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研究.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2006678 上传时间:2019-03-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研究摘 要2010 年以来,我国 6 次上调法定准备金率,这一方面是因我国经济金融面临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在保持利率和汇率稳定的基础上,尽早尽量收缩流动性;另一方面是因为从政策效果看,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相对于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更为有效。本文主要讨论了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以及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分析其效果,并通过找出和分析影响其有效性的因素,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政策;货币供应量;存款准备金率 1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一定的比率将其吸收的存款提取一部分,即存款准备金,缴存中央银行,

2、以保证银行对负债的清偿能力,进而间接控制一定时期内社会货币供应量的一种管理和调控制度。存款准备金政策通常被用来控制信贷和调节货币供给量,通过影响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额度,它可以对银行的经营形成有效的控制,进而影响国家的货币供给量,再由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影响市场利率,最后作用于企业等实体经济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为了抑制或刺激经济增长,减少或增加货币供给量,央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或减少金融机构必须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数量,使社会投资规模缩小或扩大,从而缩小或扩大货币乘数,进而导致市场货币供给量减少或增加,市场利率提高或降低,最终导致消费和投资的支出减少或增加。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可以反映出

3、央行对经济发展形势的判断和货币政策的导向,受此影响,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将根据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政策来调整自己的经济决策,最终使央行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这就是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宣告效应” 。 2 存款准备金政策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 自从 1984 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启用存款准备金政策以来,存款准备金政策在我国经历了 20 多年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 19841998 年,我国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中央银行制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目的是筹集资金,以支持信贷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大型建设项目的融资。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上。19

4、84 年,央行规定企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 20%,农村为 25%,储蓄为 40%,1985 年统一调整为 10%,到 1998 年 3月 21 日,共调整了两次,到 13%。这个阶段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作用在于使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回归到它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上来。第二个阶段是从 19982003 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运行受阻,市场疲软,央行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刺激经济的发展,这一阶段还处于用存款准备金政策调节宏观经济的尝试阶段。第三阶段是从 20032010 年,我国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央行开始逐步上调准备金率。2007 年开始到 2008 年 6 月,为避免经济从偏快转

5、向过热,流动性过剩演化成流动性泛滥,基本上每个月都上调了一次存款准备金率,然而结果却差强人意,经济升温势头依旧不减。自 2008 年 9 月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中国经济也受到一定的冲击,为刺激国内的投资和消费,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央行对中小金融机构和大型金融机构制定了不同的存款准备金率,并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10 年,我国通货膨胀的趋势日益显著,2010 年 12 月 20 日,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 15%,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 18.5%,创历史新高。 3 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分析 (1)从广义货币量来看。存款准备金政策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从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目

6、的,从 19982007 年,广义货币 M2 总量持续增长,在此期间,1998 年、1999 年为配合扩大内需政策,增加商业银行可用资金,中央银行两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7 个百分点,20032007 年为保持国民经济增长稳定,控制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传递中央银行收缩货币供应的信号,10 多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上调 8.5 个百分点,而 M2 的增幅 2007 年虽有所回落,但仍居高不下,可见,这期间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并不显著。2010 年央行 6 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M2 增长幅度相比2009 年有所下降,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2)从金融机构信贷规模变化来看。从金融机构信贷规模

7、变动来看,20032009 年人民币各项存款和贷款持续增长,存款增长的幅度大于贷款增长的幅度,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并没有使得信贷规模得到很好的紧缩。 (3)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变化来看。CPI 指数的变动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中长期效果,2003 年 1 月以来,我国CPI 出现了三次持续大幅度上涨。2007 年,CPI 指数连续 9 个月突破了 3%的警戒线,2007 年 8 月开始,CPI 高居 6%以上,2008 年 CPI 继续上涨,2010年 12 月 CPI 同比上涨 4.6%,通货膨胀程度加深。虽然央行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缓解流动性过剩

8、和通货膨胀的压力,但 CPI 指数仍然居高不下,因此,从中长期来看,存款准备金的效果并不明显。 (4)从国际收支来看。国际收支如果出现大顺差,则会增加国内货币供应量,使得该国市场货币供给偏多最终导致物价上涨,而分析我国近几年的国际收支情况,可以发现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出现大规模“双顺差”,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较为严重,影响了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 4 影响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的因素 虽然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调控力度很大,但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下面将就影响我国存款准备金效果的几个因素进行分析。 (1)超额准备金率。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虽然我国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幅度和频率很高,但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9、并不明显,因为货币乘数还受超额准备金率的影响。2003 年以来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在很大程度上由于超额准备金率降低所产生的扩张效应而被抵消了,商业银行负债规模的增长和无准备金要求的资金来源的增加,也进一步削弱了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实际紧缩效果,进而也削弱了对经济运行中的货币量紧缩产生的影响。 (2)外汇占款。外汇占款是指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基础货币,它是央行发行基础货币的一条渠道。随着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国外直接投资和贷款的持续增加,人民币升值预期而导致热钱的不断流入,使得外汇占款的数量也不断增加,从而推动了基础货币大规模地被投放。基础货币的投放总量属于中央银行的负债,尽管央行不断采

10、取公开市场业务进行对冲操作以释放基础货币投放的压力,但外汇占款依旧是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和重要因素。而且这些对冲操作具有很强的被动性,对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空间和主动性有一定的限制性,从而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效果。 (3)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自身的缺陷。首先目前我国存款准备金的计提方法是对依据所有存款的期末余额以统一比率计算,这种方法并不能真实反映金融机构的实际存款总量,商业银行可通过人为压低存款余额来降低向央行缴存的准备金。此外,缺乏有效的对金融机构日常监管的数据,央行无法通过金融机构的旬、月报数据来核实它们存款准备金的缴存水平。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效果。 5 提高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

11、效果的建议 (1)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首先,目前我国央行对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都支付较高的利息,这使得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利润来源受到影响,同时过高的存款准备金也会削弱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因此,央行应加大对存款准备金付息制度的改革,确定合理的准备金利率水平,正确发挥其对市场利率的引导作用。其次,我国目前存款准备金的计提方式上的不足也是弱化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央行应该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的计提方式以避免商业银行人为压低存款余额的现象。 (2)推动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资金合理配置的基础,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也是推动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有助于强化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提供金融市

12、场运行的信息,保证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通畅,使存款准备金政策能够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因此,应该逐步推动利率市场化,进一步加强利率这一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但是在当前形势下应尽量避免上调存款基准利率,这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致使热线大量涌入。 (3)扩大国债发行。由于国债发行只涉及资金使用权的让渡,并不会改变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增加需求总量,导致通货膨胀。它还能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提供理想的工具,使货币供给规模维持在适度的水平上。因此可以适当地扩大国债的发行。 (4)与其他政策配合。加强存款准备金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另外两个工具,即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的配合,相互弥补,相互促进。此外,还要加快企业改革的进程,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竞争和约束机制,增强企业对市场信息的敏感度,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更加畅通,进而提高它的效果。参考文献: 1于辉.中国货币政策效率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朱恩涛,范从来.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演变的货币政策视角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12). 3高铁梅,王金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动态分析J.金融研究,2001(3). 4李阳.央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与预期效应J.财政科学,2007(2). 5赵慈拉.对我国存款准备金付息制度的分析与探讨J.上海金融,200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