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研究摘要: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旅游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其在发展过程中,在资源开发、生态保护、消费方式上存在很多问题。造成了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严重影响了景观质量。构筑旅游循环经济体系是解决武陵源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循环经济体系; 模式 Abstract: This paper attaches importance to elaborating the role of tourism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is the fo
2、undation for circular economy. Considering the practical resources andindustry structure of Wulingyuan, Zhangjiajie,the paper finds that apart from solv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such as exploitation and consumption, the circular economy should be well built up by choosing the ways of achieving full
3、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improving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while realizingbetwee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山脉腹地,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天子山自然保护区、杨家界自然保护区等各具特色的风景区组成,总面积为 398 平方公里,核心面积为264 平方公里。整个风景区以世界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为主体,境内奇峰林立、古木参天,集“峰奇、水秀、谷幽、林深、洞奥”于一身。武陵源风景名
4、胜区以其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旅游资源享誉全球,使其成为奇绝超群的胜景。1992 年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2004 年被列入首批世界地质公园1。2007 年,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被列为中国首批 AAAAA 级旅游区。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全世界的旅游者,2006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 213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 3335 亿元。旅游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但发展过程中在资源开发、生态保护、消费方式上存在很多问题,造成了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出现了水体污染、生活垃圾增多、景区人工设施泛滥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景观质量。构筑旅游循环经济体系
5、是解决武陵源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是旅游产业拓展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后劲、塑造行业形象的重要基础,是建设和谐旅游景区的最佳手段。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首次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循环经济概念。20 世纪 90 年代确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协调经济与环境发展的循环经济受到了国外学术界的大力关注,发达国家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思路。自 1998 年我国引入循环经济迄今,已有许多学者对发展工业、农业、生态城市的循环经济理论有了较深入的研究,但是把循环经济引入到旅游业并对旅游循环经济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
6、度对旅游循环经济进行了研究,对我国旅游业建立循环体系进行了理论的指导。 王蓉(2004) 、李伟(2004) 、邹统钎(2005) 、邓念梅,魏卫(2005) 、舒代宁(2005) 、杨美霞(2006) 、李庆蕾(2006) 、舒小林,明庆忠,李庆蕾(2006) 、颜庭干(2006) 、唐世英(2006)等从不同角度、对不同旅游区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研究,对循环经济理论在旅游领域的运用,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每个旅游区由于自然、人文环境的差异,旅游循环经济模式也各不相同。笔者试图在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旅游业发展实际调查基础上,探讨构建、实施旅游循环经济体系的对策,以解决武陵源风景名胜
7、区旅游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促进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一、循环经济理论概述 循环经济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验发展新模式。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把经济发展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低的范围内。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 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循环经济的运行原则集中体现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上,简称 3R 原则。 “减量化”原则要求
8、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一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达到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从而减少污染。这一原则有利于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方式;“再利用”原则要求产品的生产和包装能够以循环的形式被反复使用,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减少生产和消费中废物的产生。这一原则可以防止产品过早地成为垃圾;“再循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完成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资源,减少废物品最终处理量,缓解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压力。按照循环经济的思想, “3R”原则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根本目标在于减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在经济活动中避免或减少资源的破坏;在废弃物的处理上,尽量实现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从而实现经济与环
9、境协调发展。 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实施循环经济是解决武陵源旅游发展与环境冲突的有效途径 旅游业发展必须解决“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配套问题,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引发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武陵源景区在在旅游开发初期,由于环境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旅游规划滞后,导致开发中布局不够合理、资源破坏现象突出、过多招揽游客等问题,造成了景区废物、废水、废气的大肆排放,对当地环境造成了污染。 武陵源核心景区建造宾馆、饭店、索道、升降机、公路、停车场、珠宝店、泡脚店等设施,占用了大量土地,损毁了自然景观面积至少10hm2 以上。黄石寨索道的修建就毁坏了近 1 万
10、平方米森林,打破了公园内原有的宁静和清新,使得许多原生动物逃而远之;天子山索道与百龙电梯的修建都大大加剧了对资源的破坏;核心景区内不合理建筑泛滥,严重影响景观质量,1999 年底至 2004 年底,对核心景区的 427 户进行了房屋大拆迁,拆除房屋 134 万平方米,拆除建筑物 2 万立方米7。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是一种有限的、稀缺的资源,其开发利用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就意味着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在旅游源头控制资源的使用,降低生态成本,有利于解决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延长了旅游资源的使用寿命,实现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可以实现资源最
11、优化利用,实现经济、环境效益共赢 武陵源旅游业发展初期,采用传统经济的线性发展模式,对资源节约利用、节能降耗问题考虑不足。随着旅游人数逐年增多,对电能、水能、物力、人力、土地等资源消耗逐年加大。到 2006 年底武陵源有 230余家饭店,床位 18 万张,平均入住率 43%,武陵源景区内仅游客耗费的水约 11304 万吨/年;区内宾馆每天消耗的一次性用品就有 7740 套,一年就需要 28251 万套。景区游客使用一次性雨衣、雨鞋、塑料袋也是资源耗费的一个方面,武陵源景区多年的雨天平均数约 75 天,年平均耗费 135 万套雨衣,加大了垃圾产生量。如果按照每人排放垃圾 500 克计算,一年产生
12、的固体垃圾量达 141255 吨,尽管区内设立了 1206 个固体垃圾箱,并标明“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字样,但事实上没有进行分类回收,最终仍旧是集中填埋方式处理,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如此大的耗费不仅提高了旅游企业成本,同时增加了当地的环境压力。武陵源环保部门资料表明,2005 年武陵源景区年废水排放量约 203 万吨,年处理污水量为 1095 万吨,而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了水体,造成金鞭溪、索溪溪水被严重污染,溪中岩石变黑,枯水期水带腥臭。 旅游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使旅游经济的发展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实现资源的最优化。武陵源景区构建旅游循环经济体
13、系,采用节能、降耗等科学方法与手段从源头减少资源的进入量,使物质在系统内被多次利用、循环,从而减少废物的排放,既节约了经济成本,保护了自然环境,还拉长了生成产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进一步发展。 (三)循环旅游经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最佳选择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只有人与自然和谐,才能实现持续发展。旅游业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持续发展原则。但是武陵源区同很多旅游区一样,存在重经济利益、轻环境保护的问题,特别是二者出现矛盾时,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超容量接待问题比较严重,特别是旅游旺季时日客流量达 376 万人次,远远超出了标准
14、的日接待量 18 万人次,过多的游客不仅给景区内带来了植被的破坏、生物的消失,也使当地独特的文化受到冲击,纯朴的民风被金钱至上的观念所替代。在景区内除了猕猴、野猪仍有一定的数量外,原有的豹、麝、獐等动物几乎消失。长此下去其结果是逐渐破坏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就是要按照自然规律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从根本上改善人类对资源、环境重要性的认识,纠正以往人们只重视经济而忽视环境的错误,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武陵源景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模式探讨 旅游业与传统的工业相比,使用原料品种少,产生的废弃物相对单一,主要是电源、水源、食物、土地的消耗,废弃物主
15、要是生活垃圾、废水、废气。所以武陵源景区内构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相对其他产业来说较为简单,主要从以下环节入手(见图 1) 。 (一)在开发阶段,设法构建循环体系,减少生态成本的投入 在旅游开发规划阶段,就要遵循减量化原则,减少水源、电能、土地、木材等物资、能源的使用,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材料、可再生资源代替污染严重的能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景区游道、观景台、休息亭建设初期应全面使用节能设施和环保材料;景区开发时应合理规划用地,减少对土地资源的使用和生态植被的破坏;在酒店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与装饰等方面充分考虑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电能的使用在景区能源耗费上占有很大一部分,在景区开发中应充分利用
16、太阳能代替其他产生污染或耗能大的电源,在景区内采用节能设施、材料代替耗能设备,如公共路灯、厕所灯可以用感应灯、无极灯和节能灯管。武陵源景区内酒店宾馆空调耗能巨大,可以安装节能器,减少电能的耗费。如深圳联创公司生产的节能器,把它安在一个大楼的中央空调动力系统上,能减少约 20-40的电耗。如果在武陵源景区各酒店和大型场所安装节能器,一年可以节约 4238 万度电,减少 5085万元的财政支出。 景区内可以设立雨水、降雪收集系统,对雨水、雪水进行收集,通过收集天然雨水和降雪减少自来水的使用量,用天然水洗车、洗路、灌溉园林等,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二)在景区运营阶段,尽量对资源进行多次使用,减
17、少废物的排放 在游览经营阶段,主要是资源的耗费和废弃物的产生环节,即接待旅游者耗费的能源和产生的生活垃圾,在此阶段应当遵循“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促进资源反复利用,以减少污染物产生量。 武陵源景区的各大宾馆可以提倡旅游者自带洗漱用品或“一客一套”洗漱用品,被单毛巾等可采用“一客一洗”的方法,以节约能源和用水,并减少洗涤剂对水资源的污染;在酒店、餐馆使用多次耐用的消毒碗筷代替一次性碗筷,可以节约成本 8475 万元,节约生物资源,减少污染物。景区可以采用出租雨具替代一次性防雨工具。这样就可以节约对 135万套雨衣形成的垃圾处理量,减少“白色污染”的产生量。景区内酒店的办公用纸和景区政府的办公
18、用纸可采用无纸化办公和网络化办公减少对纸张的耗费。对于游客丢弃的矿泉水瓶、易拉罐、胶卷盒等废弃物可以进行分类回收处理后在景区内直接使用;对于不能处理的废弃物可以运输到周边工业地进行处理,在其他产业链中循环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景区内宾馆和居民产生的废水是景区的主要水污染源,对酒店游客和当地居民产生的废水可以建立污水处理场,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水可用于清洗道路、浇灌景区的花草园林、冲洗厕所或用于洗车等,以达到资源的再利用。如深圳青岛朝日对污水处理后的达标废水进行回收利用,用于绿化及厕所冲洗,回收率达 16,利用达标的废水代替自来水洗车、冲地,每天可节约自来水 300 吨,每年
19、可节约自来水 1095 万吨左右。武陵源景区每年废水排放量达 200 万吨,若按深圳青岛朝日对污水的回收量 16%推算,武陵源景区一年可节约自来水32 万吨,可节约成本 64 万元。这不仅可以为景区带来经济效益,更大程度上可以减少景区废水的排放量,减轻了污水处理的压力。 旅游者在景区购物的塑料袋可以用可降解塑料袋代替或推广可重复使用购物袋,并退还不使用一次性购物袋的顾客部分金额等手段来引导顾客进行绿色消费,按 80%的购物人数计算,将会减少 226 万个塑料袋,减少 226 万元的支出。 武陵源景区餐馆剩余的粮食、蔬菜、水果也是可以建立循环圈进行有效处理,如可以送到当地农民养猪场做有机饲料进行处理或者建立沼气池后重新产生沼气减少其他能源的使用,产生的有机饲料和沼气又可以作为新资源进行使用,把景区内部的废物变废为宝,如图 2 所示。 (三)对系统无法处理的废弃物要借助社会层面实现再利用 张家界主要以旅游业为主,工业、农业处于次要地位。除了武陵源景区内部、景区与周边产业建立旅游循环经济圈外,还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大型旅游循环经济圈。对于不可回收的废弃物和自身无法消化的废弃物可以与城市内相关产业相联系或者与周边城市进行外部大范围旅游循环经济圈。例如导游带团使用后的废电池、景区内部报废的房屋建设设备要集中起来,运到城市工业处或者运输到周边城市产业处进行处理,使废弃物变成资源进行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