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超选择血管给药加 rebamipide 保留灌肠治疗【摘要】 目的 观察超选择血管给药加 rebamipide 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60 例,经皮股动脉穿刺,股动脉插管成功后做腹主动脉常规造影,在电视透视和导丝配合下将导管超选择插入病变区域的肠系膜上及(或)下动脉,先行全结肠数字减影,确定其病变区域动脉后,经导管持续药物灌注治疗,3d 后加用rebamipide 保留灌肠治疗,观察其临床症状和结肠镜下病变改善情况。结果 60 例患者中显效 24 例,有效 29 例,无效 7 例,总有效率为 88.3% 。结论 超选择血管给药加 rebamipide 保
2、留灌肠是一种溃疡性结肠炎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直肠和结肠黏膜下层的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为主的肠道疾病,主要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也可侵及全部结肠和末端回肠。重度患者占 29.5%。临床表现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或里急后重为主;部分病例有发热、体重减轻、贫血等全身症状。由于具有恶变倾向,对患者生命造成更大的威胁。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与人体免疫功能低下、遗传、细菌及病毒感染、精神刺激、食物过敏等因素有关。本研究对 60 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超选
3、择血管给药加 rebamipide 保留灌肠治疗,取得很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60 例 UC 病人均来自我院 2007 年 10 月至 2010年 10 月住院病人,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 。 60 例患者中男 32 例,女 28 例,平均发病年龄 32.5 岁,平均病程(5.461.69)年。 按照临床症状及纤维结肠镜下表现将病情分为 3 度:轻度 0 例, 无发热、贫血、脉速,腹泻每日5 次,中度 36 例食欲正常或减少,体重下降,每日腹泻 5 次10 次,重度 24 例表现有消瘦、发热或体温正常、贫血、脉速、
4、红细胞沉降率快,腹泻每日10 次。 1.2 方法 应用电视胃肠 X 线机,局麻下采用 Selding 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股动脉插管成功后做腹主动脉常规造影,在电视透视和导丝配合下将导管超选择插入病变区域的肠系膜上及(或)下动脉,先行全结肠数字减影,确定其病变区域动脉后, 即向导管内注入肝素生理盐水(200ml 等渗生理盐水含 2500U 肝素)510ml,以后每隔 5min 左右向导管内推注肝素生理盐水 35ml。经导管分别注入头孢曲松钠 5.0g,庆大霉素 16 万 U,奥硝唑 100ml,以上药物酌情经生理盐水稀释后在20min 以上时间灌注完毕。最后将剩余肝素生理盐水全部缓慢经导管注
5、入。术毕加压止血包扎。术后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出血或其它并发症及时对症处理。术后留置导管 10 天,每日经输液泵给予:(1) 0.9%氯化钠250ml+头孢曲松钠(进口)2.0g,每日两次静点。(2) 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 100ml,每日 1 次静点。(3)卡文注射液 1920ml,每日 1 次静点。10天后停药。术后 3 天加 rebamipide 保留灌肠治疗,方法是rebamipide200mg,研末加生理盐水 100mL(另外加入 2利多卡因 50mg,至少保留 6 小时,每晚 1 次,10 天为一疗程,间隔 5 天,连续 2 个疗程。灌肠统一选用 14 号一次性导尿管,根据 UC 病
6、人病变累及部位来决定插管深度,若病变累及全结肠,插管深度为 20cm,累及左半结肠者17cm19cm,累及直肠者 15cm17cm,直肠、乙状结肠同时受累者插管深度为 20cm。灌肠方式的选择应边注药边插管, 灌肠液温度在3842时, 药物保留时间长,疗效最佳。 1.3 观察指标 排便次数:01 次记 0 分,23 次记 1 分,45 次记 3 分,6 次或 6 次以上记 5 分;脓血便:无脓血便记 0 分,少量脓血便记 1 分,中等量脓血便记 3 分,多量脓血便或便新鲜血记 5 分;腹痛:无腹痛记 0 分,腹痛轻微、隐痛、偶发记 1 分,中等度、隐痛或胀痛、每日发作数次记 3 分,重度、剧痛
7、或绞痛、反复发作记 5 分;充血水肿:无充血水肿记 0 分,轻度记 1 分,中等度记 3 分,重度记 5 分;糜烂:无糜烂记 0 分,轻度记 1 分,中等度、可伴有出血记 3 分,重度、触之有明显出血记 5 分;溃疡:无溃疡记 0 分,散在分布、数量3 个、周边轻度红肿记 1 分,散在分布3 个、周边明显红肿记 3 分,分布多、表面布满脓苔、周边显著红肿记 5 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2.0 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 t 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腹痛及里急后重,粪便成形;有效:症状部分消失,腹痛减轻,粪
8、便脓血黏液减少;有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结肠镜下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2 临床疗效 60 例患者中显效 24 例,有效 29 例,无效 7 例,总有效率为 88.3% 。 2.3 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见表 1。 表 1 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情况比较(xs ) 与治疗前比较,*0.01 2.4 治疗前后肠镜积分情况比较:见表 2。 表 2 治疗前后肠镜积分情况比较(xs) 与治疗前比较,*0.01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改变为:腺体紊乱、破坏,基底膜断裂、消失;多种炎症细胞浸润;隐窝形成粘膜下层水肿和纤维化;上皮细胞再生,内
9、镜可见粘膜糜烂、溃疡、假性息肉形成、粘膜水肿增厚;局部病理可以看到微血栓形成,外周血可出现高凝状态。作用直接迅速,药物效价高,既克服了全身用药带来的不利因素,又因导管在局部动脉血管内使血液流速减慢从而促进结肠粘膜溃疡的好转及愈合,达到治疗目的。血管给药中的抗生素不经体循环及肝脏的代谢降解直接进入病变区域供血动脉及供血毛细血管网,目的是增强疗效;灌肠方式选择边注药边插管,这样可以减少肛管头部对直肠角的损伤;在保留灌肠前进行清洁灌肠,能药物在肠腔内停留时间延长,缩短治疗,节约医疗费用。本研究中 60 例 UC 患者经治疗后显效 24 例,有效 29 例,无效 7 例,总有效率为 88.3%。具有疗
10、效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 考 文 献 1江学良,权启镇,王志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分型及疗效标准.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332-334. 2Kirsner JB. Historical origins of current IBD concepts. World J Gastroenterol,2001,7:175-184. 3Welters CF, Heineman E, Thunnissen FB, van den Bogaard AE, Soeters PB,Baeten CG. Effect of dietary inulin supplementation on in
11、flammation of pouch mucosa inpatients with an 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Dis Colon Rectum ,2002;45:621-627. 4Jiang XL,Cui HF. Different therapy for different types of ulcerative colitis in China.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4,10: 1513-1520. 5刘永军,梅浙川.瑞巴匹特的药理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中国药业,2005,14(4):24-26. 6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胃肠病学,2007,12(8):487-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