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努力构建和谐景区.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2007517 上传时间:2019-03-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确处理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努力构建和谐景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正确处理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努力构建和谐景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正确处理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努力构建和谐景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正确处理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努力构建和谐景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正确处理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努力构建和谐景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正确处理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努力构建和谐景区摘 要:本文根据风景名胜区和景区村民现状,分析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与矛盾,提出在风景名胜区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路,达到构筑和谐景区的目的。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 旅游发展; 环境整治; 社会主义新农村; 和谐景区 1 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加强风景名胜区环境建设,推动旅游“二次创业”是各级风景名胜区管理者的中心工作。如何在风景名胜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大农业”与“大旅游”的结合,使农业和旅游业相互促

2、进,协调发展,是一篇值得重视和认真作好的文章。南岳衡山风景名胜区作为一座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其农业人口大都分布在风景名胜区内,处理好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和农业发展的关系,使二者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2 南岳衡山风景名胜区及景区内村民现状 2.1 南岳衡山风景名胜区环境整治关系到风景名胜区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南岳衡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 1982 年审定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从公布至今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发展,在保护、建设、宣传、旅游经营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其“三海”(云海、花海、林海),“四绝”(祝融峰之高,藏经殿之秀,方广寺之深,水濂洞之奇)享誉海内外,游客数量逐年上升,至 2008

3、 年旅游总人数达 280 余万,门票收入过亿元。 在风景名胜区各项事业兴旺发展的同时,风景名胜区内有碍景观、不利保护的旅游设施、水电基础设施也日渐泛滥,景区内的农村村民“靠山吃山”的生产生活活动日益突出,对核心景区的保护造成较大压力。景区内居民点分布散、杂乱无章,大都建在主要景点周围和游览线两侧,造成主要游线上建筑繁杂,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景象明显;居民房屋形态各异、色彩紊乱,影响景观。由于景区居民建筑多为餐饮、住宿接待功能,垃圾乱放、恶臭难闻、污水横流,对环境破坏大。景区内生活条件改善后,新建住宅、挖山占田,在景区内乱葬坟,严重破坏了山形地貌和景区植被等,已引起了国内外旅游和专家领导的极大

4、不满,影响了南岳旅游的发展。在 2002 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曾指示,南岳要“重新规划,重整山河”,这是对南岳保护现状的极大不满,是对国家资源监管不严的深切痛心,突出反映了核心景区的环境整治工作的迫切性。 2.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是时代发展需要,刻不容缓。 南岳衡山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为 100.7km2,其中涉及行政区域内所辖的 3 乡 1 镇 14 个行政村,221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 18584 人,景区内人口12673 人。核心景区内分布着白龙村、延寿村、衡岳村、兴隆村、龙凤村等村组,人口 1716 人,440 户。这些村民除旅游公路沿线和

5、半山亭一带 60余户参与旅游活动,经济状况比较好外,大部分村民交通闭塞,大多住在破旧危房里,生产、生活非常不便,教育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差,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与国家重点风景区地位和小康县区的称号极不和谐。目前核心景区内 440 户中就有 114 户居住在危房里,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景区是摆在政府面前刻不容缓的大事。 2.3 景区环境整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矛盾没有得到较好解决,导致两项中心工作进展缓慢。 一方面:自 2002 年起,为贯彻“重新规划、重振山河”的指示精神,南岳区人民政府先后组织编制了南岳衡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 、南岳衡山

6、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整治规划 、 核心景区居民点调控规划,规划将南岳衡山风景区申报并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作为总目标。对景区内的楼台馆所和居民点进行整治,并确定对核心景区 440 户居民分批实行搬迁,其中近期第一批搬迁 94 户。自 1998 年以来,已经禁止审批风景区内所有的建设项目,包括村民危房改造、修建公路等,并出台了南岳衡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村民拆迁安置补偿办法 。虽然作了几年的工作,可目前尚未成功搬迁一户。另一方面:近年村民根据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建设的积极性高,要求改造房屋、修建公路的呼声日益高涨,有的已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盲目上马,而景区管理机构为实施规划,不能批准其建

7、设,要建与不能批的矛盾日益突出,并有进一步激化的趋势,致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景区整治两项工作处在停滞对峙的状态。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规划确定的搬迁范围过大,脱离了南岳衡山风景名胜区的实际。规划确定 5 年内拆除全部核心景区 440 户村民,每户拆迁补偿经费达 50万以上,需资金 2.4 亿元人民币,恢复建设资金也达亿元以上,同时尚有 32家宾馆需搬迁,资金总额需近 10 亿元,单靠南岳区的财力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住在危房里的村民,不知何时才能搬迁,而旧地改造又不允许,故只有强行改建,导致村民谁都不愿第一批搬迁。 二是对拆迁后的社会问题考虑不足。景区内村民除 60 余户参

8、与旅游服务外,大都靠传统农业维生,他们大都文化素质低,搬到城区后再次就业能力差,原居住地生活用水不用花钱,自己可种菜、种粮,温饱问题基本没问题,他们担心到城区后,无法承担城市生活各种费用,无法在城区找到工作,而无法生存下去。 三是宣传力度不够。对风景名胜区的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政策宣传理解不够,导致互不理解、互相对峙。 四是旅游事业发展了,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了,旅游反哺农业不够。许多景区村民没有在旅游事业快速发展中得到好处,反而生活环境、生活水平相对降低,导致老百姓意见很大,认为旅游事业越发展,对他们越没好处,导致村民对政府工作不理解和反感情绪日益突出,使风景区出现不和谐音

9、符。3 风景名胜区新农村建设思路 3.1 走出认识误区、科学处理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的关系是构建和谐景区的基础。 3.1.1 新农村建设对风景区旅游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又是景区环境整治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国山岳型风景区既是奇山秀水、名胜古迹,风情名俗等传统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又是自然生态、田园风光等现代旅游的分布地;既是需要风景名胜区行业重点支持发展和搞好服务的地区,又是我国风景名胜区发展前进的重要基地和后劲所在。依托农村在旅游资源方面拥有的特殊优势,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实现“大旅游”与“大农业”的相互渗透融合;既是加快旅游经济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

10、既能减轻游客对中心景区压力,又能使游客延长逗留时间,增加当地旅游收入。所以,加快新农村建设,对风景区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南岳衡山风景名胜区来讲,一方面对公路沿线和主要景观单元周边的居民实行搬迁外,其它较隐蔽的村庄可以引导他们参与旅游,引导他们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自觉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到达从“要我整治”到“我要整治”的目的。3.1.2 风景名胜区旅游事业的发展对新农村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风景名胜区的旅游经济不仅是一个自身能够创汇增收,解决大量劳动力就业的经济产业,而且是一个能拉动内需、带动众多行业发展的综合产业,是一个可以促进一、二、三产业互相渗透融

11、合,共同发展的催化产业,南岳衡山风景名胜区旅游事业发展,带动了一大批村民脱贫致富。如南岳高山云雾茶,以绿色环保、品质优良、口感好的特点,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是旅游购物、馈赠亲友的佳品,带动了一大批村民调整产业结构,种植茶叶。今后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品牌农业,引导农产品从种茶到加工茶叶、卖茶、品茶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增加茶叶的附加值,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力增加茶农收入,实现农民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的联动跃升。 3.2 以旅游为依托,大力实施旅游反哺农业战略。 南岳衡山是典型的大旅游与大农村相互融会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景区内有村民 12673 人,占整个县级行政区域内村民的一半,而且大都散居在核心

12、景区内。如果处理不好旅游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势必造成两败俱伤,影响协调发展。为此,我们应紧紧把握旅游与“三农”的结合点,以风景区旅游为依托,大力实施旅游反哺农业战略,围绕旅游要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围绕改善环境,加快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围绕旅游项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对于搬迁至城区的村民,让其土地退耕还林,转为城市居民,并每年按面积给付一定的护林费,同时也可考虑从门票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作为风景资源费返给村民,使他们能够顺利搬迁,达到“搬得下,砌得起,致得富”的目的。总之围绕旅游发展这一主题,解决“三农”工作中困难和问题,以旅游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3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新

13、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旅游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产业,旅游产业开发是风景名胜区进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 旅游开发对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改善、文明乡风的形成,村容的整治建设等,都有直接作用。 3.3.1 旅游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支柱产业 新农村建设必须先发展经济。经济的发展恰恰需要打破农业产业的界限,把农业产业与第三产业结合起来,以农村牧副渔业资源、乡村田园资源、乡村风景资源、乡村民俗文化资源、乡村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开发旅游休闲产业,可以大力发展观光采摘农业,大棚生态餐厅、农家乐、农家大院、民俗村、垂钓鲜食等,全面提升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的价值,促进农产品销售(

14、当然核心景区外)。同时把第三产业引入农村,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形成了餐饮住宿及文化服务的高级产品与消费形态。因此旅游休闲产业,已经成为旅游区新农村发展生产的支柱产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3.3.2 旅游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富民产业 旅游休闲产业,特别是乡村旅游,具有较大的家庭服务特征,最具增加就业、富裕民众的推广价值。乡村旅游的开发主体,可以是独立经营的农户,也可以是集体或私营企业。独立经营户,以采摘、农家乐、垂钓园、民俗大院等方式,可以直接为游客提供服务,形成家庭收入。农村企业提供的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档次的旅游休闲服务,不仅就地消化了农产品,吸收农民就业,而且带动区域发展。旅游休闲

15、是富民产业,对于参与农户的收入支持,超过对税收的贡献。因此,旅游休闲是新农村建设中比较容易带动农民增收的产业。 3.3.3 旅游开发将大大促进先进文化与文明风尚在乡村形成。 旅游休闲产业最终是服务产业,是文化产业。没有以游客为上帝的服务精神,就难以获得市场的认可,更不易获得经济的收益。因此,发展休闲产业,必然在市场的引导下,在现实的教育下培养农民的市场经济认识和服务顾客的文明意识,市场是一所最好的学校,服务教育将农民培养成为文明卫生礼貌的公民。乡村旅游需文化支撑、民俗文化包装、餐饮文化的开发等,都有利于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同时,游客带来的城市文化对农村文明风尚形成,也有极大作用。 3.3.4

16、旅游开发将加快村容建设,形成卫生美丽独特的景观。 乡村旅游中,旅游环境打造,农家接待条件的建设都是最基础的内容。旅游对环境卫生及整治景观的要求,将大大推动农村村容的改变,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推动环境治理,推动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最主要的是,旅游休闲要求村庄面貌不是千村一面,而是各具特色;旅游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文化基础和惟一性等等,所以,乡村旅游是打破目前农村建设中千村一面的最佳模式。 只有对新农村建设科学规划,实施旅游反哺农业战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风景名胜区内的新农村建设才能具有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化的特色,才能实现风景名胜区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相互助进、互相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南岳衡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3. 2 南岳衡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环境整治规划.湖南省规划研究设计院.2005. 3 武当山风景区管理局.浅析新农村建设与风景区发展的关系.中国风景名胜.2006(4). 4 林峰,杨光.旅游产业导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绿维机构旅游运营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