么!天地间没有了我,倒也干净!”黛玉道:“原是有了我,便有了人;有了人,便有无数的烦恼生出来,恐怖,颠倒,梦想,更有许多缠得。”宝玉豁然开朗,笑道:“很是,很是。你的性灵比我竟强远了,怨不得前年我生气的时候,你和我说过几句禅语,我实在对不上来。我虽丈六金身,还借你一茎所化。 ”黛玉乘此机说道:“我便问你一句话,你如何回答?”宝玉盘着腿,合着手,闭着眼,嘘着嘴道:“讲来。 ”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怎么样?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怎么样?”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宝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黛玉道:“水止珠沉,奈何?”宝玉道:“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 ”黛玉道:“禅门第一戒是不打诳语的。 ”宝玉道:“有如三宝。 ”黛玉低头不语。对于这一次话头参悟,只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