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山西沁水县城东节日饮食语汇文化信息解读.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86920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山西沁水县城东节日饮食语汇文化信息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试论山西沁水县城东节日饮食语汇文化信息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试论山西沁水县城东节日饮食语汇文化信息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试论山西沁水县城东节日饮食语汇文化信息解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试论山西沁水县城东节日饮食语汇文化信息解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试论山西沁水县城东节日饮食语汇文化信息解读论文关键词:沁水 语汇 节日饮食 论文摘要:沁水城东节日饮食语汇中蕴涵着富有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信息,具体反映在米食品、玉米食品、面食品和节日蔬菜等四个方面。 沁水县位于山西东南部,县境四周环山,构成了与邻县的天然分界。东邻高平、晋城,西接翼城,南邻阳城,北接长子、安泽、浮山等县。沁水方言内部较为复杂,其中城关以东属晋语上党片,城关及城关以西属中原官话汾河片。由于城东与城西历史上分属两个县区,因此它们的饮食尤其是节日饮食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在各自的方言语汇中也能够反映出来。本文仅讨论城东节日饮食的语汇文化信息。文中加下划线的字为同音字。 沁水是典型的

2、山区县,当地主产谷物杂粮,但生存在此地的民众,世代相承,制作了丰富的地方特色食品。节日饮食尤为精致和讲究。 一、米食品 沁水常吃的米有三种。第一种是谷米,也就是小米,当地称为米。这种米的产量大,是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粮食。第二种是软米,极富戮性。第三种是黍米,米质发甜,用于替代白面来蒸摸摸。后两种米产量都比较小,一般在特殊的节日才能食用。下面我们根据这三种米在节日中的运用来进行分析。 1.小米是沁水县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食品之一,为此用小米制成的食品品种非常丰富,但在节日中食用的却很少。因为节日饮食一般不同于日常饮食,在节日里,总要吃一些稀罕的食物。 正月十六吃“炒米羹” ,炒米羹是把小米炒成半

3、熟,再放人杂面(豆面、玉米面两样和起来的面)做成的面条,当地称为“棋” ,熬制而成。据当地人讲,这一天做出来的“炒米羹”是一年中最香的。从当地的熟语“老婆怕炒吃,汉们男对白买吃”中可见, “炒米羹”是一种奢侈品。 小米的另一种吃法是将小米磨成米面,发酵后在特制崖子上摊成米面煎饼,这种“煎饼”的造形特别,形圆、边厚、肚鼓,在三月三“蚕姑姑节”食用,因为煎饼采用的是发面,所以吃煎饼蕴含着“希望蚕姑姑蚕发的又肥又大”的美好寓意。在粮食丰收后的九月初九,人们也吃煎饼,同样取其“发面”之意。 “九月九,家家有”表明了家家此时都有充足的粮食。把小米磨成米面的吃法是比较浪费粮食的,所以当地有句熟语“家有千万

4、,小米不敢捣烂” 。 2.软米在当地产量小,并且口味比小米好,因此日常生活中难得吃上软米饭,只有在节日里才能吃到。软米做成的食品也是丰富多样的。 “稀粥”是当地人的一种日常饮食,它比一般的稀饭要稠很多,可以用平面铁铲盛起来。但是平时用小米熬制而成的称为“稀粥” ,在腊八节才用软米熬制,称为“软米饭” 。在熬制软米饭时往往放入花生、南瓜、各种豆子等作为辅料,这种“软米饭”味道香甜可口,至今仍是当地人喜爱吃的一种食物。春节早晨也吃“软米饭” ,但它在除夕午夜就开始熬制,直到凌晨五点左右,熬制的时间相当长,这样做成的“软米饭”勃性大,口感好,寓意着全家成员之间甜美、融合。 软米浸泡后包成的粽子,称为

5、“粽” 。沁水产柿子,所以在粽子中通常要加人柿子晒干后称为“柿屹挛”的作为辅料,有的加人蔓氰这是元宵节和端午节的一种食品。在近 20 年里出现了用江米包的粽子,才有了“软米粽”和“江米粽”的区别。据老辈人讲,在元宵节食用“粽” ,是为了替代元宵,同时在正月十六为刚出嫁的姑娘“送十六”也要有“粽” ,象征着姑娘在婆婆家的生活和睦美满。 软米还可以磨成软米面,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腊月二十三是中国传统的祭灶日,民间有句俗话“二十三日走,初一五更来” ,这说的是灶王爷在一年中离家上天和各路神仙聚会的时间。当地人用软米面在鹰上烙一个饼,称为“炉廖” ,作为灶王爷上天的干粮,正月初一灶王爷回来后,全家人每

6、人吃一块“炉鹰” ,预示着团圆、吉利,所以“炉厦”又称为“全家饼。 腊月二十三,当地人还要用软米面做一种叫“软陀”的食物,先把软米面蒸熟,然后中间包上豆馅,在崖上焙成金黄色。 “软花”用于灶王爷上天前在家里的供品,人们希望用软米花粘住灶王爷的嘴,在上天开会时不要把家里不愉快的事情张扬出去。显然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其中也表达出人们希望自己的家庭能够一切平安的美好愿望。 3.黍米是一种口感发甜的米。由于黍在当地的产量很小,种植黍主要是用黍杆来做答帚。黍米只能磨成米面食用。由于当地的土地多为旱地,小麦产量很少,所以春节期间,通常用黍米面替代白面蒸摸摸,称为“黍米面摸摸” ,作为走亲访友的礼品。在清

7、明节也把“黍米面摸摸”作为上坟祭祖的供品。 二、玉米食品 玉米也称为“玉菱” ,是沁水县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当地人可以用玉米做出多种美味食品。 1.“懒懒”和炒玉米。二月二是中国传统的“龙抬头旧。这一天,当地人习惯吃“五豆” ,这里的“五”表示数量多。前一天,把玉米、可豆、小豆、蔓豆、花生等放人锅内长时间熬制成糊状,称为“懒懒” 。当天用“逾懒”去祭祀山神,同时将“懒地”挂在山神庙和路旁的屹针上,让过往的麻雀、老鼠食用。这个活动有两重寓意在其中:一是“送懒” ,表示春耕即将开始,希望把冬天里的墉懒送走,开始新一年的劳作。二是“送食物” ,希望山神保佑今年风调雨顺,也希望麻雀、老鼠能够饱餐,在春种

8、后不要祸害地里的种子。当地儿歌“二月二,拍瓦喳,老鼠出来没爪爪,雀儿出来没尾巴”也可以作为佐证。 农历十一月最后一天是当地人庆祝丰收的日子。这天下午,当地人要“吃炒” ,即炒玉米、炒花生、炒豆子等,以炒玉米为主。玉米在炒制过程中会开花,这象征着今年的生活富足,每个人都能喜笑颜开。同时当地人认为小孩子在这天“吃炒”可以长得很高,这里寄寓着对孩子茁壮成长的希望。 2.仓疙瘩、仓窝窝和窝窝。当地玉米的主要食用方法是将玉米磨成玉米面,这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节日里,用玉米面做出的食品较平时要精致。 当地的正月十九是“小添仓” 、正月二十五是“老添仓” ,这两个节日表示春种开始了,希望这一年里

9、有好的年景,能够把粮仓添满。这两个节日里都要吃玉米面做成的食物。 “小添仓”吃玉米面做成的疙瘩,称为“仓疙瘩” ,在玉米面里加人煮熟的南瓜和豆子,团成椭圆形,然后蒸熟。 “老添仓”吃玉米面做成的窝窝,称为“仓窝窝” ,原料与“仓疙瘩”相同,但形状不同, “仓窝窝”的形状类似锥形。制作时,在一个大窝窝上扎十二个坑,一个坑代表一年中的一个月。蒸熟后看哪个坑里有水,表示今年哪个月即将有雨。很显然这具有占卜色彩。因为当地的土地多为旱地,靠天吃饭,所以当地人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来预测一年里是否能够风调雨顺。 二月二也要用玉米面蒸窝窝头,称为“窝窝” ,这里的“窝窝”是单纯用玉米面做的。家中有男孩子的,要蒸一

10、个砚台形状的面食,上面放有笔墨,希望男孩子能在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家中有女孩子的,要蒸一个针线篮形状的面食,里面还放有线蛋儿、剪刀等物品,希望女孩子在针线活上能心灵手巧。从这里可以看出当地人对男孩女孩寄予的不同的希望。 玉米面发酵后,做成饼形,放在廖上烤成金黄,称为“花” ,是清明节上坟祭祖的供品。 三、白面食品 沁水县属于山区,气候不易于种植小麦。小麦的种植集中在能够灌溉的地区,同时产量也较少,因此日常生活中是很少见到白面食品的。当然,近些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小麦的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高,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已经以白面食品为主,但是一些节日的饮食习惯仍然传承下来。 1.白面蒸食。当地的白面

11、蒸食非常丰富,大多带有面塑性质,并且多用于节日的供品。在腊月里,要蒸许多面塑食品,用于春节的供品。这些食品放置的位置很有讲究。 “鸡”放在窗台上,取鸡叫人起床中的“起”之意,希望家人早早发家致富;“鱼”放在水缸旁边和床上,表示年年有余;“狗”和“兔”要放在门上,谚语“狗撵兔,必定富”就表达了希望家庭富裕的美好愿望。 “猪”和“羊”分别放置在庭院的东面和西面,预示全家人一年平平安安。 “高”这与人们普遍认为的“糕”不同,是由两个摸摸叠加起来,上面加一个称为“石榴”的面食,作为灶王爷的供品,象征日子过得节节高。养蚕人家还要蒸“猫” ,希望“蚕姑姑蚕”不被老鼠祸害。 春节里,家家要蒸“人口摸” “人

12、口兔” ,数量要比家庭实际人口多一个,象征着家庭人丁兴旺,并且要求每人必须吃掉属于自己的一个。在“人口摸”中还要加入一枚钱,谁吃到这枚钱就预示着谁在这一年有好的运气。 “人口兔”一般在大年初一早上的明火里烧烤后才吃,表示消除一年里的灾难。同时,晚辈要给长辈蒸有枣装饰的摸摸,称为“大枣花” ,一个一般重达一市斤。表达对长辈的祝福,希望长辈能够健康长寿。六月六晚辈要给长辈“望夏” ,蒸一种叫“福屹转”的食品,就是用一斤面做成长条形,然后在顶部扭一下。希望长辈能够身体健康,平安度过夏天。 七月十五蒸装饰有麦穗、谷穗形状的面食,有的还放几颗黄豆,称为“豆积亚、麦积积” 。蒸人形面食,称为“打雀娃娃”

13、。在七月十五这一天,将这些面食放置在庄稼地和菜地里,作为供品,表达了当地人守护即将成熟的庄稼和盼望丰收的愿望。 2.白面烤食。当地人认为六月二十四是河神爷展腰的日子,也就是要进人雨季了,人们担心雨水冲刷走山上的农作物,因此就烙“锅盔”来供奉河神爷,希望河神涨河时不要淹没庄稼。 “锅盔”是用鸡蛋和面和起来,撰成饼形,放入锅内(锅里预先准备好大小均匀的石头,面放在锅内的石头上)进行烘烤而成。 3,白面煮食。除夕,当地人吃“扯面” ,寓意着全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特别之处是:吃“扯面”时要将做好的面条剩下一些,即使是吃完了,也要重新做一点,放到大年初一早晨吃汤面,象征年年有余。 “扁食饺子”是中国北方

14、过春节传统的食物,当地除了春节吃饺子,在八月十五、十月初十都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在当地不仅有团圆之意,还象征着钱财。当地人认为“扁食”形似元宝,吃“扁食”就是挣元宝。十月初十还要做“实心扁食” ,就是不包馅的饺子,用于供品。表达出人们祈求人无灾难、天无灾情的愿望。 四、节日蔬菜 当地蔬菜种植的种类较少,日常生活中,人们以酸菜为主,尤其是冬季。当然,现在蔬菜的品种越来越多。但是过春节时,有一种称为“锅锅菜”的至今仍是当地人们喜爱吃的食品之一。 “锅锅菜”以萝卜条为主料,加入豆腐、豆芽、粉条、油炸粉(当地的一种特制食品)等辅料,加佐料在火上炖熟。这种菜制作简便、营养丰富、可口味爽。这种“锅锅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当地人常用它招待外来的客人,也常请归来的游子品尝,以表达其中浓浓的故土情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当地人们的日常饮食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节日饮食始终保持着旧俗,只是节日里渗人了更多的日常饮食,使得节日饮食更加丰富多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