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霓芝治疗慢性肾炎经验介绍.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2007148 上传时间:2019-03-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霓芝治疗慢性肾炎经验介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杨霓芝治疗慢性肾炎经验介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杨霓芝治疗慢性肾炎经验介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杨霓芝治疗慢性肾炎经验介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杨霓芝治疗慢性肾炎经验介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杨霓芝治疗慢性肾炎经验介绍【关键词】 慢性肾炎;辨治经验;杨霓芝慢性肾炎的临床特点为起病隐匿,病程冗长,可以有一段时间的无症状期,尿常规检查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或管型尿,大多数患者有程度不等的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本病常呈缓慢进展性,治疗较为棘手,预后较差;若病情逐渐发展至慢性肾炎晚期,由于肾单位不断被毁损,使剩余的肾单位越来越少,纤维组织增生,肾萎缩,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本院杨霓芝教授从医 30 多年,在治疗慢性肾炎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介绍如下。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杨教授认为,外邪侵袭是本病的主要诱发因素。外感之邪伤及脏腑,以致肺、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水液代谢紊乱。如风

2、邪外袭,肺失通调;湿毒浸淫,脾气受困;湿热内盛,三焦壅滞等。多数患者在患病期间或治疗中常因外感而使本病反复或加重。 脏腑虚损是本病的病理基础,其中以脾肾虚弱致病者较为常见。因饮食失调,劳倦太过,伤及脾胃;或生育不节,房劳过度,肾精亏耗。脾虚而后天之本不充,日久及肾,肾虚温煦滋养失职,必使脾气匮乏,两者常相互为患,不能截然分开。无论外邪伤及脏腑或脏腑本身虚损,均可致肺、脾、肾三脏功能障碍。若肺不通调、脾不转输、肾失开合,则可致膀胱气化无权,三焦水道不通,水液代谢障碍而发生水肿。脾主运化,肾主藏精,若脾失运化,肾失封藏,则精微下注,而成蛋白尿。脾失健运,则水液停聚,郁而化热,湿热伤及肾络;或肾阴不

3、足,虚热上扰,肾络受损,则出现血尿。肾阴亏耗,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则出现眩晕。水湿、湿热、瘀血是慢性肾炎的主要病理产物,其阻滞气机可加重水肿、蛋白尿、血尿,并使病情迁延不愈。2 辨证论治 杨教授认为,慢性肾炎主要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应标本结合进行辨证治疗。正虚以肺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为多见;邪实以外感证、水湿证、湿热证、血瘀证及湿浊证常见。根据“实则泻之” 、“虚则补之”的原则,或以扶正为主,或以驱邪为主,或标本兼治。2.1 肺肾气虚证本证多见于慢性肾炎普通型或急性发作期,临床以浮肿、蛋白尿、血尿为主要表现。证见面色萎黄,面浮肢肿,少气乏力,语声低微,肢体困倦,易感冒,腰脊痠

4、痛,尿量减少,舌淡,苔白润、有齿痕,脉细弱。治法:补肺益肾。方以玉屏风散加减:黄芪 18 g,白术 15 g,防风 12 g,女贞子15 g,黄精 12 g,茯苓 15 g,生地黄 15 g。加减:若腹部胀满者,加大腹皮12 g、泽泻 15 g、车前 15 g,服药后小便仍不利者,加葶苈子 12 g、牵牛子 10 g;纳差者,加炒麦芽 15 g;夜尿频繁者,加金樱子 15 g、菟丝子12 g、山茱萸 12 g;血尿者,加白茅根 18 g、蒲黄 10 g 等。2.2 脾肾阳虚证本证多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临床见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严重水肿及高脂血症。证见面色 白,浮肿明显,畏寒肢冷,腰脊痠

5、痛或胫痠腿软,神疲,纳呆或便溏,男子性功能失常(遗精、阳痿、早泄)或女子月经失调,少尿,舌嫩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或沉迟无力。治法:温补脾肾。方以阳和汤加减:炙麻黄 5 g,干姜 12 g,干地黄 15 g,肉桂 3 g,白芥子 6 g,黄芪 18 g,茯苓 15 g,泽泻 15 g。加减:若脾虚明显者,重用黄芪 30 g,加党参 15 g;有腹水,可用五皮饮加减;若瘀血明显,加丹参 15 g、泽兰 12 g、益母草 15 g。2.3 肝肾阴虚证本证多见于慢性肾炎伴严重高血压者。证见目睛干涩或视物模糊,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脊痠痛,梦遗或月经失调,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治法:滋补肝

6、肾。方以二至丸合六味地黄汤加减:生地黄18 g,山药 15 g,山茱萸 12 g,白芍 15 g,泽泻 15 g,茯苓 18 g,女贞子 15 g,墨旱莲 12 g,何首乌 15 g,天麻 12 g,钩藤 12 g。加减:伴肝阳上亢,头痛头晕、急躁、夜寐不安者,加天麻 10 g、钩藤 15 g 等;男子遗精或滑精,女子白带增多者,加金樱子 15 g、芡实 15 g、石韦 10 g;血尿者,加白茅根 15 g、茜草根 15 g 等;咽痛者,加玄参 12 g、板蓝根 15 g 等;大便干者,加大黄 6 g。2.4 气阴两虚证本证位在肺肾,属临床无症状期,可仅见镜下蛋白尿、血尿。证见面色无华,少气乏

7、力,易感冒,午后低热,或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或长期咽痛,咽部黯红,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或弱。治法:益气养阴。方以生脉散加减:太子参 18 g,麦门冬 12 g,龟甲(先煎)15 g,女贞子 12 g,生地黄 15 g,山茱萸 12 g,黄芪 18 g。加减:若咽痛日久、咽喉黯红者加沙参 15 g、麦冬 12 g、桃仁 10 g、赤芍 12 g;纳呆加砂仁 6 g、木香 12 g、枳壳 12 g。2.5 邪实证外感风寒证用荆防败毒散加减;外感风热证用银翘汤加减;水湿证用五苓散或济生肾气丸或真武汤加减;湿浊证用藿朴夏苓汤加减;湿热证见皮肤疖肿、疮疡者选用五味消毒饮加减;湿热在上焦证用银翘散合千金苇茎

8、汤加减;湿热在中焦证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湿热在下焦证用八正散加减;血瘀证用桃红四物汤加减。3 临证特点3.1 注重健脾补肾慢性肾炎病程长,在病机上多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正虚主要有肺、脾、肾虚的不同,而以脾肾不足为关键,脾虚是慢性肾炎发病及病机演变的重要环节,肾虚是慢性肾炎演变与转归的必然结果。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金匮要略曰:“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 ”另外,脾肾亏虚,精微下注,则致尿浊;脾气亏虚,失却运化,水湿内停,湿邪郁久化热,湿热伤络,或脾肾亏虚,失其摄纳之职,则可见尿血。杨教授临证以补益脾肾为法,临床多选用四君子汤、肾气丸加减。若仅以气虚为主,常选

9、太子参、党参、黄芪、山药、白术、薏苡仁、茯苓、泽泻等;脾肾气虚日久则导致阳虚,而见畏寒、大便溏泄,常选用仙茅、淫羊藿、肉桂等;若以肾阴不足为主,证见口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多选女贞子、墨旱莲、黄精、何首乌、山茱萸等。并嘱咐患者劳逸有度,以免造成脏腑虚损更甚。3.2 重视清热利湿湿热是慢性肾炎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慢性肾炎多表现为水肿,诸病源候论所载“身体虚肿,喘息上气,小便黄涩”即是因虚致水,水湿郁而化热的湿热之证。另外,湿热壅滞上焦,肺卫失宣,故易外感;若湿热壅滞中焦,脾不健运,则神疲乏力、纳呆、腹泻腹痛;若湿热壅滞,脉络不通,则腰膝痠痛;湿热下注膀胱,则尿少而黄,或尿频、尿急、尿痛;湿热

10、壅滞于肾,肾失封藏,精微下流,则导致尿浊;湿热灼伤脉络,则见尿血。若湿热水肿明显者,多选用疏凿饮子加减,药用泽泻、槟榔、茯苓皮、赤小豆;若外感兼有湿热者,多选用疏风清热利湿之品,药用金银花、连翘、黄芩、黄连、鱼腥草、板蓝根等;表现为腰痛、水肿者,多选用四妙散加减,药用苍术、黄柏、川牛膝、薏苡仁、茯苓等;若表现为中焦湿热,证见腹泻腹痛、纳呆呕恶、口渴欲饮、肛门灼热、大便烂等湿热之象,多加用白头翁汤或葛根芩连汤加减,药选黄柏、苦参、白头翁等;当患者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伴口苦口干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等一派湿热下注之象,可在原治疗基础上,加八正散加减,药用瞿麦、萹蓄、鱼腥草、车前、灯心草等清

11、热利湿通淋;若湿热表现以尿浊为主者,临床多选用石韦、鹿衔草、车前等;若表现以尿血为主者,多选用栀子、车前、白茅根、茜草根等。3.3 活血化瘀贯穿始终瘀血是慢性肾炎的主要发病因素,贯穿于整个慢性肾炎的病程中,只是程度不同。一方面因虚致瘀,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滞,气血推行不利,血络必有瘀阻,正如读医随笔虚实补泻论说:“叶天士谓久病必治络,其所谓病久气血推行不利,血络之中,必有瘀凝,故致病气缠延不去,疏其血络则病气可尽也。 ”若气虚日久阳虚,则见寒从内生,寒凝血脉而涩滞不畅;另一方面,湿浊、湿热阻遏气机,妨碍血行,也会导致瘀血,或湿热伤络,迫血外出,亦造成瘀血。瘀血在临床上常表现为面色晦黯

12、或黧黑,腰部刺痛,肌肤甲错或麻木,舌黯有瘀斑,脉细涩。另外,水肿、尿血也与瘀血密切相关,正如素问 调经论云:“瘀血不去,其水乃成污秽之血为血瘀。 ”临床上,杨教授常选用当归补血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方中黄芪益气健脾;杜仲、桑寄生、黄精、女贞子、墨旱莲补肾养阴;桃仁、红花、赤芍、当归、田七活血化瘀。若水肿显著者,加益母草、泽兰、丹参等,取其活血利水;若尿血者,可在方中加用田七、牡丹皮、琥珀末等,取其活血止血之功。3.4 衷中参西慢性肾炎稳定期免疫功能低下,并可导致感染,加重病情,临床可辨证选用有免疫增强作用的中药,如人参、黄芪、党参、甘草、白术、茯苓、冬虫夏草、淫羊藿、菟丝子、仙茅等。慢性肾炎急性

13、发作期免疫功能常表现为亢进,此时选用黄芩、苦参、火把花根等,可抑制体液及细胞免疫反应,使病变减轻。另外,慢性肾炎患者多伴有高凝状态,可加重肾脏损害。研究表明,中药在改善血流变方面有极大的优势,不仅疗效确切,而且不良反应少,可长期使用。杨教授临证常选用的药物有:丹参、田七、桃仁、红花、毛冬青、当归等,均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另外,研究还表明,大黄、冬虫夏草、黄芪、丹参等可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生,改善患者体内高凝状态,清除自由基,防止钙超载,减轻肾脏损害等。杨教授在治疗慢性肾炎的过程中,常在汤药中重用黄芪、丹参;成药常选用大黄胶囊及各种冬虫夏草制剂,以共同起到延缓慢性肾衰的功效。若患者出现

14、外感及其他感染,则补益药物应暂停,先解表或控制感染,等病情稳定再用补益药物。4 典型病例患者,女,25 岁,职员,2007 年 12 月初诊。患者 2 个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颜面及双下肢浮肿,伴有小便减少,曾在某院查尿常规:蛋白(+)。诊为“慢性肾炎”,口服雷公藤等药物治疗,病情反复,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本院就诊。现证:患者神清,精神疲倦,面色萎黄,少气乏力,颜面及双下肢中度浮肿,双侧腰部隐痛,劳累后尤甚,胃纳差,口干苦,小便黄,大便干,舌淡黯、边有齿痕,苔黄腻,脉沉细。查体:神志清楚,面色萎黄浮肿,营养较差,对答合理,双下肢中度浮肿,余无异常。尿常规示:蛋白(+),24 h 尿蛋白定量为 2.8

15、 g。血生化:尿素氮 8.7 mmol/L,肌酐 176 mol/L。中医诊断:水肿(脾肾气虚,湿热瘀阻);西医诊断:慢性肾小球肾炎。以“急则治其标”原则,治以益气利水消肿。西药以速尿 20 mg,2 次/d,口服 1 周。中药以四君子汤合五苓散加减。处方:黄芪 15 g,白术 15 g,茯苓 12 g,党参 15 g,猪苓 12 g,泽泻 12 g,车前 18 g,茵陈 15 g,桃仁 10 g,泽兰 12 g,生甘草 6 g。每日 1 剂,水煎服。同时给予益肾灵1 包,3 次/d;通脉口服液 1 支,2 次/d。并嘱患者平时注意避风寒,防止过度劳累,低盐饮食,控制饮水量。治疗 2 周后,患

16、者精神有所好转,颜面及双下肢浮肿明显减轻,双侧腰部隐痛,胃纳差,食后腹胀,少许口干口苦,二便已调,舌淡黯,苔黄白腻,脉沉细。复查尿常规:蛋白(+)。考虑患者水湿较重,应加强健脾利水之力,在原方基础上,加用薏苡仁 12 g、大腹皮 10 g、鱼腥草 15 g、白花蛇舌草 15 g,中成药用法守前。治疗 4 周后,患者精神可,无颜面及双下肢浮肿,但仍有双侧腰部隐痛,胃纳明显改善,少许口干,二便调,舌黯红,苔薄白,脉细。复查尿常规:蛋白(+);24 h 尿蛋白定量为 1.8 g。血生化:尿素氮 6.5 mmol/L;肌酐 155 mol/L。考虑患者目前以肾阴虚兼瘀为主,改用二至丸合六味地黄汤、桃红四物汤加减:女贞子 15 g,墨旱莲 15 g,山药 15 g,山茱萸 15 g,茯苓 12 g,干地黄 12 g,桃仁 10 g,红花 6 g,赤芍 12 g,丹参 12 g,甘草 3 g。中成药守前。治疗 6 周后,患者精神佳,无颜面及双下肢浮肿,双侧腰部隐痛明显减轻,纳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复查尿常规:蛋白(-),24 h 尿蛋白 0.6 g。血尿素氮、肌酐均正常。续用中药汤剂及中成药调理,坚持门诊治疗 1 年,患者无明显不适,各项检查无异常,病情稳定,未见复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