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人与自然课程教学内容及模式的探究.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98589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人与自然课程教学内容及模式的探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人与自然课程教学内容及模式的探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人与自然课程教学内容及模式的探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人与自然课程教学内容及模式的探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人与自然课程教学内容及模式的探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人与自然课程教学内容及模式的探究论文关键词:非师范专业 人与自然 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本文对师范院校非环境专业开设人与自然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考试方式的选择进行了探讨,并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初见成效。 目前我国师范类高等院校,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环境教育训练还不够,尤其是高校的环境伦理教育更加不到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不同专业方向的未来教师,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接受一种带有系统性、综合性的环境教育培训,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在总结提高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以生态科学知识为基础,以环境教育理念和方法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模式,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体验、领悟、渗透其

2、中的环境教育思想和未来可以借鉴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同时帮助他们树立起新型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现,实现大学生环境意识由知到行的转化,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共和谐。 1 教学内容体系 按照教学计划,人与自然课程为 36 学时。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四章。第一章讲述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成分、基本特征和基本功能,熟悉生态系统平衡和失衡的基本特征,掌握生态平衡的定义;第二章讲述污染的概念,环境污染的主要类型以及环境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了解水污染与废水处理的生态对策,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固体废物的处理及其资源化;第三章主要介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作用,提高人们保护自然资源的环境意识,从而使我国自然保护区和生态

3、示范区获得人类重视及完善发展;第四章通过前面知识的铺垫,使学生了解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根源就在于人们不正确的人与自然观,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所处环境的现状,只有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 讲授方法 人与自然课程尝试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进行讲授,以便在较少的课时中,有效地对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进行人与自然相关内容的介绍。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对某些环境问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达到提高其环境道德素质的目的。从各个特殊案例的了解分析中提炼出关于生态问题和人类行为的一般道理,使学生的眼界不至于被局限在具体的生态或环境问题中,这样既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记忆,也容易与学生产生互动

4、,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积极的参与者。 例如在美国北部的五大湖区域,也发现了大量鲑鱼和鳟鱼死亡的事件,情况与鳄鱼僵尸十分类似,也是由于脑部的神经元坏死。经过反复的调查和试验,最终调查人员发现,死因是由于鳄鱼体内缺乏一种叫做“硫胺素”的物质,这种物质也叫做“维生素 BI”。再次的实验结果表明,正常鳄鱼的内脏器官维生素 Bl 含量正常,而僵尸鳄鱼内脏器官的维生素Bl 含量明显减少。调查终于有所进展。 最终,科学家得出了僵尸鳄鱼出现的原因:格里芬湖风光秀丽人们移居到此开垦肥沃的“腐质土农场”大量化肥流人格里芬湖格里芬湖水质富营养化某种藻类大量繁殖其他鱼类数量大量减少,除了一种叫做“窝斑”的鱼类“窝

5、斑(鱼祭)”体内有一种“硫胺素酯酶” ,可以迅速分解生物体内的硫胺素鳄鱼只能吃到“窝斑(鱼祭)”鳄鱼体内缺乏硫胺素鳄鱼大脑出现病理性损害鳄鱼反应迟钝,僵尸化溺水,饥饿等原因死亡。 最终结论:“窝斑(鱼祭)”是凶器,但不是凶手。真正的凶手正是我们人类! 这样结合实际案例讲解相关概念和知识,就容易让学生理解掌握,从而使他们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并且层层深入,容易与学生产生互动,启发学生思维,利于学生记忆,最终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3 教学手段的选择 由于人与自然课程主要介绍动植物

6、和自然知识,展现自然魅力、伟力和威力以及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探讨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而达到使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吸引更多的人学习自然,珍爱自然,感悟自然,享受自然。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特别需要采用一种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教学手段一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内容包容量大、效率高而且表现形式生动,许多用语言难以表达的东西用多媒体能够很容易地做到,所以多媒体教学特别适宜作为人与自然课程的教学手段。 4 教学方法以及考试方式 人与自然课程涉及内容广泛,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即通过介绍动植物和自然知识以及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学生了解社会、经济、生

7、态协调发展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从而培养学生爱护自然、尊重生命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懂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人类应与环境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要更好地完成该目标,在教学方法上必须突破习惯思维、转变观念。 人与自然作为一门全校性选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比较灵活,弹性大,我们力图改变传统考试方式,期末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查方式以尽量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方法为:70的成绩由教师给定或学生自选相关感兴趣题目后自主查阅文献或参考书,按照科技论文的写作形式撰写小论文。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开拓学生视野,还能提高学生查阅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0为随堂小测验,

8、这样不仅可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有助于学风建设。 5 教学实践效果及对今后课程建设的思考 据每学期期中检查和结课前的调查情况来看,自该课程改革以来学生满意度均在 85以上,这将激励我们进一步思考更多的办法来使这门课程适合学生的要求。 在今后教学中,我们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5.1 编写合适的讲义。目前,人与自然课程可选择的针对性教材很少,上课内容多从众多参考书中筛选出来的,这对学生更好地掌握该课程造成一定的难度。我们目前计划着手编写相应的辅助教材,当然这项工作的完成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 5.2 教学内容上要与时俱进,多联系当前时事来进行。随着科技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人与自然课程涉及的一些教学内容及社会热点问题每年都有变化,因此该课程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时进行更新,做到与时俱进。 5.3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教学。人与自然这门课程涉及内容广,教学内容可深可浅,而且学生基础也参差不齐,如果有必要,可据文理分科教学,教学效果可能将更好。 参考文献: 1陶文娣,北京市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分析J 2朱义年,李湘萍,大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与提高J 3周邦智,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环境与健康教学内容及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 4申秀英,徐美,提升当前大学生环境意识水平的对策研究J 5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