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验研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科目。化学基础教育改革提倡以科学实验探究为突破口。目前中学的应试教育现象仍然存在问题,一些教师上课不做实验,采用口头描述的方式将实验内容和现象呈现给学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起不到科学实验探究应有的作用。要真正地实现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的实验探究,教师应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化学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让学生充分认识实验探究的必要性、重要性,增进对化学学科的情感,进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一、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学生为主体,参与实验 传统教学方式是由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
2、论。结果往往是教师唱独角戏,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则被动接受,容易遗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高中化学学科课程标准强调实验探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制备 Fe(OH)胶体的实验中,观察老师做演示实验的学生课后往往只记得将饱和 FeCl 溶液滴加到沸水中能制得 Fe(OH)胶体,至于胶体的颜色及其和 Fe(OH)沉淀的区别仍不清楚。而亲自动手的同学不仅能加以区别,有的同学在做实验中还发现当水接近沸腾时滴入饱和 FeCl 溶液再加热一会(此时水未沸腾)也会形成胶体,但上述现象的形成需要较高的温度,即接近 100。学生对此提出
3、了疑问,并运用盐类水解的知识加以解释:FeCl 在水中水解生成 Fe(OH)和 HCl,水解反应为吸热反应,当温度升高到接近 100时有利于水解生成 HCl,并使之气化,从而在水中形成 Fe(OH)。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论文代写。 二、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协作,共同探究 分组实验是化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把实验能力强的和实验能力弱的学生分为一组,做实验时以优带差,即以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为主体,动手弱的学生为辅,然后互换角色,让实验能力弱的同学为主体再进行实验。这样就可以真正做到互相协作,共同学
4、习,共同发展。三、多增加传统实验的改进,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 长期以来,课本上不少传统实验操作繁琐,而且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通常由老师演示,即使学生动手做也是按照书上的步骤单纯模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对于一些不合理的传统实验教师有必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加以改进。比如必修 1(人教版)NaO 性质探究实验中 NaO 与CO 反应,传统实验是制取 CO 气体并通入 NaO,收集产生的气体并通过做木条复燃实验证明产生了氧气。这个实验我让学生自己动手,自主设计实验加以改进。CO 一定要制取吗?氧气一定要收集后用木条复燃实验加以验证吗?带着这些疑问,学生开动脑筋,自主创新了该实验。有学生设计了直
5、接用棉花包裹 NaO 粉末,用玻璃管伸进 NaO 粉末中然后吹气,可以看到棉花剧烈燃烧。新设计的实验不仅证明了 NaO 与 CO 反应生成了氧气,而且证明了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改进后的实验不仅操作方便,而且实验现象具有趣味性。一般用水来灭火,有的同学打破常规,改进了 NaO 与水反应的实验。同样用棉花包裹 NaO 粉末,然后滴几滴水到棉花上,棉花剧烈燃烧,即水能生火。传统焰色反应是用无锈铁丝蘸取溶液或固体粉末,然后置于酒精灯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该方法由于蘸取的药品较少,不利于观察火焰的颜色。针对上述问题,有的同学作了如下改进:将一些浸有酒精的棉花置于点滴板上,再将要用的药品溶液用滴管滴几滴于棉
6、花上,然后点燃棉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火焰的颜色。 教师对学生传统实验的改进,可使实验教学与探究学习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实验,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主意识,而且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培养创新意识。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努力学习、更新观念,以实验探究为化学教育的突破口,同时转变自己的角色,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许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启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03). 2孙小媛,赵维秋.中学化学实验绿色化改革的方法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04). 3柯珍凤.化学实验课教学与素质教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1999,(04). 4徐肖邢,陆德文,徐步田.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学化学教师素质研究J.常熟高专学报,1999,(06). 5康午生.中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的形成与训练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0. 6郭志东.专家型化学教师的成长规律和培养方法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1. 7张岩.从实验基础知识切入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A.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与教学应用C.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