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幸福感程度等级的二层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摘 要 近几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加强了对幸福感程度测量方法的探讨。本文在剖析当前直接调查问卷和间接采用综合指数两种分析方法利弊的基础上,利用 AHP(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百姓幸福感程度等级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该评价指标体系中从下层到上层分别进行了模糊综合评判,以此比较客观、合理地解决了评价一个人或一个地区的百姓幸福感程度等级问题,为百姓幸福感程度测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也有助于政府制定更合理、更科学的公共政策。 关键词 幸福感;程度等级;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 一、百姓幸福感程度测量的意义及方法剖析 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追求幸福也是经济、
2、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的终极目标之一。那么,当百姓的幸福感变得重要起来时,百姓究竟能从哪些方面获得幸福的感觉呢?是不是一个地区的经济越发达,百姓就一定越幸福?对百姓幸福感程度进行测量,主要有什么意义?哪些指标可以提高百姓的幸福感,哪些指标则不能? 所谓百姓幸福感程度的测量正是围绕着上述这些问题开展的一项工作。对此,近几年来全球范围内许多学者加强了对幸福感程度测量方法的探讨,并且创设了不同模式的幸福指数,正在逐步形成快乐经济学的研究。 改革开放近 30 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以解决温饱为基本目的的生存已经不再是我国百姓的主要问题,对百姓幸福感程度测量的研究也开始在我国逐步开展起来,已经被越
3、来越多的学者与百姓所认可。如果说 GDP、GNP 是测量国富、民富的标准,那么百姓幸福指数就可以成为测量百姓幸福感的一个标准。因此,百姓幸福感程度的测量与GDP、GNP 指标同样重要,一方面,百姓幸福感程度的测量可以监控我国经济社会运行的态势;另一方面,它可以及时帮助政府与百姓了解对现实生活的满意程度。百姓幸福感程度的测量,对深入探讨经济增长方式、生活品质提升与国民幸福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从目前国内外对百姓幸福感程度测量的方法来看,大体上都是通过“幸福指数” ,即一个用来测量百姓幸福感具体程度的指标数进行的。这里主要分为直接调查问卷方法和间接采用
4、综合指数方法两种。前者主要包括收集样本及问卷两个步骤,在采用随机抽样和问卷过程中主要是在调查百姓与总体幸福感相关的若干指标,比如生活便利程度、治安状况和自然环境等基础上进行打分;后者首先要分别测量与百姓总体满意度相关的各个方面的分值,比如百姓人均收入、空气质量、文化与娱乐设施及交通状况等,然后按照特定的权重体系对各方面的分值加权平均后得出最后的总体综合指数,即百姓总体幸福指数值。不难看出,这两种方法在进行测量时均涉及到与幸福指数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指标,有些是能够定量分析的硬指标,更多的是难以定量分析的指标(即定性分析软指标)。 然而在许多定性分析的软指标中,比如“交通状况”这个指标,直接调查问卷
5、方法和间接采用传统数学方法都难以测量百姓对其满意的确切程度。由于交通状况的“好坏”是在百姓心目中对“交通”效用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其感受程度因人而异,好与坏之间缺乏一些绝对准确的判断标准,也就是说,交通状况的“好坏”难以用达到了哪些标准时就称得上“好” ,而没有达到这些标准时交通状况就是“坏”来衡量。因此,目前这两种方法是将百姓对其满意的程度先划分为 3 类,比如划分为好、中、差 3 种类型,然后从高分到低分赋以一定的分值,比如5、3、1 分。应该看到,由于这 3 类划分之间的界限也不是十分清楚,实际上都属于“模糊”概念。即使在定量分析的硬指标中,比如“百姓人均收入”这个指标,最终是要将百姓人
6、均收入的“高低”转换为好、中、差 3 种类型划分上相应的分值,同样也涉及到许多“模糊”概念。由此,在当前百姓幸福感程度测量的方法中,如果能够进一步采用模糊数学中有关概念,对百姓幸福感程度等级进行模糊综合评判,与上述两种方法相比,可能会更加比较客观、合理地解决一个人或一个地区百姓幸福感程度的测量问题。 二、百姓幸福感程度等级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基于 AHP 对百姓幸福感程度等级进行模糊综合评判,首先应该有一套比较合理、科学的百姓幸福感程度等级评价指标体系,也就是百姓究竟从哪些方面、哪些指标能够真正带来幸福的感觉。 从经济学角度,影响百姓幸福感的指标可分为个人类指标和组织类指标两种,其中组织类指标
7、是由于宏观制度安排影响、百姓个人无法选择的指标。当个人类指标和组织类指标之间相互和谐时,才能够真正实现百姓幸福感。 首先,由于每个百姓所处的经济环境状况对幸福感将会带来较大的直接影响,因此,对百姓经济环境的幸福感进行衡量非常必要。它主要包括百姓的人均收入、当地经济增长的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当地 GDP比例等 3 个评价指标。其中第一个指标是个人类指标,直接测量百姓个人在经济环境方面的幸福感程度。平均而言,生活于富裕地区的百姓比那些生活于贫困地区的百姓更幸福;第二个、第三个指标则是组织类指标,测量当地百姓整体在经济环境方面的幸福感程度。一般来说,当地经济增长水平越快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当地 GD
8、P 比例较多时,人们赚钱的机遇相对就会多些,显然百姓在经济环境方面对于幸福感的体验会越好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生活在经济越发达地区的百姓就一定越幸福,因为经济环境评价仅仅是百姓幸福感测量的一个方面,当百姓收入差距普遍过太时,势必会影响到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片面追求眼前、物质利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等也不是真正有益于广大百姓的福祉。同时还应该看到,百姓的人均收入、当地经济增长水平与人情冷暖之间可能造成的负相关关系,即百姓人均收入越高、当地经济增长水平越快时,人情味可能会淡一些。 其次,需要对百姓所处的自然环境方面进行衡量,也就是要评价百姓的自然环境幸福感,它关系到百姓能否适宜该地生活程度的问题。对自
9、然环境方面的评价主要包括自然景观、环境污染程度、空气质量和气候状况等 4 个组织类指标。显然,生活在一种怡人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环境、空气质量和舒适气候的自然环境中的百姓与生活在缺乏自然景观、环境污染严重、空气质量低下和恶劣的气候自然环境中的百姓相比幸福感要好得多。据奚恺元教授等 2006 年 12 月到 2007 年 1 月对我国 4 个直辖市、22 个省会城市和 5 个自治区首府的调查报告披露,自然环境幸福度排名前 8 位的城市分别是海口、银川、昆明、拉萨、南宁、杭州、南昌、合肥。 再次,要对精神文明给百姓带来的幸福感进行衡量,即要评价百姓的文明幸福感。其中包括卫生状况、百姓之间人际互助程度
10、和道德风尚状况等 3 个指标,其中既有个人类指标也有组织类指标。当百姓生活在一个既有物质文明又有高度精神文明的环境里幸福感才会真正提高;反之,生活在一个脏乱、缺乏人情味和道德风尚极差的环境中给广大百姓带来的文明幸福感程度是大家可想而知的。 最后,对百姓所处的社会环境方面的质量也要进行衡量,即要评价百姓的社会环境幸福感。百姓对所处的社会环境方面的质量评价越好,那么社会环境幸福感程度就越高。这方面主要考虑生活便利程度、治安状况、人均道路面积与个人健康状况等 4 个指标。其中生活便利程度、治安满意度这两个组织类指标更为重要些。当然,人均道路面积与健康指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百姓所处的社会环境方面的质
11、量。生活便利程度包括了一个地区的百姓生活服务设施、交通状况、文化与娱乐设施等,明显表达了百姓的生活便利幸福感;而治安状况则是百姓幸福感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只有确保了百姓的治安幸福感,包括上述百姓经济幸福感、百姓自然环境幸福感、百姓的文明幸福感以及社会环境幸福感自身在内的百姓总体幸福感才有了根本保障。 综上所述,百姓幸福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具有上下层的二层结构,上层包括百姓经济环境幸福感、百姓自然环境幸福感、百姓文明幸福感和百姓社会环境幸福感 4 个方面,这 4 个方面相互协调、互相制约。比如,百姓经济幸福感再好,如果经济增长是以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条件不断恶化为代价的,那么将会极大地降低百
12、姓自然环境幸福感。另外,当百姓的收入越来越多时,虽然百姓经济环境幸福感可能会增加,但是人们之间的包容性会变弱,甚至精神可能会变得贫困,也就是百姓文明幸福感可能会下降;下层是这 4 个方面中所要具体考虑的 14 个指标,这 14 个指标中大多为难以量化的定性分析软指标,这样恰好能够运用模糊数学中有关二层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处理。 当然,影响百姓幸福感的指标还有很多。比如,制度对幸福感的影响、通货膨胀对幸福感的影响等,这里不再详细讨论。 三、百姓幸福感程度等级的模糊综合评判 由于百姓幸福感程度等级评判牵涉到上述 4 个方面,有时在某一方面或某一个指标百姓幸福感程度评价可能较高一些,有时在另一方面或
13、另一个指标百姓幸福感程度评价可能较低一些,因而百姓幸福感程度测量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综合评价工作,即评价结果应该是一个百姓总体的、全面的幸福感程度。 首先,以某地区第一个方面“百姓经济环境的幸福感”如何进行下层模糊综合评判为例,它包括以下 4 个步骤: 1.确定 3 个指标的模糊权重。在第一个方面中,考虑了百姓的人均收入、当地经济增长的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当地 GDP 比例等 3 个评价指标。它们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分别描述了带来百姓经济幸福的感觉。当然,在某一时期或某一地区评价时的侧重点不同,可以根据这 3 个指标对百姓幸福感影响的相对重要性程度,得到这 3 个指标的权重,记为a=(a1、a2、a
14、3), ,这里 a1+a2+a3=1。比如,a1、a2、a3 分别为0.30、0.45 和 0.25,表示当地经济增长水平对百姓幸福感影响的重要性程度相对最高,其次是百姓的人均收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当地 GDP 比例重要性程度相对最低。 2.确定测量百姓经济环境幸福感程度等级,即确定评价集。由于百姓经济环境幸福感程度来自于人们心里感觉,即幸福的效用。在“满意”与“不满意”中间的界限难以找到十分清晰的标准,应属于模糊评价概念。一般来说,将百姓经济环境幸福感程度细分为“非常满意” 、 “比较满意” 、 “一般” 、 “不太满意” 、 “很不满意”等 5 个等级更加客观、合理一些。这就是说,评价集包
15、括“非常满意” 、 “比较满意” 、 “一般” 、 “不太满意” 、 “很不满意” 。 3.构造模糊关系矩阵。给出第一个方面中 3 个评价指标分别在“非常满意” 、 “比较满意” 、 “一般” 、 “不太满意” 、 “很不满意”等评价集上的得分。这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关系到整个百姓经济环境的幸福感的下层模糊综合评判结果可靠性。 以第 1 个指标“百姓的人均收入”为例。例如,在该地区现有人均月收入为 6000 元,根据该地目前经济发展与人均收入实际状况,对百姓人均收入带来的经济环境幸福感程度进行评价,可以给出在“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 “一般” 、 “不太满意” 、 “很不满意”等 5
16、 类上的得分,比如分别给出 0.85 分、0.95 分、0.25 分、0.20 分、0.15 分。由此可以看出, “比较满意”程度得分最高为 0.95 分,但不是非常满意, “很不满意”程度得分最低为 0.15 分,表示该地区百姓人均收入总体状况较为满意。这里得分越接近于 1.00 表示幸福感程度越大,越接近于 0.00 表示幸福感程度越小。 同样,可以类似得到该地区百姓在当地经济增长的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当地 GDP 比例等其它两个评价指标上经济环境幸福感程度的分值,比如第二个指标在“非常满意” 、 “比较满意” 、 “一般” 、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上的分值分别为 0.90、0.
17、40、0.30、0.15、0.10;第三个指标在“非常满意” 、 “比较满意” 、 “一般” 、 “不太满意” 、 “很不满意”上的分值分别为 0.10、0.20、0.85、0.35、0.20。这样,得到了模糊关系矩阵: 4.进行第一个方面的模糊综合评判。由上述第 1 个、第 3 个步骤,通过两个模糊矩阵的合成运算,合成运算选择“主因素决定型的最小最大法则” ,可以得到第一个方面“百姓经济环境幸福感”的模糊综合评判结果如下: 由“最大隶属度原则” ,给出在第一个方面“百姓经济环境幸福感”中隶属于“非常满意”的程度最大,其隶属度等于 0.45。然后,采用上述同样步骤,可以分别得到第二个方面“百姓
18、自然环境幸福感” 、第三个方面“百姓文明幸福感”和第四个方面“百姓社会环境幸福感”的模糊综合评判结果。 最后,进行上层方面的模糊综合评判。由四个方面的权重和上述第4 个步骤的结果,并再次运用模糊矩阵的“主因素决定型最小最大法则”的合成运算,可以得到“百姓总体幸福感”的模糊综合评判结果,并由此确定百姓幸福感程度的等级。 比如,最后的模糊综合评判结果为(0.75,0.90,0.80,0.55,0.25),即隶属于“非常满意” 、 “比较满意” 、 “一般” 、 “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程度分别为 0.75,0.90,0.80,0.55 和 0.25。由“最大隶属度原则” ,可以得到该地区百姓幸福感程度应该隶属于“比较满意”的等级,从而为百姓幸福感程度测量方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袁红林.简论快乐指向管理N.光明日报,2007-03-28. 2了望东方周刊编辑部,邓恺元.31 直辖市、省会城市幸福感大调查N.了望东方周刊,2007,(7-8). 3陈惠雄.快乐经济学理论难点、发展向度与现实价值N.光明日报,2006-11-20. 4王忠郴,方春树.模糊金融数学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6. 5王继平,陈甬军.“幸福悖论”的研究与启示N.光明日报,2007-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