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大学毕业生的规模迅速扩大,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受边缘化态势的影响,独立学院本科生的就业状况更不容乐观。如何形成和提升自身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独立学院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导向和民办教育管理者开展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 毕业生就业 核心竞争力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公有独立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尤其面临着更为艰难的竞争环境。如何培养和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摆在独立学院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就业核心竞争
2、力的内涵和现实矛盾 竞争力,顾名思义,就是参与竞争的实力或能力。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相对于其他学生的优势能力,是人文精神、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和健全人格的有机统一。这种竞争力是在一般能力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提升所形成的独有的、支撑大学生现在甚至将来的竞争优势,并使大学生长时间内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核心竞争力,突出地体现为专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为综合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意志力等。由于独立学院的特殊性,其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殊矛盾: 1.学习能力与知识更新的矛盾。与其他本科生相比,独立学院的学生
3、学习能力差异性很大。从学习观上看,因基础薄弱导致成绩不理想,极易产生强烈自卑感,学习情绪不稳定;因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少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困难感。 2.教育方式与市场需求的矛盾。独立学院由于办学时间短、底子薄等问题,主要依靠或者参照所在高校这一“母体”来进行办学。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市场化的,它更注重的是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与“母体”相雷同的办学方式并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3.就业心理和就业形势的矛盾。由于收费较高,能就读独立学院的大多是家庭经济情况较好或有一定家庭背景的学生。优越的环境使他们产生了较强的依赖心理,在就业问题上危机感不强,再加上身心发展的不
4、成熟,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确立正确的就业目标及择业标准,未能为求职做好积极的就业准备,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二、激发学生内因。提升核心竞争力 1.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塑造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决定了一个人成长和努力的方向,没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保证,其他素质将会被严重削弱。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是顺利就业的前提,更是步入社会的立身之本。独立学院学生虽然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较差,但仍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要激发学生时刻提醒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从内心深处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树立良好的意志品质以及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2.增强自身素质,
5、打造扎实的专业素质。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已由“学历型社会”转向了“能力型社会” ,知识和能力越来越成为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独立学院的本科生要在不断的学习和创新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认知结构,要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运用和积累,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由于社会认同感较低,对于独立学院的本科生来说,各种技能性证书更直接反映了其含金量的多少。要积极引导大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取相关证书,在获取证书的过程中夯实专业基础、拓展专业素质。 3.丰富社会实践,提升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要鼓励大学生
6、加强自我锻炼、自我实践,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社会活动,与社会广泛接触,学会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关能力,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在新的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和发展的能力。 4.转变观念,树立正确就业观。由于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存在对自身就业希望值偏高而社会认可度偏低,以及对父母的依赖程度较强等因素,导致学生就业危机感和自信心不强。应通过自省、反思等方式加强自我教育,增强对社会现实和自身条件的理性认识,克服在择业中对家庭的依赖心理,科学合理地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找准定位,树立“先就业、后择业” , “以就业求生存、以就业谋发展”的新
7、就业观,理性择业、自主创业,实现社会需求和个人理想的和谐持续发展。 三、改革培养方式,营造良好环境 独立学院与所在高校的其他二级学院相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是其优势所在。独立学院应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积极探索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教育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变传统培养模式。应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对人才需求的预测,主动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招生计划,形成学科专业设置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的运行机制,防止盲目追逐热门专业而导致严重的专业趋同现象。根据“母体”高校的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设置相应的专业方向和专业课程,以聘用制形式来建立稳定的名师、名教和高学历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来提高教学和管理团
8、队的层次。以提高学生就业创新能力为中心,以突出应用为标准,强化学生基础能力训练,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用人单位希望所招聘的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健全的人格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只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社会的适应性才能提高,也才能容易被用人单位所接受。所以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中,不仅教育学生如何去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要教会学生怎么做人,如何做人,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就业实习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在理论学习之外获得实践知识、增强劳动观念、培养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重要
9、途径,更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及早地与企业接触,直接参与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开拓视野。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增强校企横向交流,加强与传统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利用和开拓学校已有的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突破理论学习和实训之间的瓶颈,缩短毕业生进入社会后的磨合期。 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不是到毕业时才决定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大学生几年准备和努力的结果。对学生就业的指导必须贯穿大学学习的全过程,彻底改变“大四全年抓就业”的传统观念。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家庭状况,以创业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形式为依托,开展全程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帮扶工作,指导学生适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意向、求职心态和就业期望值,从而提高学生就业求职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