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消炎丸致药物性肝病17例临床分析.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91021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消炎丸致药物性肝病17例临床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药消炎丸致药物性肝病17例临床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药消炎丸致药物性肝病17例临床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药消炎丸致药物性肝病17例临床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药消炎丸致药物性肝病17例临床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药消炎丸致药物性肝病 17 例临床分析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消炎丸对肝功能的损伤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8 年 1 月2009 年 12 月因服用中药消炎丸致肝损伤的住院患者 17例,对其进行分型评分。结果:17 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伤,均治愈。结论:中药能致药物性肝病,预后佳,需慎用。关键词 中药消炎丸;药物性肝病;预后消炎丸是当地妇产科医院自行研制的中药制剂,剂型为丸剂,成分为蒲公英、黄芪、黄柏、金果榄等,对妇科炎症,如慢性盆腔炎、宫颈炎等有良好疗效。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因服用此药引起肝功能损伤的患者。本研究对本院 2008 年 1 月2009 年 12 月在本院明确诊断为中药消

2、炎丸所致药物性肝损伤的 17 例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8 年 1 月2009 年 12 月在本院住院的消炎丸所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 17 例,均为女性,年龄 2849 岁,平均(38.510.5)岁,30 岁以下 3例,占 17.6%,3140 岁 6 例,占 35.3%,4149 岁 8 例,占 47.1%。1.2 消炎丸服用方法17 例均因慢性盆腔炎服用消炎丸,每次 1 丸,每日 2 次,疗程 14 d。1.3 诊断方法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主要依靠排除其他常见肝病,以及发病进展与用药间的“时间吻合性”1。本组研究确定,患者发病前或发病时有明确的服用消炎丸史;

3、通过收集病史,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多方面血清学试验及实验室检查及腹部影像学检查排除引起肝损伤的其他常见病因,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及其他代谢性因素引起的肝损伤;排除梗阻性黄疸、溶血性黄疸。诊断标准为 1997 年欧洲 Maira 标准2。1.4 临床分型临床分型参照国际医学科学组织理事会推荐的药物性肝损伤分型标准,共分为三型: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其判断依据主要是R 值。R 值=(ALT/ULN)/(ALP/ULN),ULN 为正常上限值。R5 为肝细胞损伤型,5R2 为混合型,R2 为胆汁淤积型1。1.5 评分标准采用 Roussel Uclaf 因果关系评估

4、法。8 分为高度可能,68 分为可能性大,35 分为可能,12 分为不可能,1 分可除外1。1.6 预后判断标准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值;好转:临床症状好转,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下降并低于正常上限 2 倍以下;未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肝功能指标变化不明显。2 结果2.1 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17 例患者中出现乏力 15 例,食欲差、恶心、腹胀 14 例,发热 3 例,皮肤瘙痒 5 例,皮肤巩膜黄染 12 例,肝大 8 例,脾厚 5 例。实验室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 17 例(972 768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 17 例(78783 U/

5、L),r-谷氨酰转移酶(GGT)升高 15 例(76578 U/L),碱性磷酸酶(ALP)升高 17 例(134235 U/L),总胆红素升高(TBil)升高 11 例(34.2278 mol/L)。血细胞检查均无血色素下降。腹部 B超检查显示 17 例均有肝实质弥漫性损害。2.2 肝功能损害发生时间8 例服用 1 个疗程未满发病(813 d),1 例服满 1 个疗程,停药 4 d后发病,7 例停药后,再开始第 2 疗程时发病(停药时间为 1570 d,第 2疗程开始 311 d),1 例间断服用 4 个疗程,持续约 6 个月,于第 4 个疗程开始 2 d 发病。2.3 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

6、10 例,占 58.8%;肝内胆汁淤积型 3 例,占 17.6%;混合型 4 例,占 23.6%。2.4 治疗及转归所有患者立即停用相关药物,给予保肝、降酶、退黄、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使用甘草酸二铵、还原型谷胱甘肽、门冬氨酸钾镁、维生素、丹参等,17 例均治愈,最短 21 d,最长为 77 d,平均(4928) d。3 讨论近年来,随着中药的广泛应用,因中药及其制成品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的报道日渐增多,致死的病例也屡见不鲜3。中药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已占中国药物性肝损伤的第 2 位4。传统观念认为中药属天然成分,具有安全性,但由于中药的化学成分复杂,一味中药往往含有数十种甚至上百种生物活性物质3。肝

7、脏是主要的药物代谢场所3,因此,当中药进入人体后,可能在药酶的作用下发生生物转化或生成某些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具有生物活性,它可能直接损害肝细胞,也可能诱发免疫反应,导致肝损伤。研究表明,女性对药物性肝损伤表现出更大的易感性3。本组研究中的对象均为女性,这与中药消炎丸的治疗适应证有关,因此,无男性病例作对照,但不排除因女性的特异质因素,而对此药引起的肝损伤表现出更大的易感性。药物性肝损伤可分为可预测性和不可预测性。前者潜伏期短,通常在数日内发病,具有计量依赖性。后者又称为特异质性,其潜伏期变异很大,可以 18 周甚至长达 1 年5。本组研究显示,患者的潜伏期为 8168 d。因此,考虑本组药

8、物性肝损伤为特异质性反应所致。本组患者肝损伤的临床分型主要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这与国内国际报道的药物性肝病肝细胞损伤型最多相一致,也有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通过对本组 17 例患者进行 RUCAM 量表积分,17 例患者分数均在 6 分以上,判定为药物性肝损伤可能性大。药物性肝病如发现及时并处理得当,预后良好,本组研究已证明此点。因此早期诊断很重要,并提示临床工作中要注意观察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对已知能引起肝损伤的药物要慎用,必须应用时,要注意观察肝功能的改变及临床症状,可同时给予保肝治疗,一旦出现明显异常要立即停药。参考文献1何长伦,陈成伟.药物性肝损伤网(DILIN)的前瞻性研究介绍J.肝脏,2009,14(4):327-331.2陈成伟.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J.肝脏,2001,6(1):49-50.3王晓今,陈成伟,傅青春.痔血胶囊单药致群发性肝损伤J.肝脏,2009,14(4):287-290.4于乐成,陈成伟.药物性肝损伤J.肝脏,2008,13(3):238-243.5吴晓宁,尤红,贾继东.2003-2007 年国内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点文献综合分析J.肝脏,2008,13(6):463-46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