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当代大学教学.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90969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当代大学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当代大学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当代大学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当代大学教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当代大学教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当代大学教学摘要:讲授现代文学经典作品要注意将其置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大语境中,要渗入文学史教育、思想文化教育及文学创作技法教育。以阿 Q 正传为例可知,经典文学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很多文学和文化方面的东西。虽然经典文学作品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但是因时代的距离,要让本科生去接受它们并非一个自然的过程。作为讲授者的教师,要讲究教学艺术,才有好的效果。关键词: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当代大学教学;阿 Q 正传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学生。探讨适合时代需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教师的重要任务。身处 21 世纪,面对 20 世纪 9

2、0 年代出生的大学生们,该讲些什么?又该如何讲?本文以阿 Q 正传的当代高校课堂教学为例,从一个角度探讨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当代大学教学。一、置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大语境中阿 Q 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新文学作品的早期典范之作、白话文的典范之作,还是学生在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程中较早接触的重要作品。因此,在详细分析文本时,要将其置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大语境中,并以此为个案分析中国新小说(文学)与传统小说(文学)在生产机制、体式、主要内容等方面的异同。作品出现的时代背景隐含着作品出现的条件。对阿 Q 正传而言,它包括写作背景,也包括小说中所描写的时代背景。可以结合阿 Q 正传的写作背景讲述

3、中国现代小说(文学)与传统小说(文学)的生产机制方面的差异。结合阿 Q 正传所描写的时代背景讲述中国现代小说与中国传统小说在题材方面的差异。中国传统小说的生产主要有三个渠道。(1)口头创作,官府采辑。如汉书艺文志述及小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1这表明,官府特设采辑民间文学的机构,集民间口头之作而成文成书。(2)由讲史,讲话而来。这类作品的典型体式为章回体小说,如西游记 、 水浒传 、 三言二拍等。因为这类作品原为说书人的底本,因此带有明显的说书人的口吻和口头文学的痕迹。如作品中有“诸位看官” 、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之类的过渡语:其叙事时间多为线型时间等。(

4、3)文人创作。明清之际,书商出现,书商或自己动手,或邀请落第文人编撰小说。此类作品多为加工改编性质,其著作权的意义不大:以集体创作的作品居多,个人创作的作品较少。当时也较少出现正式职业作家。如蒲松龄的之类的文人因考取功名不成转而创作,文学只是副业。中国现代小说(文学)的生产机制较传统有了很大不同。现代报刊出现之后,书面文字作品的需求量大量增加,为职业作家的出现提供了市场。为了保证报纸及期刊的连续性,编辑不得不四处约稿。 阿 Q 正传即属于约稿文章。当时晨报副刊新添“开心话”栏目,编辑孙伏园便向鲁迅约稿,希望他能写点东西。鲁迅于是便动手写了一章。刊登之后,反响很好,便一章一章地写了下去。因为报章

5、连载。因此带有报章文体的特点:如(1)分成小段,(2)语言及内容大众化,(3)受读者的即时批评的影响,(4)急就章,诸如此类的特点。除生产机制不同于传统之外, 阿 Q 正传还在语言符号、叙事元始、叙事视角、主题思想等方面体现出迥异于传统小说的特点。这些也正中国小说(文学)开始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文言文是正统的中国小说语言符号,言文分离是其重要特征。五四的新文学运动之后,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 阿 Q 正传正是白话文的典范之作。需要指出的是,鲁迅因为从小受文言文的影响太深,影响到了说话和作文,所以小说中出现了轻微的文白夹杂的情况。文白夹杂是五四一代人的在语言转型之后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 20 世纪

6、初的中国小说语言的重要特征。阿 Q 正传中的时间背景为辛亥革命时期,故事发生的地点是离城里不是很远的乡下:未庄。故事的主人公是未庄的农民。也就是说,阿 Q 正传是乡土题材小说。传统小说有神魔类如西游记 、 封神榜等,有公案类小说,如施公案 、 彭公案 七侠五义等,有世情类小说,如金瓶梅 、 玉娇李等。乡土小说的出现,为中国小说史增加了新的内容。在鲁迅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下,乡土小说成为中国现代小说中最为发达的一种类型。鲁迅的其他小说,如故乡 、 社戏 、祝福等都是优秀的乡土小说。鲁迅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在小说创作方面具有特别明显的引领作用。在叙事元始,即作品的开头方面,传统小说体现出宏观的思维。

7、如西游记从盘古开天说起, 红楼梦女娲补天说起, 三国演义从天下大势说起。西方的小说体现出微观的、具象性的思维。它们往往从具体的事物和具体的场景说起,如法宫秘史(法国大仲马著)、 巴黎茶花女遗事(法国小仲马著)、 卖国奴(德国苏德蒙著)等。 阿 Q 正传开篇是对小说名称的来由、阿 Q 的籍贯、姓氏等情况的介绍,是中国传统式的开头。他的药 、 明天 、 风波等小说则是以具体场景和事件开头的西方式开头方式。中国传统小说以第三人称叙事的全知视角为主,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国现代小说出现了大量的第一人称叙事的作品,在鲁迅的小说中大多存在一个“我” 。如孔乙己 、 社戏 、 祝福 、 在酒楼上等。阿 Q

8、正传第一章出现一个很明显的“我”的声音。主题思想方面,现代小说和古代小说也有较大不同。中国古代小说较多关心国事和家事,如三国演义和红楼梦 ,较多关心国家,而忽略“小我” ;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则体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关注个性,关注个体(自然人或者民族个体),笔触深入到精神和心理层面。 阿 Q 正传是启蒙主题的代表作,也是反思辛亥革命的代表作。二、渗入文学史教育、思想教育及文学创作技法教育1.从细节中发现传统文化思想与当代思想文化的差异阿 Q 正传不是一篇以情节见长的小说它没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也缺乏扣人心弦的情节。但它却描写了典型环境,塑造了典型人物形象。其重要法宝即细节描写。鲁迅非常注重细节

9、描写。鲁迅小说中的细节,不单单具有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情节发展的功能,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在讲解阿 Q 正传中的细节描写时,要深入分析这些细节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并指出它们与当代思想文化的差异。小说的开头特别提到阿 Q 的姓氏问题。阿 Q 说自己姓赵,并在赵太爷的儿子进秀才之时以本家的身份去贺喜。结果招来赵太爷一个大嘴巴。姓名本是一个符号,但在中国,却意味着血统,意味着地位。如果一个人有一个较大较有声望的姓氏,不但意味着血脉正统,还意味着高人一等。赵姓是未庄的大姓,如果阿 Q 姓赵,那便意味着他有着比较高贵的血统,他也可以傍着本家赵太爷这棵大树而免遭旁姓的欺负。姓氏是父母给的,别人不但无权,

10、也无法更改,但赵太爷却不准阿 Q 姓赵。这个事件一方面显示出赵太爷的自高自大, 称王称霸。一方面也表明阿 Q 地位的低贱。他太无能了,所以同族人不愿与他同姓。值得指出的是,在当代中国,姓氏本身所附属的地位标志功能基本上消失了,还出现了许多复合姓氏。阿 Q 向吴妈求婚的情节是小说的重要内容。其实,整个事件的发端只是阿 Q 非常简单的一句话:“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但吴妈的反应却是天崩地裂式的。她首先是愣了一下,接着是发抖,然后大叫着跑了出去。最后甚至要上吊寻短见。阿 Q 为这一句话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此未庄的人不敢雇他作短工,女人们一看见他就要远远躲开。当代的学生可能很难明白,阿 Q 压根儿

11、都没有碰到吴妈。到底在哪里玷污了吴妈的清白呢?难道吴妈是一个疯子?吴妈是一个孤孀,寡妇门前是非多。她非常害怕别人对她非议,说她不清白。因为传统礼教告诉她们“男女授受不亲”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封建礼教中,有对女性的诸多束缚。如强调女性的贞洁,强调女性的三从四德等。男性处于强势地位,女性处于附庸地位。鲁迅在这里是放大了封建礼教对女性思想的毒害,其目的是促使女性的觉醒。这也是五四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这个事件的中心是阿 Q 的婚恋。但是,引人深思的是,阿 Q 急切地希望有一个女人来当老婆,并非情感需要和生理需要,而是因为他想有一个女人来帮他生一个儿子,以解决后代的问题。

12、其实质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所致。这种思想也正是当时的启蒙者们所要批判的。小说的第七章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即阿 Q 对他的理想妻子的幻想。他认为吴妈是理想的女人,但“可惜脚太大!”这句话大有深意。大脚有何可惜呢?这是因为,脚的大小象征着身份的贵贱。大户人家的女儿从小裹脚,所以都是小脚。小户人家的女儿因为要劳作,没有资本将脚裹成失去行走功能的小脚。阿 Q 说她的脚太大,其实就是嫌她的身份卑贱。当代中国,裹脚的陋习早已去除,所以人们也就较少去关注脚的大小了。在小说的最后一章“大团圆”里,阿 Q 被砍头,小说特写了阿 Q 画花押的情形。他因不识字,被允许画圆圈代替。阿 Q 要画圆圈了,那手

13、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 Q 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不去考虑国家大事,也不去追求一种高品质的生活,却把画圆看得如此之重,这就是阿 Q。可见,中国人不是没有追求,只是他们追求的方向不对,劲儿也使错了方向,于是便逐渐形成了一种卑贱的人生。中国传统以儒家文化为正统,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是内贤外王,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往今来,中国不乏仁人志士,远者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近者如林则徐、谭嗣同、秋瑾等。但也应该看到,在广大的中国农村,甚至在城市,都还

14、存在阿 Q 一样的人。他们处于愚昧未开发状态,他们需要启蒙。时代的精英们,需要做一件很紧要的工作,就是“立人” 。鲁迅曾在 1907 年前后所作的文化偏至论 、 摩罗诗力说等一系列文章中探讨过这个问题,在阿 O 正传中,鲁迅用形象将其表达出来。“秀才”以及“假洋鬼子”也需要注意。秀才跟假洋鬼子在小说中出现不多,但他们是阿 Q 头脑中经常出现的两个重要符号。对秀才,阿Q 是存了敬畏之心的,而对假洋鬼子,他虽然也怕,但打心底里瞧不起他。假洋鬼子进洋学堂,跑东洋,在阿 Q 看来,都不是很正经的事情。他尤其“深恶痛绝之”的,是他的那条假辫子。认为辫子而至于假,就相当于失去了做人的资格。阿 Q 的态度,

15、实际是普通百姓对待旧事物和新事物的两种态度的写照。近代以来,中国的人才培养机制发生了变化,读四书五经考取功名不再是唯一的路。但对普通百姓而言,他们所乐于接受的,恐怕更多还是传统的那种科举取士。他们对科举进学者羡慕和崇敬,而对留洋海外者则持复杂的心态。2.注重作品思想内蕴的当代阐释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的作品,在于它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经典的思想。精神胜利法是阿 Q 正传的核心之一。它也是鲁迅所发现的中华民族的劣根性所在。阿 Q 式的精神胜利法表现出三个特点:其一是转肉体伤害为精神胜利,通过自我精神满足以达到精神和心理上的平衡。如他被赵太爷、王胡等人打了,肉体上受到伤害,但他将这种伤害进行心理转移。将其

16、转换为儿子打老子的事件,并指出“总算被儿子打了” ,言下之意为,别人想被儿子打还不行。通过虚拟人物关系和事件性质,将肉体上的伤害转换为精神上的胜利,从而成功地将伤害化解。其二是充分发挥遗忘的功能。例如阿 Q 赌博输了,这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损失,关系到他是否有酒喝,是否有饭吃。他无法通过转肉体伤害为精神胜利来实现心理的平衡,于是他运用了遗忘这一招。结果将赌博所受之伤成功消除。对于中国人的善忘,鲁迅在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也着重提到过这个问题。其三是通过偏离正常价值轨道的目标的实现来实现其胜利之理想。如他打不过强势人物如赵太爷、王胡等,他便去欺负弱势人物如小尼姑、小 D。他在大事上毫无成绩,也毫无追求

17、,但却在一些鸡毛蒜皮甚至龌龊的小事上斤斤计较。如与王胡比赛谁身上的虱子多,去调戏小尼姑,去努力把圆圈画好。他不去积德行善,却去行凶作恶。把人以为耻的行径当成自己炫耀的资本。正因为阿 Q 如此,所以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对国家的积弱和民族的受欺有深入的思考,他在日本求学时,就经常同朋友讨论国民性的问题。他希望能够挖掘国民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希望。精神胜利法就是思考的成果之一。在迫切需要富国强民的当时,批判精神胜利法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就整个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言,批判精神胜利法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因为,阿 Q 式的精神胜利法是个人潜能的挖掘和个人才能的发挥的重要障碍。而具体的每个

18、人又正是整个社会的基石。正如凡事皆有两面,精神胜利法也如此。在当代大学课堂上,老师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它进行合理的阐释。当前的中国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大多一帆风顺考进大学,在以往的人生之路上经历的挫折非常少。进入大学,他们离开了父母独自生活,或多或少会遇到学习、生活、情感方面的挫折。要告诉学生,做事的执著认真是成功的必备条件。但执著不是偏执,遇到强大的挫折时,需要有一点精神胜利法,以保持或恢复精神和心理上的平衡,保持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以避免精神和心理方面的疾病。从某个角度而言,人与人之间的纷争,大多因争强好胜引起。适当的精神胜利法,可以减轻内心争强意识,从而减少与他人之间的冲

19、突与矛盾。3.文学经典赏析与文学创作技法相结合古往今来,无论是优秀的书法家,还是优秀的文学家,都是先从模仿优秀之作起步的。但惯常的文学史教 学,往往以文学常识的讲授以及文学经典作品的赏析为主要内容。其实,好的文学作品,不单单是可供赏析的范本,更是可供创作模仿的范本。换句话说,文学史课程不仅仅是传授文学史的课程,也同时应该是文学创作技能培训的课程。秉持这个理念授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有的写作课程和文学史课程功能分离的现状。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文学创作的训练变得有章可循。阿 0 正传的个性化的语言,合成法塑造人物的方法,以典型细节构建情节的方式以及善于营造富有意境的环境的写作技巧都

20、值得学习和模仿。阿 Q 正传的语言虽然有轻微的文言夹杂的痕迹,但文言不是没有生命的、已经死去的语言。它具有结构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适当地运用,不但可以使作品显得练,而且可以使其显得古雅。有意识地阅读一些文言文精品,可以使自己的语言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南腔北调集)中谈到塑造人物的方法:曾经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表达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阿 Q 正传即由此种方法写成,效果极佳。此外, “画眼睛法”也是他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他认为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