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 年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展及2019 年工作思路一、2018 年工作进展 (一)对标对表推进了各项责任任务 对照江西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2018 年工作要点(赣发改电201894 号)任务分工,省气象局较好地完成了 2 项牵头负责、6 项配合实施任务。 1.如期推动江西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出台。推动江西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正式出台,于今年 10 月 1 日正式施行。省人大农委、法工委、法制委、省政府法制办、省气象局等 5 部门联合召开全省的宣传和贯彻落实会。省人大副主任龚建华,省政府副省长胡强等领导参加了会议并做重要讲话,省市县各级人大、政府领导及十五个部门、十五家中央
2、及省级媒体,全省总共两千多人参加了条例的宣传贯彻落实会,在全省掀起了条例宣贯热潮。根据今年国家组织的三个生态文明试验区中期评估专家组反馈,江西试验区许多典型经验做法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特别是气候资源保护开发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2. 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作业工程。联合省发改委、省防火办等建立了生态型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制,人影作业从季节性向全年常态化转变,作业目的从抗旱防雹单一减灾型向生态涵养与修复、改善空气质量、保障水资源安全等趋利避害综合型转型。全年共开展生态型人影作业 917 次,受到各级党委政府高度赞许。 3.配合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围绕打赢打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联合环保部门
3、建立了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区域联合预报预警机制,并就深化大气污染监测科研、应对气候变化、强化森林火点与秸秆燃烧监测等方面合作达成共识。开展了基于气象条件分析的大气扩散条件预报、大气污染源解析决策服务,获易炼红副省长、刘强副省长的批示。加强了乐平工业园区专业气象台业务运行,为园区大气污染防治和生产调度提供了保障。 4. 配合开展农产品标准化及可追溯体系建设。配合省质监局出台江西省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及可追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将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服务工作列入省农业气象中心和 5 个省级特色农产品气象中心目标考核体系予以推动。目前已编制形成江西省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技术规范,明确了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方
4、法、评价流程、标识管理等。在丰城试点推出稻米气候品质评价服务,在赣南试点开展了脐橙气候品质认证与贴标服务。 5.初步建成生态气象大数据平台。共享了环保、水文、林业和中科院千烟洲试验站、江西师范大学南矶山湿地生态观测站等部门和机构的实时生态观测数据,涵盖大气污染、水质、水文、森林生态、湿地生态、农田生态等六种生态类型及气象观测数据,同时整合了气象部门自有气象观测站网数据和自建的森林生态、高山梯度、高山草甸、大气污染物、负离子、酸雨、紫外线等20 余种数据,基于 CIMISS 环境开发建成了江西省生态气象大数据平台,可作为“生态云”大数据建设重要组成内容。 6. 全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策应江西全域
5、旅游战略,挖掘旅游气候资源,推出了“中国天然氧吧”“寻找避暑旅游目的地”等活动,在婺源、井冈山分别推出油菜花、杜鹃花花期预报,在庐山开展了云海、雾凇、积雪等特色气象景观概率预报。指导资溪县、崇义县、庐山市和上饶市铜钹山国家森林公园 4 地成功获评 2018 年“中国天然氧吧”称号。组织编制了“天然氧吧”地方标准并通过审查,规范了负氧离子应用与发布工作。联合江西日报社、中国气象频道等成功举办首届江西寻找“避暑旅游目的地”活动,12 个景区(乡镇)入选,参评景区管委会和乡镇党委称赞“气象工作融入了社会,接了地气”,江西日报社评价“气象部门搭建了一个交流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分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加快推
6、进江西全域旅游的大平台”。 7. 配合做好 2018 年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认真履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评部门职责,牵头会同省环保厅制订“霾日数”专项考评细则,并报送省生态办。根据2018 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实施意见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细则(暂行)等文件规定,牵头完成了首次“霾日数”专项考核。 8. 加强与国家部委沟通对接,争取国家生态文明领域试点示范和重大项目资金向我省倾斜。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向中国气象局汇报和衔接,中国气象局正式批复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气象保障服务试点方案。目前,中国气象局在推进“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规划实施过程中,已对江西省国家生态文
7、明试验区和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气象服务保障做出相关安排,2018 年安排 245 万元试点经费。在相关专项设计中,也明确气象保障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的重点制度建设纳入中国气象局改革重点。 (二)发挥优势做好了气候资源利用服务和生态环境监管 1.助力气候变化治理。配合省发改委开展对各设区市政府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标责任现场考核,作为第三方机构参与全省碳交易企业碳排放核查,承担农业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参与低碳示范县区、低碳景区评审等。牵头探索典型生态领域功能价值化,完成森林、湿地、流域、碳汇等功能价值试评估报告。编制气候变化监测公报和气候变化对江西森林生产力影响报告。完成气候变化对鄱阳湖流域水循
8、环因子影响的定量评估等。优化了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指标,按季、年开展全省分县市的生态质量气象评价。完成南昌市气候承载力评估。完成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对全省森林生产力影响定量评估。 2.夯实生态环境监管基础。确定了“基地+站网”的生态气象观测体系建设模式,推进武功山高山草甸气象与生态环境监测站、鄱阳湖湿地生态气象观测基地、井冈山森林火险气象服务示范基地和南昌农业气象试验站外场试验基地建设和运行,为典型生态系统功能监测、评价和保护提供基础数据。建成风云 3 号气象卫星地面接收和应用系统,动态开展植被、作物长势、鄱阳湖水域面积等遥感监测,为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3.优化绿色生态农业气象服务
9、。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500 余项。联合省农业厅推进全国柑橘气象服务中心建设和运行,完成信丰脐橙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跨省灾害调查预警和评估服务,初步形成辐射带动和服务能力。推进省农业气象中心和 5 个特色农产品气象中心业务建设,强化了优质稻、油茶、茶叶、棉油、蔬菜等精细化服务。推出雷应国稻米、赣南脐橙等气候品质评价,有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4.提升生态气象技术支撑能力。争取省委组织部、省科协批复设立江西省生态气象中心院士工作站,联合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在江西共建生态气象创新中心,成立以院士和国内著名权威专家担纲的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技术专家组,经省科协批准在靖
10、安建立了生态气象科技服务站,为破解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的科学技术难题,促进我省气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保障。 5.发挥江西生态气象品牌效应。今年 3 月联合省生态办成功举办了以首届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气象保障服务论坛,邀请国内知名生态专家和福建、贵州两省共同研讨相关政策和服务技术。连续三年承办“绿镜头发现中国”走进江西活动,仅 2018 年在国家级、地方媒体发表新闻报道 80 余篇、专版 2 个,有效宣传了江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扩大了影响。11 月,联合省生态文明办承办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推进会,在会议中全面展示了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江西样板”,受到中国气象局和省政府领导、与会
11、代表们的一致好评,树立了江西生态良好形象。 二、2019 年工作思路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试点为抓手,聚焦四项能力、五个体系建设,奋力推进以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为特色的气象现代化,为谱写新时代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新画卷,贡献气象智慧! 一是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气象保障服务试点。贯彻落实刘奇书记“充分发挥气象部门眼睛作用”的要求,按照试点设计,从江西重要的绿色城镇化、工业绿色化、绿色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安全入手,以气象现代化为依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大力实施“眼睛行动”,聚焦绿色发展与生态安全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典型生态气象综合
12、观测能力、生态文明气象科技支撑能力、生态文明气象法治能力、生态气象科普宣传能力等五个能力提升,奋力打造一批“有内涵、拿得出、叫得响”的具有江西特色的生态气象建设气象服务品牌,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成果。二是做好精细化气候资源普查。贯彻落实江西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开展全省气候资源状况精细化普查,摸清气候资源的拥有状况、分布和可利用程度、气候灾害类型和出现机率、气候资源功能、价值以及气候承载力等“家底”,在此基础上开展精细化气候资源区划,绘成全省自然气候资源“一张图”,为助力我省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双向通道提供资源基础。 三是推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认真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由
13、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迈进的实施意见,做好江西旅游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工作,重点做好云海、彩虹、雨凇、雾凇、雪等特色气象景观预报,继续开展“寻找避暑旅游目的地”活动和“中国天然氧吧”评选推荐活动,推动 1 个国家气象公园和 2 项国家气候标志创建和宣传,推进典型生态领域功能价值评估,同时加强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森林防火、生态涵养与修复等生态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维护和提高我省森林、湿地、流域等重点生态领域功能。 四是强化生态气象科技支撑。加快推进生态气象院士工作站、院士担纲组长的技术支持专家组、气科院生态气象创新江西分中心等的实转,充分发挥生态气象创新团队和江西省生态气象中心作用,加强生态环境气象业务体系建设和关键技术、平台研发,提速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的“创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