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超声诊断异位妊娠 56 例分析异位妊娠是受精卵种植在子宫体腔以外部位的妊娠,是妇产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是早期妊娠导致孕妇死亡的主要原因,死亡率约 10%-20%,临床能否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关系到患者的安危。B 超作为诊断异位妊娠的重要检查手段,已被临床广泛使用,本文回顾分析 2004 年 1月-2010 年 12 月在本站经腹部 B 超诊断异位妊娠 56 例,旨在提高超声诊断异位妊娠的准确率,减少漏诊率及误诊率,现医学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超声诊断 56 例异位妊娠患者中,年龄在 18 岁-46 岁,平均 37 岁。39 例临床以阴道不规则出血,持续下腹部疼痛突发剧痛,肛
2、门坠胀及排便感,伴恶心、呕吐等典型症状就诊;17 例以停经 35 天-67 天下腹轻微胀痛,要求终止妊娠。46 例尿 HCG 阳性或弱阳性,10 例为阴性,其中放置宫内节育器 5 例,占 8.9%,输卵管结扎 3 例,占 5.4%,药物流产 2 例,占 3.6%.1.2 方法使用日本东芝 EUB-405 实时超声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为3.5MHz。患者适度充盈膀胱,取仰卧位,于耻骨联合上方多方位检查,详细观察子宫位置、形态大小、内膜厚度、宫腔内有无液性暗区(妊娠囊或假妊娠囊) 。双侧附件区有无异常包块,观察包块的位置,形状大小、内部回声的情况。子宫直肠凹、肝肾、脾肾间隙有无液性暗区,并测
3、量其范围大小。2 结果超声诊断 56 例异位妊娠中,经手术后病理证实 51 例,诊断正确率为89%。其中未破裂型异位妊娠 14 例,超声表现为子宫大小正常或轻度增大,内膜增厚,宫腔内未见典型的双环状妊娠囊,3 例宫腔内见长条状单环的假妊娠囊。一侧附件区显示异常包块,大小在 25mm-45mm 之间。 6例包块中央可见妊娠囊,其中 3 例囊内可见胚芽及原始心管搏动,1 例宫角妊娠,声像图表现为子宫不对称性增大,宫底增宽,右侧宫角突出,内可见孕囊、胚芽及原始心管搏动、卵黄囊回声,孕囊周围可见肌壁围绕;37 破裂型异位妊娠于妊娠一侧可探及较大且不规则的包块,包块内部回声杂乱,并于子宫直肠凹探及半月状
4、液性暗区(大小因出血量多少而异)。l2 例异位妊娠破裂后大出血,于下腹部及肠间可见大量无回声暗区,可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误诊 5 例,1 例为炎性包块,2 例为黄体破裂,2例为不全流产合并卵巢黄体囊肿。3 讨论异位妊娠的超声表现可分为子宫的改变和子宫以外的改变,宫外可探及妊娠囊或妊娠囊破裂后形成的肿块,子宫直肠凹和盆、腹腔积液为主要的超声声像图特征,结合临床有停经史、妊娠反应、腹部疼痛或剧痛、阴道不规则出血、尿 HCG(+),可以做出明确诊断。如本组 56 例中误诊 5例,就是仅根据超声所见,而忽视病史及妇科检查。随着计划生育的广泛开展,异位妊娠与宫内节育器、输尿管绝育术、药物流产的关系引起了广
5、泛的关注。这些手术的炎症,可引起输尿管变性、黏连、扭曲,是异位妊娠增多的原因之一。正常人群的异位妊娠发生率为 1%,而有节育手术者异位妊娠发生率为 2.3%-8.9%。所以对阴道不规则出血、尿 HCG(+)或弱阳性且有计划生育手术史者,不论有无下腹部疼痛,都应常规进行超声检查,警惕异位妊娠的可能。假妊娠囊发生率为 3%-20%,易与宫内早期妊娠相混淆。早期宫内妊娠超声表现为妊娠囊多偏向一侧,轮廓清晰,壁呈双环状,囊内可见胚芽及原始心管搏动。而假妊娠囊宫内见小于 1cm 的壁薄、单环状液性暗区,多位于宫腔中央,且不会随妊娠时间延长而增大。对患者有停经史,尿HCG(+)或弱阳性,疑诊为宫内早孕者,
6、超声检查宫内见模糊妊娠囊,双侧附件区未发现明显包块,一定要与假孕囊鉴别,不要轻易做出宫内早期妊娠的诊断。要嘱患者一周后复查,如有下腹剧痛者随时就诊,这样可减少误诊和漏诊。对于药物流产或人工流产中未见明显绒毛组织者,必须超声短期内随访,并结合尿 HCG 检查结果,可减少异位妊娠破裂的危险性。 特殊病例,本组 1 例宫内妊娠合并宫外妊娠,停经 42 天,超声检查宫内孕囊大小 20mmX16mm,行人工流产后 7 天突发下腹剧痛,阴道出血,晕厥两次而再次就诊,超声检查左侧附件区探及大小为 83mmX57mm 的混合性包块,包块外形不规则,内部回声强弱不均。于子宫直肠凹探及大小为112mmX54mm 的液性暗区,腹腔内可见肠管漂浮在大量暗区中,急转县医院妇产科手术,术后证实左侧输卵管壶腹部妊娠破裂。总之,随着节育措施的广泛应用,无论是放置宫内节育器,还是施行绝育术,部有可能发生异位妊娠,由于异位妊娠破裂可能引起大出血,如果未得到及时处理,可危及患者生命,故早期发现至关重要。B 超检查可以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定位,为临床医生来取治疗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参考文献1吴钟瑜 . 实用妇产科超声诊断学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制版公司,1999:118-1192曹泽毅 . 中华妇产科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315.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