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纺织行业出口形势的探讨一、研究背景 广义上的“纺织行业”可分为纤维、面料、服装三类企业。纤维与面料企业构成了狭义上的“纺织行业” 。本文所指纺织服装业与目前常用的“纺织行业”都是指广义上的“纺织行业” 。 纺织服装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在 2001 年我国加入 WTO 以后,其出口量持续增加。据海关统计数据,20032007 年的出口值年平均增速达 21.5%。然而,2008 年我国的纺织服装业出口(包括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和服装及衣着附件)1,851 亿美元,比上年仅增长 8.2%,增幅较上年回落 10.7 个百分点。其中,2 月份和 6 月份分别出现
2、负增长,大批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因此倒闭。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据有关分析表明:2008 年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退税率上调、银根紧缩及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需求疲软等一系列因素造成了纺织行业出口量的明显回落。但是,在已有的分析里缺乏对这些因素作用的具体分析,尤其是没有注意到某些因素的作用具有突发性。本文正是对这些少被提及到的方面进行分析,试图能够更全面地解释 2008 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本毕业论文由毕业论文网搜集与整理。 二、出口明显回落原因分析 2008 年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出口回落的原因:一是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产品的成本上升,企业为了消化成本而提高了出口价格;二是金融危机引起了
3、美、日、欧(中国三大出口市场)的需求疲软,出口订单减少。 (一)成本因素 1、人民币快速升值。自 2005 年 7 月 21 日起人民币开始汇率改革,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升值首先会带来货币结算成本。人民币升值的结果是,我国的纺织产品在本币标价不变的情况下以外币计的价格提高,打击了我国产品原有的价格优势。而如果产品根据汇率调整保持原有的外币标价不变,那么企业将自行承担本币升值的损失。其次,工资具有刚性,出口企业必须应对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以本币计价的工资“隐性”增长,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缩小。 人民币升值是个必然趋势。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的“三元悖论”是说一国不可能同时实现货币
4、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三个目标。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需要保持货币政策独立,同时我国“入世”承诺要最终开放资本账户,因此人民币汇率制度必要改革。2005 年以来人民币持续小幅升值并没有对我国的外贸造成很大影响,然而在 2008 年人民币汇率出现了快速攀升。经计算,人民币用了约三年的时间对美元升了 9.9%左右,而在 2008 年上半年就升了 6.4%。我国出口结算的另一主要货币欧元在 2008 年也对人民币出乎意料的大幅贬值,人民币对欧元升值对我国纺织产品出口欧盟又是个严重的打击。由此得出,2008 年人民币的快速升值造成了纺织服装行业出口大幅回落。 2、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增加了企
5、业的用工成本。新劳动合同法在2008 年 1 月 1 日开始生效,较之旧法,新法的诸如“加班工资计算方法”之类的规定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据中金公司 1 月初在江浙等地做的调研结果显示,新法出台使劳动力成本分别占总成本 5%和 15%的两个中小型纺织企业的工资成本各自增加了 7%和 15%。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优势在于其劳动力成本低廉,所以劳动力成本上升直接削弱了该行业的竞争力。 3、政府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增加了企业的资金成本。2008 年上半年由于南方的雨雪灾害等影响 CPI 一直居高不下,政府因此制定了“双防”的目标,并实行了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减少银行贷款。2007 年 6 月 18
6、 日,我国财政部又发布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 。通知规定,自 7 月 1 日起,服装出口退税率下调至 11%,粘胶纤维下调至 5%。结果,不少中小服装企业由于资金周转不灵而陷入了僵局。 4、国际原材料价格的上升。由于 2007 年突发的粮食危机、美元持续贬值、地区局势不稳以及国际资金的投机等因素的影响,2008 年 7 月份以前,以石油为代表的国际能源价格大幅飙升,能源价格的不断攀升引发全球性的通胀,从而引起原材料价格的上升。而我国棉纺织业、毛纺织业和服装行业中原料占成本的比例分别是比以前提高了很多,原材料价格上涨使得我国纺织行业生产成本进一步增加,从而加剧了纺织
7、行业出口的低迷。 (二)需求因素 1、出口订单流向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具有劳动力素质较高、劳动力成本较低、纺织部门产业链较完善的优势。然而,这些优势正在减弱。这不仅有我国经济发展自我调整的原因,例如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各地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等,而且其他发展中国家(例如巴基斯坦、印度、越南、柬埔寨、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在积极的政府政策引导下它们在产业链建设、劳动力、纺织原材料价格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也在显现。 2、金融危机渗入实体经济导致全球需求疲软。美国自 2008 年 4 月率先进入经济衰退,英国经济出现自 1992 年以来经济增长首次出现萎缩。日本 2008 年 12 月失业
8、率陡增,同期所有家庭支出年比也下降。事实表明,占我国出口份额的 60%以上的美、日、欧三大市场的需求正因为经济危机而减少。 三、出口小幅回升原因分析 首先,2008 年我国的 CPI 在 4 月份以后一直在下降,事实上此时的经济形势出现了逆转,通货膨胀已经不是主要的问题,经济下滑已经成为了可能。国家调整了原有的政策,从“双防”调整为“一保一控”又调整为“保增长” 。国家一改从紧的货币政策,央行在 5 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之后又三次下调了利率。针对纺织行业,国家在下半年相继两次提高出口退税率。11 月份国家又提出了促进轻纺六项措施。这些政策出台后,纺织业的出口金额都出现了小幅回升;其次,2008
9、 年下半年开始国际原材料的价格开始急转直下。金融危机爆发,大批的银行破产,全球流动性紧缺,投机者抽回投机资金,同时实体经济下滑使人们预期未来生产部门对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 会下降。对于原材料进口依存度较高的纺织行业,原材料价格下降是个利好消息。 四、出口回落的必然性分析 我国纺织行业出口回落有其必然性,因为行业本身存在许多弊端,同时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也注定纺织业也面临升级之痛。 1、纺织行业自身发展至今已经积累了许多弊端。一方面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发展已有 30 多年,市场已经呈现饱和的状态,由此引发的企业低价竞争不利于我国纺织行业的整体利益,不仅造成我国纺织品出口利润十分微薄,而且造成了能源浪
10、费;另一方面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也存在自我品牌意识薄弱、优秀自创的品牌少,产品技术质量不合格等缺陷,导致了我国产品难于进军高端市场,客源不稳定。 2、我国必须抓住正在兴起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契机。我国曾两次成功地抓住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而搭上了国际贸易的“春风” 。20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抓住了发达国家向外转移以轻纺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大力发展轻纺产业的加工贸易。九十年代初期,我国又一次抓住了大力发展机电产业加工贸易的机遇,使手机、家电、农机、汽车以及微型计算机等一批新型产业在中国崛起。而 21 世纪,新一轮由跨国公司主导的 “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向全世界布置格局,分配它的制造、延
11、伸研发、营销和售后服务环节。 3、我国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决定了纺织行业必须经历产业升级。我国政府的产业结构政策不仅要关注我国在世界上分工的地位,同时也必须关注我国东西部的地区协调发展问题。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让东南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现在该地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时刻,而内陆地区的产业却是呈现空虚的状态。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内迁能够很好地弥补内地产业空虚,带动内地劳动力就业,保证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五、政策建议 首先,从应对危机来讲,我国纺织出口企业必须建立起一套良好健全的风险防控机制,准确地判断风险,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大型企业可以效仿商业银行,对其国内外的交易对手建立起信用
12、评级体系,并使用额度授信的方法,控制给交易对手放账的风险。中小企业应更多地借助商业银行的创新型信用避险工具,最大限度地规避海外信用风险。 其次,从根本上讲,我国纺织业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保持纺织业成本优势的同时,再将以信息技术、纳米技术、微电子技术等为代表的高细腻技术向传统的纺织业引入,从而大幅度提高纺织业的自动化、高速化和连续化水平。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进行产业升级,并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纺织服装业产品的质量档次,丰富产品品种和产品种类,提高纺织服装业的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纺织品生产从产品价格竞争转向高层次的质量、技术和品牌的竞争。 主要参考文献: 1裴长洪.开放经济新问题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郭燕.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服装业.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1. 3王丽萍.贸易保护与中国纺织品进出口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