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析高职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探索论文摘要:从高等教育功能的起源入手,分析了高职社会服务的内涵和社会服务对专业建设的现实意义,论述了高职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从依托政府建立专业培训基地、统筹兼顾构建职业教育体系、联合企业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及保障运行完善社会服务机制等方面进行的实践探索。论文关键词:高职;社会服务;专业建设;实践自 1088 年意大利的波罗尼亚大学设置法学学科而首开人类高等教育的先河开始,在长达七百多年的时间里,高等教育的功能都是单一的,即培养职场人士,后世将此功能称为“人才培养” 。1810 年诞生于德国的洪堡大学第一次将科学研究与教书育人并列,使高等教育具有了第二大功能。上世纪三
2、十年代,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最早将社会服务作为高等教育的新功能,把判断教授的标准与其服务社会的能力结合起来,使高等教育从社会的边缘进入了社会中心。高等教育因而获得了既是社会进步的引领者又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双重角色,这使得社会服务成为了高等教育的第三大功能。 “三大职能”的判断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对高等教育功能与作用的经典表述1。近几年,人们逐步认识到高等教育由于具有育人的目的性,知识联系的紧密性和追求至善的进步性,使其从一开始就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即高等教育的第四大功能。高等教育的实质是专业教育,专业是高等教育与社会的接口。普通高校的专业是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专业建设以学科发展为导向,
3、具有鲜明的学科性特征;而高职院校的专业是根据社会职业分工而设置,面向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专业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具有鲜明的职业性2、开放性和实践性特征。因此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其特点决定了其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性和直接性。一、高职专业社会服务的内涵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研开发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 。2006 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把“社会服务能力领先”作为入选基本条件,要求高职院校各专业积极承担面向区域产业发展的社会培训,主动为行业企业提供应用
4、技术开发等科技服务。2008 年江苏省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标准中纳入了“服务经济社会能力”这项内容。可见,高职专业建设离不开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社会服务能力是衡量高职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高职专业社会服务是指除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外,利用专业自身优势直接参与社会发展和解决现实问题3。它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专业培训。高职教育的专业是院校与社会行业、职业、岗位群衔接的载体,是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设置的,因此它最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动向,最清楚专业领域前沿技术,承担区域社会人员的专业学历提升、岗位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任务,提高区域劳动者素质是高职专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二)技术服
5、务。高职教育的专业具有富集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的优势,该优势可以转化为区域行业或企业便捷的专业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这种专业技术服务是直接面向行业,参与企业生产的技术指导或技术更新等。如化工专业可向企业提供技术转型升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安全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的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的同时,扩大自身在行业中的影响力。(三)项目开发。高职院校的“双师”具有专业实践、技术攻关能力强等特长,通过对各类纵向、横向生产应用性课题的研究,开发系列新产品或新工艺,取得相应的知识产权和技术成果。这些成果的转化将科学技术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了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带动行业、企业的发展,推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同时教师自
6、身的科研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进入个人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二、社会服务对专业建设的现实意义社会服务提高了专业与行业、企业之间的粘合度,使专业能够及时获取行业和社会前沿信息、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成果,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改革、双师型教学团队和校内外实践条件建设等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一)在工学结合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人才培养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4。由于高职专业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其人才培养不可能离开生产实践在传统课堂中进行, “工学结合”破解了“怎样培养高职人才”这一难题,为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创新人才培养
7、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在操作层面上如何实施“工学结合” 、如何让企业有热情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呢?实践证明,学院提供优质的“服务”可以激发服务对象企业的兴趣,如向企业从业人员提供岗位培训、解决企业生产实际中的工艺问题等。在这样的服务中,企业作为受益者便容易接纳学院邀请,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二)在校企合作中改革专业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就是利用企业和学校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企业和学校两方面的人才培养优势共同作用于学生,达到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5。对于企业而言,它具备了教育所需的真实环境、设备、项目及实践专家;对于学校而言,它拥有熟悉课程开发、掌握相关理论的教师,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比较
8、有效的做法是将企业作为服务对象,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实践专家合作开展员工培训和项目开发。与此同时,教师深入了解企业,分析典型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按照工作过程导向建立一系列“学习领域” ,以“学习情境”作为载体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实现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由此可见,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是教师开展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条件。 (三)在科技活动中锻炼双师教学团队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是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相对于传统标准的“双师”素质要求,理实一体化教学赋予“双师”更丰富的内涵,即对高职教师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较高的解决实际问题水平。然而,教师
9、要成为真正的“双师” ,在传统的课堂上是无法实现的,下企业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也不可能造就“双师” ,只有为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活动的教师才能得到锻炼,通过“做中学”获得实践经验积累和理论知识运用。在科技活动中,教师还需要不断地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相互之间配合工作,因此,团队意识和与人合作的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四)在互惠互赢中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是专业建设的保障,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类。校内的实训基地按照工厂、车间实际布局,模拟操作过程和工艺流程建设,使学生在校期间熟悉企业环境,掌握基本技能。校外实践基地则是为学生提供先进的训练装备、真实的生产场境和能工巧匠的指导,是培养学生
10、综合职业素质和技能的重要场所。实践基地的建设离不开企业的帮助,而企业提供资源是要有条件的,那就是能否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如企业投入一定的设备与学校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就是要优先享受在基地上开发项目取得的成果,享受基地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优惠政策,或是在行业产业中产生较大的影响力等。总之,学校配合企业取得较大经济效益是校企共建高质量实践基地的源动力。三、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一)依托政府建立专业培训基地政府部门的职能是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监管,其中包括行政性许可、认定、奖罚,产品质量技术检查等内容。在企业遇到相关问题时,政府部门有责任对其进行指导、培训、监督、管理,使其符合质量、
11、安全、环保等要求,企业也必须采取各种生产管理措施达到上述要求。当企业由于人为因素无法达到相应要求时,培训是解决问题的最直接手段。学校则可根据企业需求,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依托政府职能建立各类培训基地,开展相关技能和知识的培训。例如我院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后简称“精化专业” )先后与太仓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苏州市太仓质量技术监督局、太仓市环境保护局、太仓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合作建立了“安全生产培训基地” 、 “特种设备培训基地” 、 “环境保护培训基地” 、 “化工类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基地”等,分别开展了一批又一批的“化工安全技术管理(大专)培训” 、 “化工企业危险作业岗位操作人员安全操
12、作技能培训” 、 “压力容器安全操作上岗证培训” 、 “压力管道安全操作培训” 、 “锅炉安全操作上岗证培训” 、 “污水处理工初/中级培训”、 “污水处理人员知识更新培训” 、 “化工总控工培训与鉴定(中、高级) ”、“化学检验工培训与鉴定(中、高级) ”、 “化工工艺试验工培训与鉴定(中、高级) ”等。培训基地在当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一些企业纷纷上门要求本专业为其“量身定做”培训课程。如,针对太仓制药厂、太仓浦源医药原料有限公司、琪优势化工(太仓)有限公司、昆山协孚人造皮革有限公司、太仓塑料助剂有限公司、太仓涤纶化工有限公司分别开设了“化工专业知识更新培训” 、 “化工专业岗位知识强化课
13、程” 、 “高分子化学及工艺” 、 “化工 DCS 操作与控制培训”及“技术人员操作规程制定培训”等,我校精化专业对培训项目注重质量把关、重视内容设计、结合企业特点,受到企业欢迎,也得到政府相关部门认可,培训基地在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二)统筹兼顾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地方高职院校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而职业教育,特别是职后的专业教育对区域性要求较高,学校如何成为区域专业培训中心、文化传播中心?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它需要进行系统化设计,将职前准备教育和职后继续教育统筹考虑,构建终身职业教育服务体系6,从各个维度、各个层次为企业需求、个人发展提供支撑和服务。(三)联合企业
14、搭建科技服务平台以化工行业为例,由于部分化工产品的市场周期相对较短,一些化工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往往在生产经营现有产品的同时,就要考虑开发新产品或新工艺。对于这些应用型项目开发,擅长做应用研究的高职专业教师有着明显的优势。我校近三年来,精化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应用技术研发 8 项,主持企业横向课题 7 个,申请专利 11 项。有了项目开发的基础,企业也从中获得了经济效益。校企合作就从项目开发逐步转向科技服务平台的共建上,在平台上取得的科研成果首先由投资建设的企业享受,所获得的知识产权由企业和学校共享。近年来,太仓市化工医药协会、上海洋泰科技顾问有限公司、常州淞弘进出口有限公司、太仓市正兴消毒剂厂、
15、苏州欧凯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先后投资与学校共建“精细化工研发中心” 、 “高分子材料实验室” 、 “化学合成药物中试实验室” 、“化学品放大实训基地” 、 “化学药物研发中心” 、 “生物医药检测中心”等科技服务平台,利用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资源孵化新产品、新工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这些科技平台的建设,使得我校精化专业基本形成了化学品和药物“小试、中试、生产放大、产品检测”的一条龙服务体系。该服务体系不仅能够满足教师科研项目研究和转化的需要、满足企业对新产品开发的需要,也为本专业按“产品开发至放大生产”工作过程构建课程提供了硬件保证。总之,科技服务平台既能为企业创新提供支撑,又能为学院教学改革提
16、供第一手素材,还能够培养和锻炼了一支技术过硬的教师团队。(四)保障运行完善社会服务机制为了保证社会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学院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科研处、继续教育学院、人事处到系部的二级管理体制。科研处对新技术和新工艺开发进行统筹管理,包括经费管理,项目申报、验收管理,科技服务平台管理等,系部开展项目的组织、安排和进度管理,专业团队负责具体项目开发研究。继续教育学院负责收集相关政策,并向企业开展宣传,还负责向社会招收生源,组班管理,系部则负责培训基地管理、课程大纲制定、教师及课务安排、教学秩序管理、学时核定及效果评定等工作,专业团队负责具体培训课程讲授、辅导答疑等。人事处是教师参与企业项目、下企业锻炼的管理机构,出台系列教师深入企业参加实践的鼓励政策,对教师参与企业实践进行申报、检查及验收管理等,系部则根据相关要求安排教师轮流进入企业锻炼,督导教师按计划、按要求完成锻炼任务,提高实践能力。从近几年社会服务机制的运行情况看,教师下企业参加实践、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开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专业团队开展各类培训和技术服务的热情空前高涨,专业自身的服务能力和“造血机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