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实践美学对马克思实践美学思想的承续.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89924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实践美学对马克思实践美学思想的承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实践美学对马克思实践美学思想的承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实践美学对马克思实践美学思想的承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实践美学对马克思实践美学思想的承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实践美学对马克思实践美学思想的承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实践美学对马克思实践美学思想的承续马克思的实践观及其实践美学思想奠基和形成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和神圣家族等著作,成熟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著作。马克思的实践美学思想与传统的美学思想有着根本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仅仅在于对美的结论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在追问美的方式、分析产生美的情境、揭示美的规律等方面的不同。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思想的基础上,中国的实践美学形成了系统的美学体系,并且在 20世纪 80年代成为中国美学的主导流派。尽管现在实践美学遭遇了后实践美学和一些一知半解者的质疑和挑战,但是,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思想的前提下,实践美学已经发展到

2、新的阶段,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也获得了新的发展,所以,新实践美学的生命力就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上。一、对美的追问方式的改变 马克思的实践美学思维是区别于传统美学的,这表现在各自不同的提问方式之上。传统美学的提问方式,通常是对于美是什么的追问,是孤立的、绝对的,抛开具体对象以及相对应的特殊个体的联系的。马克思则是站在存在论的高度来关注美是如何存在的。马克思认为任何现实的存在都是一种对象性的、关系的存在。 “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的存在物” , “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 。这意味着,对他物的关系是一种物的存在的必要关系。美是建

3、立在一种属于人的对象性的审美关系之上的,无论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的美,都是对于人的存在而言的。也就是说“被抽象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 。马克思从自然山水与人的依赖关系中来肯定自然美的存在,这些风景成为他的对象,因而成为美。艺术美更是人本质力量的外化,马克思写道:“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才对我而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来说才有意义)恰好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 ”至此,美学问题的提问方式从独立地问“美是什么”变成了美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发生和存在的

4、。特里伊格尔顿在美学意识形态中评价道,马克思最深刻的美学思想就在于他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比解释美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创造美的世界。 “美”不是“美的东西” 。某个“东西”是存在的,但如果是“美的东西” ,则必须是在审美活动中才有“美的东西”存在。人对世界的“东西”有形成多种关系的可能性,人对某个东西可能是功利关系,也可能是纯粹客观的科学研究关系等。在欲望的关系中,人要为自己而占有或者消灭那个“东西” ,这时候没有“美”存在;在纯科学的研究关系中,人要分析那个“东西”的结构,这时候也没有美存在。当人以一种情感的非功利观照态度即以审美的方式来观照这个“东西”的形象时,可能有一种特殊的状态或感受的关系出

5、现在这个活动过程中,这时美就产生了。 新实践美学恰恰就是沿着马克思的这种思路来对待美学和“美的本质”的问题的。张玉能在实践本体论的关系性与美和审美之中曾经说过:王朝闻先生就主张美学是一种关系学。王朝闻在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中说:“美学的对象到底是什么?在某种意义上,把美学说成是一种关系学可以不?比如美与美感的关系,如果离开美感,光说美是客观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很难把它讲得令人信服。 ”蒋孔阳先生在美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任务之中就更加明确地指出:“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呢?我们说,这就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并且给美学下了一个定义:“美学是以艺术作为中心,并主要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

6、的审美关系以及在这一关系中所产生和形成的审美意识的一门科学。 ”新实践美学也认为, “美学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而以艺术为中心对象” , “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 。这是新实践美学以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本体论为基础的必然结论。他接着指出,实践是个关系性哲学范畴,而不是一个实体性哲学范畴。虽然至今我国哲学界关于实践范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但是,不论是“实践是一个反映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现实关系的范畴”(李景瑞),还是“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感性活动,是具有能动性的活动,而且是历史的活动”(肖前),抑或是“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

7、动”(陈中立),都指明了实践范畴的关系性和非实体性,实践不是分裂而是统一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必然与自由、内容与形式、物质与精神等方面的现实活动,所以,实践本体论就是超越了形而上学和主客二元对立的哲学观点和学说。因此实践的三大类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生产都是关系性的,都具有主客体间性、主体间性、客体间性。不过,相对而言,在物质生产之中,以主客体间性为主,辅之以主体问性和客体问性,主要生成着自然美及其审美;在精神生产之中,以客体间性为主,辅之以主体间性和主客体间性,主要生成着艺术美及其审美;在话语生产之中,以主体间性为主,辅之以主客体间性和客体间性,主要生成着社会美及其审美。

8、在三者之间,实践的主客体间性是根本性的,实践的主体间性和客体间性是条件性的,三者构成的交互关系共同生成着美和审美的存在本原和存在方式,共同决定着美和审美的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统一,共同显示着美和审美的意象性、超越性、自由性。这就可以看出,新实践美学在马克思的实践美学思想和中国实践美学的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完全改变了美学追问的致思之路,打破传统美学思路的现代美学体系,既不是“主体性美学” ,也不是“客体性美学” ,而是一种“关系性美学” ,而且是一种既包含了“主体间性” ,也包含了“主客体间性” ,还包含了“客体间性”的全方位的“关系性美学” 。 既然如此,

9、新实践美学就必然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之中来追问“美”和“美的本质”问题。所以新实践美学就把美与实践的“自由”和“价值”范畴联系起来。张玉能在实践创造的自由与美和审美之中如是说:所谓价值就是对象事物与人的需要发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性质。它是对象的自然属性与人的需要发生关系所生成的社会属性,它永远不可能离开人类的实践、人类社会。对于人来说。他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相属需要、尊重需要等物质性需要可以统称为实用需要。实用需要与认知需要、伦理需要、审美需要等精神需要一起驱动着人与现实世界发生实用关系、认知关系、伦理关系、审美关系,这些人与现实的关系分别具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即指向一定的价值利(益)、

10、真(理)、善、美,除此而外,人们还从远古时代遗传下来一种通过想象来与非现实世界发生关系的宗教需要,它驱使人与虚构的世界发生虚幻的宗教关系,指向一种“(神)圣”的价值。这样,在人与现实 之间一般就可能有这么五种价值关系和价值,它们的基本序列是:实用需要实用关系利;认知需要认知关系真;伦理需要伦理关系善;审美需要审美关系美;宗教需要宗教关系圣。美的价值就是以对象的外观形象的自然属性为基础在利、真、善、圣的基础之上由实践创造的自由超越和升华的结晶,而且,利应该是美的物质性基础,圣也许是美的想象性基础,而真和善则是美的内涵。因此,一般说来,美应该超越一切的功利目的,把这些功利目的隐藏在美的深处让人直接

11、感觉不到,这些功利目的主要就是指“利益”和“神圣” ,也包括真和善的某些功利目的。美主要以外观形象来体现真和善的价值,所以,也可以说,美是在自由的实践创造中以形象来显现真和善的价值的,因此,美是一种形象价值的价值。审美就是对这种价值的自由观照所体验到的自由感受。 二、美产生的情境:从对象性的关系到审美关系 在手稿中,马克思抓住了关系在先这一思维核心,来具体分析和探讨各种问题(包括美的问题)。马克思认为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对象性的关系。这种对象性的关系能够产生两种结果:一方面是人改造对象,使之具有某种前所未有的属性;另一方面是对象改造人,使他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能力。音乐刺激人的听觉,使人产生乐感。如果

12、现实生活从来没有音乐的存在,那么人也不会具有欣赏的能力。反之亦然,如果人不具备欣赏音乐的能力,就算有音乐,人也无从感知和欣赏。人固有的本质力量使人在与自然的交往中人化自然,而人化的自然又可以塑造人的感觉能力(包括美感的能力)。在这里,人和对象是不能简单地割裂成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的异化,它们是一种对象性的相属的存在关系。 由此我们看出,马克思认为人就是通过人的感性的、现实的、对象性的活动,通过自己与对象的关系来丰富与提升自己的五官感觉、本质力量,来使自身生命得以真正实现。人再进一步与世界发生对象性的关系,在对象中满足自己的需要并且确定自身,从中得到人的一种自我享受。 当然我们也知道:人与世界对象性

13、的关系有很多的种类,包括上文提到的实用的、科学的关系。然而美或美的东西不存在于这些实用的科学的关系之中,而存在于审美关系中。只有在审美关系的基础之上, “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才能听到优美的音乐、看到美丽的形式。而“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审美感觉;经营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独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 。他们正是由于在实用的关系中无法发现对象在审美关系中呈现出来的美。 正是从审美关系之中去寻找美和审美以及艺术的本质规定,新实践美学才克服了传统美学的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等流派的弊病,走在了通往解开美学之谜的路途上。张玉能指出:物质生产主

14、要是人类制造和运用工具来改造自然物质界,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利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感性活动。因此,无论是人口的生产,还是生活资料的生产,主要是作为主体的人对作为客体的自然物质界的改造活动,因而是主要表现为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的感性活动,也就是以主客体间性为主的感性活动。人类的物质生产与动物的生产相比较,具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马克思在手稿之中所说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 “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正是在人类的生存和需要的基础上,人类以物质生产来能动地改造自然,同时也就改造了人自身。当人的物质生产达到了一定的自由程度(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相统一、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时,

15、自然被对象化为“人化的自然” ,而人也被对象化为“自然化的人”(也可以叫做“人化的人”),这时候,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超越了实用关系、认识关系、伦理关系而生成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种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就是,在人类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之中形成的,对象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人也要求对象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的特殊关系。审美关系的特点就在于它具有超功利性、外观形象性、情感感染性。就是在这种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之中,自然对象对人生成为审美客体而具有了美的价值或属性,而人对客体生成为能够感受客体的美的审美主体。所以,在审美关系之中,在审美活动之中,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是同时生成的,是不可

16、分离的,是相互依存的。三、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虽然马克思没有在自己的著作中明确提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不过他在自己的文章中也已经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国内的实践美学家才会根据他的思想,总结出这样一个支撑着实践美学的重要美学命题。马克思在手稿中写道, “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 , “只有音乐才激起人的音乐感;对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 , “只是由于人的本质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的人的本质力量的感

17、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 。从上述的三段话中,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认为美或者美的感觉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的确证,而美或美的感觉作为关系性对象存在,又是人自身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对象化。由此不难推断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只是马克思始终是从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的,他的美或者美感也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美或者美感,因为每一种具体的美或者美感“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 。 这里还需要指明,在马克思那里。 “人的本质力量”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 “财富即人的对象性本质” ;“货币的特性就是我的货币占有者的特性和本质力量” ;“他把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仅仅看做自己放纵的欲望

18、、古怪的癖好和离奇的念头的实现” ;“在通常的、物质的工业中。人的对象化的本质力量以感性的、异己的、有用的对象的形式,以异化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里所论及的财富、货币、欲望、异化的形式都属于人的本质力量,但他们并不能够创造出美或者美感。如果笼统地、抽象地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对于马克思的学说的教条式的理解,我们还需要回到刚刚上面所讲美的产生的情境中去,只有在审美关系中,我们才能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如果根本就不是审美的关系,在实用的、科学的、商业的关系中,我们就很难说,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都必然产生美。 马克思在手稿中主要讨论的是异化的劳动,这里还涉及了异化劳动与美的关系。在私

19、有制时代, “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人的类本质” “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 。但是它并不改变人的本质力量的一般性质,并不改变人类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般性质。在异化时代,劳动仍在创造美。但异化劳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创造了财富、智慧和美,另一方面它也导致了工人的贫困、愚钝和丑,因此不能笼统地说在整个阶级社会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就是美。笔者觉得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既要合规律、合目的,更要合乎形式美规定,还必须是指向未来的,必须有利于人类发展、社会进步。要言之,美是在审美关系中,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人的本

20、质力量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合形式性、合未来性的对象化。 对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命题,新实践美学也做出了全面的拓展和诠释。张玉能专门写了一篇人的本质力量与美论述了这个命题。他指出: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本质的具体表现。人的本质力量就是人类所具有的一切物质能力、精神能力、话语能力的总和。人既是一个物质的、肉体的存在,又是一个精神的、认识的存在,还是一个话语的、符号的存在,所以,人就具有物质的、肉体的能力,也具有精神的、认识的能力,还具有话语的、符号的能力,这三方面的能力就组成了人的本质力量,即人之所以成为人的能力。这三方面的能力实际上的、现实的运用就是人的社会实践的三个方面:物质生产,精神

21、生产,话语生产。我们已经反复地论述了美生成于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之中,在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之中,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双向对象化使得人与现实之间产生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种审美关系显现在对象(自然、社会、人本身)之上就是美,这种审美关系显现在人的意识之中就是审美(美感)。所以,美必定是对象性属性。然而,美这种对象性属性又是离不开人、人类社会的存在的,因此美又是关系到人的本质和人的本质力量的价值属性。那么顺理成章的结论就是: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新实践美学还把“人的本质”界定为三个层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有三个十分明确的表述:一是“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德意志意识形态);二是“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也就是劳动(手稿);三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新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