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议言语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对等论文关键词:言语的语言学 翻译 对等 论文摘要: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一系列深邃的思考奠定了现代语言学的基础;同时他的许多观点也成了语言学界争论的焦点,其中就有关于语言和言语、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的区分。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工具交流思想、交换信息的社会行为;言语的语言学是人在不同语境中运用工具的过程及结果。本文从言语语言学入手,介绍翻译中的对等模式,试图从言语语言学解释英汉翻译中的对等问题。一、言语的语言学 大家知道,是索绪尔(FdeSaussure)明确区分了语言和言语。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他认为“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 ,而言语“是人们所说
2、的话的总和,其中包括:1)以说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个人组合,2)实现这些组合所必须的同样是与意志有关的发音行为” 。英语用 language 表示“语言” ,用 speech 表示“言语” 。语言是同质的,言语是异质的,言语相比于语言而言庞杂得多。 言语是个人的行为,是在某种情况下个人的说话活动,其中应该区别开:1)说话者赖以运用语言规则表达他的个人思想的组合;2)使他有可能把这些组合表露出来的心理、物理机构” ,正因为如此,我们一贯坚持言语具有两方面,即说(写)和所说(所写),反对有人把所说(所写)从言语概念中剔除出去。因为这个问题不是术语单一性的问题,而是涉及语言学基本矛盾的问题。也涉及言语
3、的语言学的开拓问题。 区分了语言和言语,索绪尔又提出了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并且作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语言学的唯一的、真正的对象是就语言和为语言而研究的语言” ,他提出“两条路不能同时走,我们必须有所选择;它们应该分开走” 。因此,我们认为:语言的语言学是一种关于工具(即符号系统)及工具内部的相对静态的语言学,静态的语言的语言学是以言语中不断被运用的句子以下的单位为自己研究的材料,它的研究目标是语言的系统这个工具;而言语的语言学则是一种人在不同语境中运用工具的过程及结果的相对动态的关于语言的语言学,动态的言语的语言学以句子以上的单位为材料,研究的目标是人运用语言工具的过程与结果的规律。
4、 本文主要从言语语言学看翻译的多相面对等,而言语的语言学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宏观言语的语言学主要研究言语的语言学的一般原则及人们如何利用语言工具在各种不同语境下说(写)和所说(所写),像语用学、修辞学、话语分析等诸多学科;微观言语的语言学则深入到语言四要素中研究:言语的声音、言语的意义、言语的词汇、言语的语法。二、翻译中的“对等”原则 对等原则是翻译理论中的中心概念,也是翻译理论最难攻破的壁垒。无疑,译文和原文应该对等,至少在一定意义上对等,但是严格意义上的对等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对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谓源语和译语“相等”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奈达(Nida1964)区分了两种对等:形式对
5、等(formalequivalence)和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 。形式强调信息本身,指的是形、义对等;动态强调接受,指效果对等。然而两者并不是排斥的,形式对等在理论上可以是较等级的语法层次的对等,如词素、词、短语、句段;而动态对等主要是语篇整体效果的对等。 赫维和希金斯(HerveyHiggins1992:24)认为:译文如果“在相关方面没有差异则对等” ,这反映了一个语用事实:完全对等是不可企及的完全对等不符合语言的表征性原理,因此,在翻译理论中“对等”不是一个机械意义上的概念。机械的对等是源语文本中的 X 一成不变地译成译语文本中的 Y,反之亦然。据此,切斯特曼
6、(Chesterman1997)指出:尽管“对等”这一中心概念在翻译理论界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现在似乎日渐失势,并说明了这一概念的空洞性:不应以对等界定翻译,以翻译界定对等,依此定义所有翻译都是对等的,不对等的翻译只能是自相矛盾。 所谓翻译过程的动态性,是因为交际双方的认知结构和认知环境都是不定的,由于交际固有的特性,翻译和翻译的方法论只能是动态的、阐释的,因此“对等”之类的概念也只能是动态的。现在假设语境是静态的:“cold”和“冷”在语境(房间内)的隐含意义是“关窗” ;在语境(商店旁)的隐含意义是“买件棉衣”这里可以看出原文和译文对等,隐含也对等。但是,在交际中语境是一组语境假设(a se
7、t of contextual assumptions) ,译语接受者可能会推导出不同的隐含意义,要想对等往往是很难的。即便在语义层“cold”也不总等于“冷” ,它还可以表示“凉” 、 “感冒”等;反之, “冷”也不总是“cold” ,还有许多其他的意思,这都可能产生不同信度的疑问,甚至误译。一个词构成的文本尚且如此动态,由许多语码构成的文本就可想而知了。 此外,还有共时历时问题:不同的译者会有不同的译文,不同时代的译者也会有不同的译文。亿万个人翻译哈姆雷特 ,就会有亿万个哈姆雷特译本。翻译是波动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亿万个哈姆雷特译本必然有着共享的成分。 三、言语翻译的对等模式 言语翻译是
8、一种有语境(或情境)的翻译活动,其关键在于寻求具体语境(或情境)中的意义和功能等值。下面分别从单词、短语、词汇、语篇以及语用方面介绍翻译中的对等模式。 (一)单词 源语与译语在概念与语符的关系上对等 例如:a).aspirin阿司匹林, b).wife夫人,妻子,内人,爱人,老婆,老伴,女人 就 a 中的对应而言,两种语言没有语体、语域或体式方面的差别,b则相反。其实,这种意义上的对等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词的义项,而不是词(有的词可包含很多义项,比如“see”有“看到” “明白”等义项) 。词汇系统是开放式的,由于认知的隐喻过程,词汇随时都会添加新的用法。一个词的义项和多义词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9、一般说来,当人们不再注意义项与义项之间的语义联系时,便把这些义项看作不同的词,这就是所谓的同音同形异义词,如表示日期的“date”与表示约会的“date”,反之,一个物体可能具有不同的特征,人们便可能根据自己对这些特征的感知给它分别命名,这便是所谓的同义词,如“土豆” “马铃薯”词语不同但概念一致。 (二)短语 典故性短语要注重语言事实而不是命题事实,因为这类短语所涉及的实施已经语码化了,成为语言成分了,其事实只是该类语码的造词理据。由于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那么从跨语言的角度来看,有的短语有相同的理据,有的则没有,但其所指的意义是相同的。 例如:趁热打铁strike while
10、the iron is hot 词义与理据统一 胆小如鼠as timid as a rabbit 词义与理据有所不同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词义与理据完全不同 这类短语的翻译常常会有词汇内涵或文化方面的争议,虽然造词的理据表现出内涵或文化方面的差异但内涵是不定的,因人而异的,因此是可以忽略的。再说,意义往往可以通过语境来确定,由此消除内涵上的差异。 除以上之外,译语中可能有表示相同概念的说法,于是便有了“一对多”的对等模式,例如: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一箭双雕 (三)词汇对等 由于词汇对世界
11、的映射是不完全的,而不同的语言之间范畴划分也不同,所以不同语言的词汇在外延和内涵方面往往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表现在另一种语言之中,往往出现词汇空缺的情况。词汇空缺可以表现为:1)语法形式的空缺,即译语中没有表达该语法概念的词,在汉语中就没有冠词等;2)实词的空缺,即译语中没有表达物体、事物或行为等概念的词。对于词汇空缺而言,所谓的词汇对等实际上只是“不对等”的对等。 就语言间的对比而言,词汇空缺往往是在译语中没有上义词或下义词,如英语的 mother-in-law 只相当于汉语中空缺的上义词,而汉语恰恰相反,它只有英语中空缺的下义词:“婆婆” “岳母” “丈母娘” ,而没有上义词。这种情况下,其
12、对等关系是:mother-in-law:婆婆,岳母,丈母娘。 (四)语用意图 所谓语用意图是指语言形式大多不能作字面上的理解,而应是相同交际情景的得体性表达方式。不同的语言有相同的表达法,也有不同的表达法,但交际意图是大致相等的。 语言形式相同,交际意图相同:Goodmorning 早上好;Seeyoutomorrow 明天见 语言形式不同,交际意图相同:你吃了吗 hello;放屁 nonsense;此致敬礼 yours sincerely, yours cordially, yours faithfully 当然,也有语用意图不对等的现象:例如,ambition 渴望、抱负、野心。 One
13、of his ambitions is to become a minister 他的抱负之一是要成为一名牧师 That politician is full of ambition 那个政客野心勃勃。 这儿“抱负”和“野心”所具有的褒贬色彩均在例证的语境中得到了准确的印证。 结语 言语语言学和翻译都是以语言为载体的人类社会活动,具有广泛的内在联系;翻译的对等是一个抽象的动态对等,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的言语对等必须要放在具体情境下进行对译,这种对等模式其实是文化内涵的对等。因此,一定要弄清其所在的语境,准确地理解在原文中的意向及其语用含义,以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才是翻译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1岑运强.语言言语,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J汉语学习,1994,(4) 2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