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自然观视域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启示.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97505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马克思自然观视域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启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析马克思自然观视域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启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析马克思自然观视域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启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析马克思自然观视域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启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析马克思自然观视域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启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浅析马克思自然观视域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启示论文关键词:马克思;自然观;生态伦理;生态文明;和谐共生 论文摘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自然观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表现为:自然的先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确证了自然界永续存在的权利和价值;自然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活动的生态伦理立法;“两个和解”为生态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指明了方向。这些思想启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做到三点:确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生存方式;明确现代人的生态环境责任;树立科学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国内外理论界都注意到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我们的自然观,从理论

2、的层面上寻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良策。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历史生存论意义上的生态自然观,认真研究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伦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和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虽说阶级矛盾成为当时社会最突出的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不是马克思所特别关注的问题,但是生态危机已初露端倪并引起了他们的相当重视。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的经典论述中,已经包含有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生态观思想。 首先,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

3、。人与自然的关系,历来是思想家、哲学家思考的最墓本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之初就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他们看来,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本身是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对人而言,自然界则是人的无机身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人靠自然界生活,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将不复存在。 “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是等于自然界与自身相联系,因为自然界是人的一部分。“对此,恩格斯也明确指出:“人们必须牢牢地记住:人们统治自然界,

4、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无论是从物质还是从精神角度来看都得依赖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提供生产资料,为人类的生存提供生活资料,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不可分割性,源于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诞生,关于他的产生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 ”恩格斯还从生物进化的角度阐述了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

5、展出无数的纲、目、科、属、种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 。正是从人的自然史的视角,马克思恩格斯得出了“劳动创造人”的历史结论,从而彻底批驳了西方社会由来已久的上帝创世说和上帝造人论,揭示了劳动实践在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劳动是人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控制。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这既要归结于人是自然存在物,更要归结于人所具有的特性,即能动的自由自觉性和实践性。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物质生产的劳动实践,作

6、为人所特有的“生命活动” ,是表现人的“类特性”的最基本形式。人就是通过物质生产劳动从自然界获得物质生活资料,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生活的要素和自己存在的基础。人正是以生产劳动这种特有的社会实践作为人、社会、历史与自然关系的中介,用劳动来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劳动实践是改变自然形式、实现人的目的与遵循自然规律的统一。马克思辩证地指出, “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不仅如此,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 ”但是“劳动

7、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质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 ”卿然而,进人人的劳动生产中的自然物质,并没有失去其自身所固有的规律性,仍然保持着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的固有本性。 “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 ”因此,在劳动过程中,人的目的的设定要从属于自然物质的规律性,人的目的只有与自然物质固有的规律相一致时才能得以实现。即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中,人只有在认

8、识、肯定和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时,才能实现利自己的目的。 第三,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在对以劳动为中介的社会生活的考察中,马克思认为“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 ”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社会关系为中介的,只有在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人们对自然界的关系。基于此,为了解决现代社会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两大变革”的历史任务,强调“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革,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理想和解” 。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

9、中,马克思与恩格斯发现,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都存在于物质生产中,存在于包含地理环境的经济关系中,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归根到底决定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所有对立都根生于人的物质利益,根生于人与自然的矛盾。因此,他们认为,要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人与自然的对立,仅仅有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马克思认为,造成现代社会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因此,要真正实现两个和解,必须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因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

10、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那时“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白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 二、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伦理蕴含 生态伦理研究的是生态环境中人类的伦理道德问题,它要求人类既要关注和追求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也要尊重自然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还要在发展生产、提高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更加合理、科学地对待自然,保护环境,从而更好地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地球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见,生态伦理作为一种关于人一自然与自然一社

11、会整体系统生态关系的互惠共生理论,与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思想有着天然的祸合性,马克思的自然观具有丰富的生态伦理内涵。 首先,马克思自然观揭示了自然对人的先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这就为自然界永续存在的权利和价值做了确定无疑的证明。自然界的价值和权利何在?这是生态理论学必须回答的基础性问题。马克思的自然观首先从发生学的角度指出:自然是人类的母体,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是先于人而存在,人对自然具有根本的依赖性。 “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因而,在马克思自然观中,人与自然不可分割,一方面,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理性再深邃,精神境界再高尚

12、,能动性再巨大,都不能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被制约性。另一方面,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人存在的基本方式便是以劳动为基础的实践,通过实践将人与自然结成了主客体关系,而作为客体的自然也成为了人类进行生产实践的前提,实践是具有具体性的特征,它总是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因此,马克思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劳动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这就从基源上将自然的价值与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也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了总体方向: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损害自然就是损害自己。人类存在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互惠互利的

13、统一体。 其次,马克思自然观揭示了劳动实践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人类的实践活动确立了基本的生态伦理原则。人对于自然具有依赖性,但是人同样具有能动性,人同时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动地改造自然。人类根据自身的能动性,在实践中将人与自然相统一。劳动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但在这个过程中,人并不是以自己为中心来使对象无条件地服从,而是根据人和自然都必须遵循的规律来“中介、调整和控制”的,因为, “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 ”早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便有自己的规律,并循着规律不断发展,人产生之后及人的活动也必定

14、要遵循自然规律,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因此,马克思指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恩格斯也强调:“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马克思自然观从实践也即从人类能动的本性出发,为人类的实践和生态伦理立法: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人的主体的能动性过分膨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必然遭受自然的报复。 第三,马克思的自然观所强调的“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为当代生态环瑰问题的解决指明了途径。将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联系起来思考,是生态理论学的显著性

15、特征,也是马克思自然观的基本要求。马克思认为,人类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所从事改造自然的活动,必然影响、制约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即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及由此决定的生产目的、消费方式、技术模式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没有充分认识这种制约和影响,尤其是不能正确估计我们的生产行动“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远的影响。 ”这种忽视,使得生态危机不仅成为一种自然现实,而且成为一种社会现实。从根本上说,生态问题是个社会问题,只有从解决社会问题人手,克服人与社会的异化现象,才能真正克服人与自然的疏离,解决生态危机,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因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

16、了“两个和解”命题。在他们看来,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解决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实现生态文明,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乃至技术发展模式。这种将社会问题与自然问题联系起来考察的自然观,对于我们认识当代生态危机,寻找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途径指明了方向。 三、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珍贵启示 启示一:强调正确的生存方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马克思的自然观从人类历史生存论的视角阐明了自然界的价值。生态危机是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开发和掠夺而导致自然界生态严重失衡的表现。从一定意义讲,当代人类面临的一系列生

17、态危机,实质上是人类了断自己的生存后路,是人类的生存方式的危机:人的存在就是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存在。从历史上看,人类出现过三种生存方式:古代畏惧大自然而依附自然的生存方式;中国古人提倡的“天人合一”的生存方式;近代人把人作为自然的主人,把自然当作征服对象的生存方式。只有近代人的生存方式才导致了生态危机。工业文明以来,人们敌视自然界和周围环境,以自我为中心,贪婪利己,片面追求物质需求,崇拜强权力量,缺乏自律,对自然无限制的开发和掠夺等,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生态问题,也引发了人自身的生存危机。马克思主义价值论视域中的生态自然观,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强调自然就是人自己

18、的无机身体,爱护自然要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否则,人类不仅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还会丧失人类持续生存的基础。 启示二:明确现代人的生态责任,树立新的生态价值观。生态系统的平衡从来都是一个在人的劳动实践基础上的动态平衡。劳动实践中的物质变换使得自然界不断地由“自在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 。在生态系统的转换中,人作为价值主体,人的实践能力不同,其对自然生态的价值看法就不同。当人类的实践能力还没有达到足以毁灭自身及其生存的自然条件时,人类满足自身需要的种种行为都被看作是天然合理的,即“应当”的。但当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使得人类具有了毁灭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自身的能力时,实践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即:

19、我们能够做的,是否是应当做的?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我们的能力及其实践后果是否是天然合理的、有价值的?实践表明, “能够做的不一定是应当做的” 。因而,为了人类的生存,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人作为对象性的存在物,人的实践能力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对生态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的基础上,真正懂得能做什么和应做什么,自觉地担负起维护人、自然与社会和谐共生的责任。为此,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工业化模式,扬弃把经济效益凌驾于社会效益之上的价值观,树立起一种新的生态价值观: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融合于自然,人与自然的利益和命运休戚与共。人类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充分认识自然的价值,尊重和保护自然,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系

20、统的稳定和繁荣是全人类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启示三:践行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的生产方式。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核心,紧紧围绕两条基本主线展开,一是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二是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阳这与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思想的基本精神完全契合,二者都强调通过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来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根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自然观“两个和解”的构想,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日益鲜明地凸显出来。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价值追求。只有始终不渝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

21、够尽早实现生态文明。为此,必须改变“高投人、高消耗、低效率”的传统发展模式,建立科学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消费方式,形成可持续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型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是循环生产,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通过资源节约和循环使用来发展绿色经济,以达到提高资源的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发展“共赢”的目的。我国根据科学发展观生态伦理的要求而提出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正是要从根本上实现人类的生产方式的变革,保证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进,推动生态文明持续健康地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