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论新课改背景下高师院校历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论文摘要文章从应对基础教育改革挑战的角度,系统阐发了高校历史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紧迫性、重要性以及具体途径,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最终培养出适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师人才。 论文关键词高等师范学校 新课改历史专业 课程设置 目前,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需求相脱节的问题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注意,有关部门也开始了具体改革方案的研究和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做的事情也很多。然而就高师院校历史系来说,改革课程设置是一个我们力所能及而又十分关键的问题。 现行高师院校历史系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由基础课、选修课两大部分组成
2、。基础课一般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世界上古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等十多门课程。选修课通常分属两大通史的专题性质。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以下三种不良倾向:一是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不论是基础课还是选修课,包含的知识信息量都是很可观的,但是由于课程内容的性质,加上缺少足够的甚至是起码的实践和练习机会,因而学生很难形成相应的科研和教学能力。二是突出了学术性,忽视了师范性。由于必修课与综合性大学相差无几,选修课又时常是学科前沿,多年来师范院校历史系与综合性大学历史系及科研单位一样,承担着较多的科研工作,这是功不可没的。但是,作为中学历史
3、教师的培养基地,却始终没能很好地担负起这使命。三是突出了基础培养,忽视了实践性和实用性。这里的基础培养是指经过上述课程的学习,学生一般都具有较好的知识积累和自学能力,但却不能很快胜任中学的教学工作,不但缺乏应有的教学能力,积累的知识也多数不能直接转化为中学教学的需要。有鉴于此,笔者认为要改革高等师范院校历史系的课程设置,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突出师范特性,把培养中学历史教师的目标放在第一位。基本要求就是要强化中学历史教材教法课的地位与作用。不但教学内容要充实加强,教学形式要提高完善,而且在必要情况下可以分成两门或几门课程加以分解落实,务必使学生熟练掌握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课程,使每
4、个人都不仅仅能够上讲台讲课,而且可以通过多形式、多套路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高师院校历史系理应将中学历史教学的规律、特点、现状、现代化、科学化等,这些目前仅仅由中学历史教师、各级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摸索探讨的课题,纳入自己的科研视野,并将其放在一个重要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不仅胜任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而且成为开拓和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质量的骨干力量。也只有这样,才能使高师院校历史系的教学和科研在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大目标上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2.突出能力培养,重视人才的直接适用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只有注重能力的培养,才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系学生作为未来的中学历史教员,不应只满足于渊
5、博的知识积累,更应追求尽可能高强的能力优势。较强的能力则会使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得以灵活运用和不断增值。因此,高师院校历史系的课程内容必须从重点解决“是什么”转移到“为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上来。有些知识固然高深,然而对于胜任中学历史教学却无所补益或作用甚微;有些能力,如写字、说话、写教案、设计板书等,也许很不起眼,却是中学教员必备的素质。其他诸如怎样发现、研究和论证课题,怎样进行教改实验,怎样组织课外辅导,怎样做家长工作,怎样教育个别生,怎样做团队工作等,也许超出了历史系的专业范围,但都是一个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员理应具备的。将这样一系列的教学内容排斥在历史系的教学内容之外,就会导致培养目标的失落
6、。要改变这种情况,历史系的课程内容必须改革,对所开设的科目应明确规定能力培养的指标,落实能力培养的措施。 3.根据需要设课,建立开放的课程体系。目前高师院校历史系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需求脱节的状况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长期的战略性失误造成的,表现之一就是现有教师的知识特长相对固定,限制了历史系课程内容的选择范围(这一点又在现有教材、教学设备、资料等方面得到表现和强化) 。此外,以老带新的教师培养模式又致使年轻教师在相同或相近的方向上成长、定型,使原有的课程内容不断重复并延续下去,所以,必须打破有什么教师就开设什么课程的习惯做法,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设课。依据这样的原则不断改进、更新课程,建立起灵活开
7、放的课程体系,实现良性循环。不但青年教师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努力构建自己的专业特长,培养教学能力,老教师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不断开拓新的教学领域,并且将聘请兼职教师开课作为一个制度固定下来。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中学历史的教学实践,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过程。只有聘请来自教学一线的中学教师和对中学历史教学规律颇有研究的历史教研员开设各种相应的专题课,才可能保证历史系的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学实际的紧密结合,才能适应基础教育新的课程改革的挑战,才能培养出适应“三个面向”的优秀中学历史教师。 依据上面的论述,我们对高师院校历史系课程设置作如下构想:全部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自修课四类。 基础课与专
8、业课。师范院校历史系现行的十多门基本课程,相对于选修课来说具有基础课的性质,相对于共同课来说又具有专业课的性质,这些课程本身究竟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却很难确定。出现这种情况,当然有客观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始终未能明确师范院校历史系的培养目标,因为同样的课程对于不同的培养目标,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师范院校历史系的基础课,是为学生做中学历史教师打基础的课程;专业课则是使学生成为合格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的课程。笔者认为师范院校历史系的基础课以开设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外历史文献、中学历史教材教法、史学概论等课程为宜。专业课应包括写字、说话、史学论文写作、史学名著研读以及中学历史教材教法等。
9、专业课的开课时间不宜统一规定,而应依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分别要求。在统一授课内容结束后,达到规定的标准可以转学其他课程,没有达到标准的要继续学习,直到达标为止。学习时间可以延长,标准不能降低。 选修课与自修课,基础课与专业课是合格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的,而选修课与自修课则更多地照顾学生的个人爱好与特长,带有较多的选择性和自我追求、自我塑造性。在考核方式上,基础课与专业课一般要考试,选修课与自修课一律要考查。选修课与现行的选修课内容大致相同,主要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开设,学生依据自己的专长爱好自由选择。如果说高师院校历史系学术研究的地位和作用不应否定和取消的话,那么适当的做法就是要把其规模
10、和范围限制在选修课之内。必须看到,目前的选修课存在着偏重知识传递,偏重学术研究,忽视培养中学历史教师这个目标的倾向。因此应该鼓励教师更多地从培养合格历史教师的角度选择科研方向,开设选修课。也要鼓励学生更多地从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学习科目,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目标在选修课上也得到落实。自修课与选修课的区别在于它不是由学生选择教师开设的课程,而是由学生自己设计选择的课程。它是学生在学习上述各类课程之后,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追求,自己选择学习和训练的内容。它可以是一个具有学术价值研究题目,也可以是一个中学历史教改方案;它既可以在校内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也可以与校外人员共同设计实践。题目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计划由学生自己制订,学习成绩以论文或实验报告的形式体现。这种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既是检验又是锻炼。它可以最大限度地照顾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对培养创造性的专业人才十分必要。将课程设置与毕业论文很好地衔接起来,对于改变目前毕业论文写作的盲目状态也将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