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化大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趋势及问题.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96721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网络化大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趋势及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网络化大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趋势及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网络化大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趋势及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网络化大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趋势及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网络化大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趋势及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浅谈网络化大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趋势及问题【论文关键词】网络 大学语文 校本课程【论文摘 要】基于网络的大学语文课程形态,有将课程等同于教学的“小整合”和全方位整合的“大整合”之分。 “大整合”所具有的因需设课、对教师要求更高、与学校资源融合而生等特点,使其成为比较理想的网络化课程开发模式,代表了网络环境下大语校本课程开发的趋势。探索中发现:未来的大语校本课程能否像网络游戏一样使青少年迷恋,此类问题很需要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通过科学评估本校学生的需求,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编制出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

2、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1网络环境下的校本课程开发,本质上属于网络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课程设计中被广为运用,且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我国因为起步较晚,网络技术与课程整合还处于“小整合”形态的初级阶段。为了满足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多样化选择需求,我们结成校际联合研发课题组,有幸获得陕西省教育厅的立项支持,试图通过基于网络技术的课程研制来创立网络化课程文化,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以提高课程选择的灵活性、多样性和适应性。基于网络的大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便是陕西省教育厅立项课题的子课题之一,

3、本文即是这一子课题的研究成果。 一、基于网络的大学语文课程形态及发展趋势 (一) “小整合”形态及其引发的新问题 1.课程实施层面的“小整合”形态 所谓“小整合” ,是指网络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因其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它必然是以学科、问题、知识或资源为中心,而不是像一些论者所认为的“以学习者为中心” 。其课程形态大致可归结为三类:2一是借助网络技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加以校本化处理,在实施层面进行网络化教学;二是将原有的校本课程和网络资源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网络特征的新型校本课程,譬如利用唐诗研究网开设唐诗鉴赏课;三是借助局域网和专题学习软件进行专项学习或训练,譬如名家名著导读、写

4、作训练等。 “小整合”形态的基本特点是停留于课程实施层面,将网络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点缀,甚或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而已。 2.“小整合”引发诸多新问题 因其未将网络技术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入课程体系中, “小整合”导致教学实践中出现许多新的问题。这里仅从课程资源中的生命资源角度,对“小整合”的消极面及其引发的新问题简要归纳如下。 从教师角度来说,其特长的发挥和基本功历练有可能受到压抑。网络技术辅助教学相比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是巨大的进步,然而因其先天具有“以学科、问题、知识或资源为中心”的消极面,需要教师既有对教学内容的驾驭能力又有很好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教师倘若单纯为了追求时尚而装点门面、

5、哗众取宠,就有可能只顾忙着播放事先制作好的网络化课件,使课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工具”喧宾夺主,既不能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其掌握知识的情况,又缺少恰当的板书、适时的讲解,更谈不上生动言语之诱导、形象神态之感染。课堂教学活动原本是千变万化的,通常会有预料不到的情况发生,需要教师随机把握、灵活应对,并由此显示出教师的教育艺术和调控能力,进而收获意料之外的良好效果。教师一旦变成放映员,其教育艺术和专业特长的发挥便会受到严重压抑,长此以往甚至影响其教学基本功的历练,一旦遇到机器故障等特殊情况,教学活动则难以为继,教学目标更是难以实现。 从学生角度来说,其想象力、创造力及个性化发展也都有可能受到制约。课

6、堂教学一旦变成教师点鼠标、学生看屏幕的“人机对话” ,就等于丧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众所周知,文本阅读的过程是通过感悟、体验而再造形象的过程,尤以再造形象为关键,借此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及素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受其原有知识经验所决定,客观上具有差异性,对于内涵复杂而丰富的文本的解读,必然是因人而异的。如果把充满无限想象空间的语言艺术制作成简单的视频、图像,在使人一目了然的同时,也淡化了“披文入情”的情感体验,抹杀了语言艺术的想象空间;而写作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倘若从头到尾只见机器不见人,听着音箱里的声音、看着屏幕上的图像,其想象力、创造力及个性化发展便会受到制约。 (二) “大整合

7、”形态代表了网络化课程建设的趋势 1.网络技术和课程全方位整合的“大整合”形态 网络技术和课程全方位整合的“大整合”形态,就是将网络技术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入课程体系中,使网络技术与课程的内容、结构、资源及实施等融为一体,以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这是网络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高级形态,就课程资源的组合方式而言,目前主要有两大类型:2一是专题式组合,就是以专题内容为主、下设相应的功能窗口。例如:阅读校本“古典文学”课程分为“唐诗” 、 “宋词”等专题,网络信息资源也相应设置这样的专题,每一专题之下再设置诸如“图书阅览” “论点选粹”之类的“相关链接” ,以及“教师教案” “学生论坛”等

8、,使教师教有所评、学生学有所依;二是分级式呈现,就是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呈现可以无限分级的优势,有机地组织起校本课程的信息网。譬如第一级窗口为大学语文校本课程,第二级窗口为各门校本课程如“阅读与鉴赏” 、 “网络文学批评”等,下设第三级专题窗口,如“鲁迅小说品鉴” 、 “跟帖:一种独特的批评文体”等。专题之下再设置“作家生平” 、 “代表作品” 、 “专家评论” 、 “教师观点” 、 “学生论文”等。“大整合”形态是课程学习资源库的呈现,就是先建立校本课程网络资源库,再依托网络资源库建设成套的校本课程。 2.“大整合”何以能代表校本课程建设的未来趋势 大语课程具有深刻的审美移情性、全面的基础性和广

9、泛的社会应用性。2因此,大语教学必须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必须拓宽课程学习渠道和知识运用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情感态度、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从而养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因此,只有通过校本课程建设形成开放性课程体系,才能沟通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与其他学科之间、乃至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加弹性,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因而必须树立和坚持“大整合”理念。3“大整合”所具有的因需设课、对教师要求更高、与学校资源融合而生等特点,使其成为比较理想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代表了校本课程建设的主流。 首先, “大整合”既是根据

10、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的,又是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具体课程和专题的,故能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其课程设计从学生兴趣爱好和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其课程内容重视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其课程结构注重加强与学生课外生活相结合,其课程实施能让学生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其课程资源让学生在阅读时既可迅速浏览海量信息又可于精读中解决学习困难,让学生在写作中既可瞬间获取大量素材又可通过自由发表体验到写作的乐趣。其次, “大整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水平和信息素养。只有当教师具备了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并通过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走在学科发展前沿和网络技术运用的前列,

11、才能真正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才能在奠定学生大学语文基本功的同时提高其运用网络技术手段搜索、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也才能从课程建设的高度寻求校本课程开发的生长点,为学生提供日益丰富的课程内容。 再次, “大整合”必须是和学校硬件设施如校园网、实验室、图书馆等方面的情况相适应的。只有当校园网所提供的课程资源无限丰富,它才能超越工具和媒介层次,为学生提供任由选择的课程内容。也只有当实验室、图书馆等在网络平台上链接为一个整体,网络所具有的任意链接和无限共享性等特点才能在课程实施中得以体现,与网络相匹配的多媒体终端、教学课件才能更好地延伸出情境创设、教学过程记录、教学成果展示

12、以及专题学习等多种新功能。 二、网络化课程开发中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未来的大语课程能否如网络游戏般使青少年迷恋 经调查发现,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普遍性存在着,极少有人以学为乐。优等生往往表现为比一般的学生更刻苦,更懂得自律。尽管我国教育部为了缩小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的质量差异已付出了很多努力,然而由于名校更容易争取到优质生源,教育部的诸多努力要真正奏效,想来旷日持久。如今,人们借助网络,只需一个月时间就能上完美国哈佛大学等名校的顶尖教授所教的基础课程,而且几乎是同步的4。正所谓强者恒强。这样就使得学生的择校行为、名校情结日益加重,其负担便随之加重,以学为乐自然是难以实现。人们对教育的思考

13、可以有不同的层次。我们身为教师,坚信基于网络的校本课程开发应能达到寓教于乐的境界,使学生不再以学为苦。众所周知,网络游戏风靡全球,曾使无数青少年沉溺其中而难以自拔,同时也让社会各界人士为了下一代能够戒除或预防网瘾而大伤脑筋。层出不穷、花样迭出的网络游戏,从最初的设计到功能的实现,大可以“嫁接”到课程开发上来,经过吸其精华弃之糟粕的扬弃之后,未来的大学语文学习能否如网络游戏一样使青少年学生迷恋?事实上,早期的游戏机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学习机,只是其助学功能未能像游戏功能一样受人青睐,为什么?怎么办? (二)怎样避免网络信息无限丰富的负面影响 网络在提供极为丰富的大学语文学习材料的同时,也会使学生感到

14、目不暇接、精力分散,这从负面上说是有消极影响的。学生若不具备一定的接受能力、反应能力、自控能力,学习效果便要大打折扣。另外,多样化的大学语文教学课件,在研制时往往倾向于将大量资料融入同一个课件中,要避免学生尚未看清楚重要的内容、或是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就过幕,抑或是避免课堂教学流于大量的资料传递,这些当然都是容易做到的。然而,该怎样避免让学生对海量信息望而生畏、走马观花或是心生厌倦? (三)如何构建理论与社会实践并重的课程结构 这里所谓“通过实践培养能力” ,是说大语课程建设理应重视实践型校本课程的开发,即教学内容以调查、采访、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等社会实践活动为主的校本课程。合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课

15、程资源,以参与社会活动为部分教学内容,很值得提倡。例如:让学生到生活中接触活生生的语言材料,丰富自己的语文学习资源库;到群众中收集民间故事、民间谚语和民间歌谣等。尤其要引导学生在参加校内外文艺活动、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习大学语文课程,培养与读写能力密切相关的观察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整合信息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甚至可以将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纳入网络化大语课程目标体系之中。问题在于,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校本课程,应该如何构建理论与社会实践并重的课程结构?这是很需要人们认真研究的。 参考文献: 1鲁艳.校本课程:概念必须正确理解J.教育发展研究,1999(12). 2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王荣生.语文课程标准所预示的范型转换J.教育研究,2003(2). 4赵小敏.新词汇J.读者,201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