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评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兼怀赵树理的文学理想关键词:书写间性 “农民写的” “写农民的” 摘 要: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小说近年来好评如潮,原因之一在于作者对农民阶层生存状态的持久表现与关注。不过这种表现与关注极具知识分子的书写间性,这正是热爱农民的陈应松与热爱农民的赵树理在小说叙述上的差异。 2000 年陈应松将创作的阵地由湖北荆州泄洪区公安县转向了神秘荒蛮的神农架林区,经过几年的勤奋写作终成正果。其神农架系列小说赢得了如潮的好评,为其拿下了第三届鲁迅文学奖、首届全国环境文学奖,以及一些期刊奖如 2003 年的钟山优秀小说奖。陈应松从繁华的闹市自我放逐到荒蛮的神农架,原因何在?按他自己的话说是因为:
2、“我讨厌城市、富人、有着华丽居所的电影与小说,我认为他们的所有表演都是矫情的。他们的痛苦极不真实,他们神经质、变态、令人恶心。只有农民和小人物的感情才是真实的,他们的痛苦优美无比,幸福催人泪下。他们代表了生活和活着的真理,对这个越来越迷惘和坠落的年代,我只有抓住他们才能有信心活下去。他们的存在是这个社会尖锐的疼痛,是对我们的警示,是为了开启我们的良知。我依然一如既往,热爱农民和下等人,也就是说,热爱我童年接触到的一切,热爱我的阶级。 ”1陈应松的这番话道出了创作神农架系列及成功的原因,即热爱农民的情怀及对农民生存状态的不懈叙述。这使我想起了生活在 20 世纪 4060 年代文坛的赵树理。赵树理
3、无疑是 20 世纪最了解农民最热爱农民的作家之一。作为表现农民的乡土文学家,其不朽之处在于:一是善于发现农村中的问题,故自称其小说为问题小说。赵树理通过问题小说来维护农民的权益,而抗争的对象常是落后的封建文化及现行政权中的官僚机制,以及违背农民利益的农村政策。从小二黑结婚 李有才板话到罗汉钱 “锻炼锻炼” 套不住的手都离不开对这几种对象的批判与劝讽。这是赵树理的伟大。记得詹姆逊曾说过,艺术本身只是一种象征行为, “就其本身而言不可逾越的真正的社会矛盾便在审美领域中找到了纯粹形式上的解决办法。 ”2而赵树理执著地用纯形式的文学审美去“解决”农民在现实中的矛盾,并最终出现了飞蛾扑火式的悲剧。这种勇
4、气和壮举是令人佩服的。二是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他们讲故事。赵树理说:“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想上文摊 ,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就是我的志愿。 ”3赵树理在其文摊文学家的志愿中所提到的小本子,正是其小说形式农民化(通俗化)的表示,同时明确表达了为农民争夺文化阵地的愿望。赵树理的这种为农民打拼文化领地,利用小说曲艺为农民提供精神食粮及抗争社会现实赋予他们的不公平性,成了 20 世纪作家们无法跨越的一道坎。虽然陈应松是如此地热爱农民和下等人,其神农架系列也充分展现了下等人亟待救助
5、的生存状态及精神世界,但与赵树理那散发山药蛋气味的乡土小说相比,在创作意图、小说主题及叙述形式上,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也正是“写农民”的小说与“农民写的”小说之间的差距。 优秀的文学家首先必须是一个有深度的思想者。米兰昆德拉曾说道:“发现惟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乃是小说惟一的存在理由。 ”4在中国这样急切迈向城市化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贫富差距悬殊,高楼大厦立交桥霓虹灯等现代幸福生活所隐藏的精神危机,深深地困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究竟发现了什么?鲁迅曾说过,真正的知识阶级所感到的永远是痛苦,所看到的永远是缺点。在这样一个太平盛世,陈应松在太平狗中通过一只流浪
6、都市中的狗,看到太平世界里的城市农民工的不太平;通过狂犬事件看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官僚与当地权恶勾结的霸道;通过木材采购员的女儿看到了城乡物质生活的巨大差别;通过独摇草看到了城市生活方式对山村环境与乡民精神世界的污染,神农架系列发现了底层人生存状态中能震惊当代读者灵魂的前现代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道德理想在物质繁华、精神堕落的现代文明的衬托下,尤为让人惊悚。纵观神农架系列,几乎每篇小说都展现了底层人原始粗糙甚至野蛮的生活状态,如独摇草 望粮山 木材采购员的女儿等不乏神农架山民的前现代生活图景的细致刻画。即使像豹子最后的舞蹈这类寓言式的小说,也不乏底层人的生活图景。关注农民关注乡村一直是陈应松
7、小说创作的理想,自入文坛,陈应松就一直以荆州泄洪区公安县作为自己的创作领地。而活跃在其小说中的主角就是农民、渔民等底层人,此论从其早期的小说大寒立碑 黑艄楼 金色渔叉 燕麦钟等即可确证。从泄洪区公安转到湖北边远的神农架,小说固然多了些沧桑与成熟,但是关注底层人、表现底层人生活的风格却一直未变。陈应松的可贵之处,正是在于他能持久地把创作的激情赋予农民和底层的小人物,而非见风使舵地去追逐现代流行题材、热点题材。 小说表现农民与小人物的命运,其实在 20 世纪文学中一直是个传统。百年文学中书写农民的可谓多矣,然而许多作家在叙述农民时多为展览式叙述,类似鲁迅的小说祝福中的叙述人“我”的姿态, “哀其不
8、幸,怒其不争”是乡土作家对待农民的共性,这是百年文学在书写农民时所表现出的一种知识分子的间性。从这一点上讲,陈应松创作的神农架系列并未逃脱这个大的格局。这种间性书写姿态陈应松表达得非常明白:“我宁愿离开那些优雅时尚的写作,与另一些伏居在深山中的劳动者殷殷的问候和寒暄。其实说到底,它还不光是良知的驱使,更多的是个人生命的需要如果没有大地的支撑,你将失去叙述的力量,失去柔软的心,失去理想的根基、叛逆传统的勇气、分辨是非的能力,甚至失去写作的冲动。 ”5显然,关心边远山区的底层民生与验证自我的存在,在陈应松看来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以小说的形式关注底层人成了他写作的灵魂和具体生命形态。知识者对农民及
9、底层人的痛苦永远持严肃思考的痛苦状,然而此痛苦不同于农民的彼痛苦,闰土的苦、豆腐西施的恣睢又岂是身居北京偶尔回到阔别二十年故乡的“我”所能理解的?这也正是热爱农民的陈应松与热爱农民的赵树理在小说叙述上的差异。陈应松写农民,其实是写他自己,正如王尔德在道连葛雷的画像里借人物之口所说:“凡是怀着感情画的像,每一幅都是作者的肖像,而不是模特儿的肖像,模特儿仅仅是偶然因素。 ”神农架系列所刻画的农民,虽不乏细节性的真实,然而从整体上看,这些农民形象不过是作者演绎其前现代理想的道具,其笔下农民们的所见所闻不过是作者的发现。如松鸦为什么鸣叫重点塑造了山民善良、纯朴仁义的品性,旨在通过山民伯纬之眼来再现人世
10、间的罪与恶,温暖与凄凉,从而达到批判现代文明社会道德人性堕落的目的。小说在编织故事过程中穿插了诸如受害的城里人临死对金钱、权势的贪婪与畏惧、司机伪造交通事故骗取保险金等情节,这些情节所昭示的内涵在现代经济社会极具普遍性的意义。小说人物所表现出的精神世界的善恶对立,在其神农架系列中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的结构,山民往往承载了传统美德,而城市人却被预设为道德恶的标志,如太平狗中的主人公太平的城市姑妈、 独摇草中来自城市的投资者金老板等,无不是恶的化身。陈应松这种知识分子式的间性叙述,把他所热爱的当下农民塑造成了传递知识分子心声的爆破口。我们不否认人物形象从来都是作者的,但是任何一个形象首先必须从属于他被
11、规定的角色,诸如他的阶级、他的时代以及他的种族和生活环境,然后才属于作者。陈应松笔下的山民或者说底层人,有时是让人怀疑的,他们的行为举止超越了我们这个时代,他们不是现代人,而是作者想象的前现代幽灵。作者正是通过这群游荡在现代社会的神农架山民,表达了他对现代文明的厌恶与拒绝。不过这群前现代的农民所体现出的道德理想或许让我们波澜不惊,但作者对现代文明批判的热情却值得我们关注。陈应松笔下的农民,使我想起了赵树理及其塑造的农民。 赵树理书写的时代,是政治意识极力介入审美创造的时代。那个时代许多小说家塑造的农民形象都走向了意识形态的高大全,而惟有赵树理笔下的农民最具生活的真实性。无论是中间人物三仙姑、二
12、诸葛、老秦、福贵、常有理、范登高、吃不饱,还是略显进步的人物小二黑、李有才、王金生、王玉生、陈秉正,以及反面人物金旺兄弟、地主李如珍等,都让人感觉不到隔阂,他笔下的农民确实是来自黄土高坡的本色派,人物形象和背景,和其所属的农民角色非常吻合。对于 20 世纪的乡土文学,一直存在这样的认识:即“写农民的”与“农民写的”两种情形。赵树理笔下的乡土即为“农民写的” ,因而真实。而站在知识分子立场所叙述的乡土即“写农民的”故显得隔阂,农民形象过多地承载了作者启世的目的,并由此与其所属的角色、环境以至于时代不尽吻合。如果此论成立,那么陈应松笔下的神农架系列只能是“写农民的” ,虽然作者是那么的热爱他所属的
13、农民阶级。 “写农民的”陈应松通过叙述神农架山民的道德品性与原始粗糙的生活方式、农民工流落城市的非人遭遇、城市文明对纯朴山区道德与环境的污染等,旨在向现代人展示农民的边缘化地位,以期引起当代人的审美震惊,并唤醒他们的良知与同情。而赵树理不一样,他的小说首先是写给农民的,其写作目的首先是要“老百姓喜欢看” ,其次才是“政治上起作用” ,而且这个作用也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政治意识形态的统治作用。因此赵树理的小说无论是农民人物形象、叙述视角,还是故事情节,叙述语言,都是农民化的或者说通俗化的、大众化的,其审美口味更接近农民。赵树理旨在通过农民阅读其小说来引起他们对自身的关注,从而实践从审美形式上的解决问
14、题过渡到现实领域的解决问题。 其实,任何一位作者在创作时都存在着这种间性,这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天然隔阂。小说文本能否在二者之间建立和谐的或者说共鸣式的联系,叙述身份非常重要。 “写农民的”与“农民写的”虽说是陈应松与赵树理之间的一大差异,但“农民写的”并非意味着小说出自农民之手,而是赵树理在创作时假定了叙述人的农民身份,预设了假想的读者是农民,因而在对人物、情节、背景等进行陌生化处理时,采取了相应的技巧,如方言的运用、叙述语言的节奏、情节的通俗性、人物形象的生活真实化等。其实,赵树理依然是一位知识者,其通俗化的目的旨在“文化”与“大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旨在政治上起作用,旨在一步一步地夺取封建
15、小唱本的阵地,旨在对农民发动一次新启蒙。赵树理身上的知识分子属性是传统知识分子的谏诤性,是忧民与忧君的典型。当民与君(国家)之间出现矛盾时,赵树理身上的知识分子属性表现得尤为显眼。而陈应松身上的这种知识分子属性,却是“五四”以来个性主义的典范。深入神农架山区写作的陈应松不单是良知的驱使,更是个人生命的需要。他就如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中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放弃繁华的都市,最终把原始荒蛮的塔希提岛作为验证自我生命的坐标。陈应松通过神农架这片林区,寻找到了个人创作的灵感,验证了自我生命的存在。当然,其小说也不乏对农民的深切关怀,然而比较起赵树理的问题小说,这种关怀应是别有情怀。因为赵树理的问题小
16、说关心的是农民关心的大事,如早期的小二黑结婚关心的两大主题,一是农民如何摆脱封建迷信的播弄走上科学之路,虽然小说人物二诸葛与三仙姑最终走得比较勉强,但阅读该小说的解放区读者从他们的故事里却看到了封建迷信的愚昧可笑:二是农民如何与操纵政权的恶势力进行斗争。虽然小说最终以清官出面解决了问题,金旺兴旺兄弟被绳之以法,但底层农民终究获得了自己的权益。类似这样的主题在赵树理后来的小说如李有才板话 登记等中得以延续。可以说反封建与暴露操纵政权的恶势力是其问题小说的一贯主题。同时,赵树理还持久地关注农民面临的当下政策性的问题,这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如套不住的手 卖烟叶 “锻炼锻炼” 等中表现得尤为
17、显著。因此,赵树理的“农民写的”小说不仅体现在叙事的姿态,更关键的是它所表现的主题是农民本身所关心的问题。而许多“写农民的”小说包括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其以写农民而表现出的问题大多不是农民关心的问题,如获奖之作松鸦为什么鸣叫表现的主题如农民伯纬所象征的前现代的人格理想,背尸人伯纬与尸体交谈所表现的人性孤独等,都不是农民读者层所能理解的;再如太平狗所彰显的城市人性之恶、 望粮山所表征的宿命式的神秘主题、 马嘶岭血案突出的人性恶发生的偶然性等,也不是农民所关心所能理解的。所以,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虽然是以农民和底层人的生存状态为主题,但其主旨最终不在于农民,而是通过想象虚拟底层人生存状态中能震惊当代
18、读者灵魂的前现代生活方式,并由此验证作者自我的存在。这正是无比热爱农民阶级的陈应松与赵树理在叙述农民的主要差异。这种差异理所当然地体现在他们创作小说的技巧上,按照阿多诺的说法:“技巧具有头等重要的地位。技巧本身引导了具有反省能力的人进入艺术作品的内核。 ”6两作家在技巧上的差异性非常明显,从主题、语言到情节,以至于人物形象刻画等,都存在极大的分别。正是这种技巧的分别,使我们读出了二位作家叙述农民的理想,以及他们作品内核的差异,这种差异即赵树理的小说更多的是站在农民的立场并写给农民看的,而陈应松的小说则是站在知识分子的立场写给现代大众看的。 1 陈应松.松鸦为什么鸣叫M. 武汉:长汉文艺出版社,2005,408-409. 2 美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M. 王振逢,陈永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67. 3 黄修已.赵树理评传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43. 4 法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 董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6. 5 陈应松.靠大地支撑J. 小说选刊,2003,(8). 6 德阿多诺.美学理论M. 王柯平译.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