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操作能力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现在很多学校出现以下情况:学校的实验条件不足,无法完成要求的实验;教师不重视实验教学,认为做实验是一件费力而不见效果的工作;教师不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只是应付差事而已;教师认为实验教学不好组织,尽量少做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任重道远:一是学校实验条件要改善;二是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认识要转变;三是进行实验教学的策略要符合实际。一、分析典型实验,阐明实验规律,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依据初中科学实验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有关制取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实验;有关阐明概念、证明基本理论和定律的实验;有关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的
2、实验。每一类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等方面都有规律可循,因此在讲解每一类实验中的第一个实验时,首先应向学生分析这类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内容要求,然后再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在此基础之上师生通过分析、对比,共同总结出这类实验的规律,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例如,通过“粗盐的提纯”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制取纯净的晶体物质的实验原理和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以及操作等方面的规律。 在实验原理和基础知识方面,让学生着重掌握: 组成混合物的各种物质的溶解度;混合物中各类物质的性质和它们之间能否相互发生反应(若能反应,需要弄清反应条件)。 在实验技能方面,让学生着重掌握: 所用各种玻璃器皿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3、有关物质的溶解、过滤、结晶、再结晶的操作方法。 二、明确选择仪器的原则,正确选用仪器,完成分组实验 培养学生准确地选择仪器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选择仪器。在初中科学教材中,科学反应的条件有常温、加热、催化剂、通电等。根据不同的反应条件、反应物的性质来制取新物质时,所需要的仪器也就不完全相同。因此,在初中科学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着重向学生阐明两点: 凡是对固体物质进行加热制取气体时,均可采取制取氧气的这套反应装置。 集气的方法和操作,应根据气体的溶解度、对空气的相对密度等因素而定。 因为在讲氧气时进行了上述分析,所以在制取类似的气态物质时,就可以启发学生通过对反
4、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等因素的分析,提出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装置,来完成制取上述物质的实验。 三、根据实验内容,处理好演示实验 准确而有效地进行课堂演示实验,不仅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中起着示范作用,还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从而更好地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实验难度较大的(如实验装置比较复杂或实验中使用剧毒药品、学生操作有危险的实验),这是少数,这类实验必须由教师演示,力求操作规范化;二是实验技能难度较小的,这是多数,对于这类实验,可以改为边讲边实验的形式,某些课题也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在教师指导下去
5、完成实验操作过程。 对一些较简单的实验,经常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动手去做,除了增加学生的操作机会以外,还可以起到两个作用: 使学生对些被认为是无所谓或被忽视的常规操作(如试剂的取用,取量的多少,试管夹持,一般加热等),及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在实验过程中,向学生恰当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验操作技能。 四、培养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书写实验报告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在演示实验中注
6、意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教师可将实验现象归纳为光、热、态(状态)、颜色、气味、溶解、沉淀、液化、燃烧等方面,在每次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中,总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验中有无新物质的生成和上述现象来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好,认真分析,去伪存真,填写于实验报告中。这样要求学生,不仅使学生知道在实验中要观察些什么,还使学生对知识获得比较完整的概念,而且也不会漏掉某些重要的实验现象,从而得到正确结论。 其次,采取具体措施培养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书写好实验报告,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演示实验的过程填写,学生就能比较正确的、熟练的对实验进行观察记录,做出解释和结论。 五、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只是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实验的能力,却无法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因此,一定要让学生进行自行设计实验的训练。对初中学生比较适宜的自主设计的实验主要是:验证某些物质或离子的实验;鉴别两种或多种物质的实验;除去种或多种杂质的实验。 总之,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只有让学生亲身感知和感受科学实验,才能使学生品味到科学学科的魅力所在,才能最终达到学习和应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