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力资本及其构成对中国技术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 19852007 年省域面板数据的证据 *朱承亮,岳宏志(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安 710127)摘 要 :运用基于对数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技术,对我国19852007年间平均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构成与技术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在人力资本构成中,仅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力资本部分对技术效率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平均人力资本存量作为一个整体也与技术效率显著正相关。关键词: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构成;技术效率;随机前沿分析The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mpact of Human Capita
2、l and its Composition on Technical Efficiency in China: the Evidence Based on the 19852007 Provincial Panel DataZHU Cheng-liang,YUE Hong-zhi(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127)Abstract: Using the stochastic frontier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logarithmically Cobb - D
3、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we have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mpact of human capital and its composition on technical efficiency in China during 1985-2007. We find that, in the composition of human capital, only the tertiary educated human capital can enhance the growth of technical efficiency. The
4、 average stock of human capital as a whole also can enhance the growth of technical efficiency.Key words: Human Capital;Human Capital Structure;Technical Efficiency;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基金项目:本文受陕西省教育厅项目“陕西省经济增长技术效率研究” (09JK236)的资助。作者简介:朱承亮(1985-) ,男,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及管理;岳宏志(1963- ),男,陕西西安
5、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理论经济学研究。2一、引言及相关文献述评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将近3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 以上,为此学术界对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原因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大致的观点分为两种,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于要素资源投入的驱动,特别是资本要素的投入,19852007年间年均资本增长率达到20%;而第二种观点则认为效率的提高是一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核心和关键,他们从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来考查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状况。全要素生产率主要的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近年来
6、,不少学者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郑京海,胡鞍钢,2005 1;郭庆旺,贾俊雪,2005 2;李宾,曾志雄,2009 3),但仅少数学者对生产率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王志刚,龚六堂,陈玉宇,2006 4;金相郁,2007 5)。根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是一切投入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且人力资本的作用要大于物质资本。因此,无疑的人力资本是影响经济增长生产率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人力资本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力,而是指是在对一般劳动力进行教育培训后所形成的具有不同质的技能、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的劳动力,因此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主要手段,所以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认为
7、人力资本投资就是对教育的投资。国外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对TFP的增长有着显著的影响(Benhabib )exp()yfvuyx项 为复合结构,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 服从 分布, (独立同分布) ; v2(0,)vNid第二部分 ,表示那些仅仅对某个研究对象所具有的冲击。因此,该研究对象的技术0效率状态则可以用 来表示。这样,当 时,该研究对象就恰好处于生产exp()TEuu前沿上(即 ),即处于技术效率状态;当 时,该研究对象就处(;yfv 0于生产前沿下方,也就是处于技术非效率状态。到了20世纪90年代,SFA技术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发展,它不仅仅可以测算样本及其个体中的效率水平状态,而且还能
8、够就那些影响效率的因素做进一步的剖析和测算。本文正是在这一技术得以广泛应用的基础上,根据Battese & Coelli(1995)19模型的基本原理,运用对数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及在1985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基础上,对我国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增长技术效率的关系进行测算研究。具体的研究模型如下:(1)012ln()ln()l()it itititityLKvu(2) 345it itititititmHCHCHC(3)22/()uvu在式(1)中, 为各省份的排列序号, ,N=28; 为时期序号,i 1,2iN t, T=23(1985年为起始年) ; 表示 省份 年度的G
9、DP(单位:亿元人民币),2tT ityt, 表示 省份 年度的从业人员数量(单位:万人) , 表示 省份 年度的年均固定资itLt itKt本存量(单位:亿元人民币) 。 为截距项, , 为待估参数,分别表示劳动力产出012弹性和资本产出弹性。其中误差项 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 并服从 分ititvd2(0,)vN5布,表示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影响因素和一些数据上的统计误差;第二部分 并服itud从截尾正态分布 ,它反映那些在第 时期作用于 省份的随机因素,且 与2(,)ituNmtiitv之间相互独立。itu由于在本文中我们重点考虑的是人力资本及其构成对我国经济增长技术效率项的影响,因此技术
10、无效率项函数设定如(2)式所示。在式(2)中, 为待估计的常数项, 01分别为人力资本结构对经济增长技术无效率的影响系数; 为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4 5技术无效率的影响系数。在式(3)中, 为待估计的参数,表示随机扰动项中技术无效率所占的比率。当 接 近于1时,这说明模型中的误差主要来源于技术非效率 ,也即说明此时该省份的实际产itu出与前沿产出之间的差距主要来源于技术非效率所引起的损失;当 接近于0时,这说明实际产出与前沿产出之间的差距主要来自于统计误差等外部影响因素。如果 ,则表示,进一步的可以推理得误差项 。在统计检验中,若 这一原假设被接20uititv受,即说明所有测算的该省份的生
11、产点均位于生产前沿曲线上,此时则无须使用SFA技术来分析,直接运用OLS方法即可。(二)数据来源及变量设定为了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文以中国 28 个省市(四川、重庆、西藏除外)为研究样本,以 19852007 年为研究时间段。所涉及的所有原始数据均来源于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 、 中国统计年鉴 (20062008) 。具体数据处理及变量设定如下:(1) 表示第 省份 年度的GDP(单位:亿元人民币) 。ityit(2) 表示第 省份 年度的从业人员数量(单位:万人) 。itL(3) 表示第 省份 年度的年均资本存量(单位:亿元人民币) 。此处资本投入量itKit以平均资本存量的形式体现
12、,然而在现有的统计资料中年均资本存量数据并没有直接给出,因此,需要依据一定统计方法在已有数据基础之上对此进行估算。目前,不少学者在对全国及各省份资本存量的估计上做了许多有益探索。而在众多估算全国及各省份资本存量的研究中,单豪杰(2009) 20的成果比较具有代表性,数据也比较全面。因此,本文此部分所使用的19852006年的资本存量数据即直接引用单豪杰(2009) 20测算结果。在此表示6感谢。此外2007年资本存量数据依据其估算方法推算而来。(4)虽然从业人员数据提供了劳动力的增长,但不包含任何有关劳动力质量的信息。舒尔茨认为,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最重要的部门之一,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主要手
13、段,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是技术的载体,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的增长意味着技术进步。因此我们以受教育年限法来衡量人力资本指标。我们将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划分为4类,即大学教育、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和小学教育,且把各类受教育程度的平均累计受教育年限分别界定为16年、12年、9年和6年。在计算人力资本存量指标(HC it)时,我们采用岳书敬,刘朝明(2006) 11的做法,即使用平均教育年限和劳动力数量的乘积来表示人力资本存量,其中,劳动力数量用各省市区历年从业人员数量表示,平均受教育年限用各省市区总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表示。在计算人力资本构成指标时,我们以每万人口中在读学生数加上已毕业学生数作为统计口径,其
14、中HC 1it、HC 2it、HC 3it、HC 4it分别表示第i 省份在t时期的每万人口中在读及已毕业大学生数、高中生数、初中数和小学生数。各数据的简单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所示。表 1 人力资本及其构成影响因素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变量 个数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标准差L 644.00 128.74 5772.70 1914.35 1269.12K 644.00 13.63 12537.70 1088.81 1678.42GDP 644.00 30.27 31084.40 2786.05 3894.70HC1 644.00 6.69 357.86 56.61 62.02HC2 644.00
15、 11.92 953.85 514.26 199.62HC3 644.00 182.35 816.73 501.00 111.86HC4 644.00 287.02 1632.09 1056.87 245.47HC 644.00 681.42 24188.80 6838.02 4564.36三、实证分析根据上述研究方法和面板数据,我们运用 Frontier(Version 4.1)程序对我国19852007 年间人力资本及其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技术效率的影响进行了估计,实证结果见表 2。表 2 人力资本及其构成影响因素 SFA 估计结果(19852007)变量 估计的参数 系数 标准差 t 统计
16、值常数项 02.5087 0.4142 6.0559*( L) 10.4549 0.0553 8.2211*7(K) 20.3885 0.0287 13.5529*常数项 01.5021 0.2415 6.2188*HC1 1-0.0092 0.0015 -6.0135*HC2 20.0010 0.0002 4.1019*HC3 30.0019 0.0004 4.7978*HC4 40.0009 0.0002 5.4002*HC 5-0.0007 0.00001 -4.9952* 0.8122 0.0568 14.2949*log likelihood function -485.8146*L
17、R test of the one-sided error 213.6425*注:*表示在 10%的水平下显著; *表示在 5%的水平下显著;* 表示在 1%的水平下显著。LR 为似然比检验统计量,此处它符合混合卡方分布(Mixed Chi-square Distribution) 。此处,LR统计检验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模型中的误差项有明显的复合结构,且=0.8122,这表明模型中的误差主要来源于技术非效率因素(占81.22%)而非统计性误差等因素(占18.78%)。因此,对技术非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且有意义了,这也表明了基于面板数据的随机分析模型构建的正确性。从人力资
18、本构成系数来看,仅 小于 0,而 均大于 0,这表明在人力资本结构124中仅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力资本部分对技术效率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0.0092 说明接1受了大学教育部分的大学生人力资本每提高 1%,将会使经济增长技术效率增加 0.92%。而高中教育程度、初中教育程度和小学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本部分与技术效率是显著负相关的,其中,仅接受了高中教育以及仅接受了小学教育的人力资本部分每提高 1%,将会使技术效率下降大约 0.1%,而仅接受了初等教育的人力资本部分每提高 1%,将会使技术效率下降大约 0.2%,可见,接受了高中教育的人力资本对技术效率的抑制作用要明显的低于仅接受了初中教育的人力资
19、本对技术效率的抑制作用,这为我国有必要在一些试点地区推行 12年义务教育的政策提供了一定的实证依据。以上结论可以用彭国华( 2007)的论证进行解释,即在我国这样的非技术前沿国家,技术进步主要依赖于对世界前沿技术的吸收和模仿,而只有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才能达到了技术模仿的“门槛水平 ”,若低于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强行进行技术模仿反而欲速则不达。这也论证了人力资本理论的一个公认假设,即教育程度越高,人力资本的教育含量越大,对提高生产率的贡献也越大。但是从总体上看,人力资本存量对我国技术效率增长具有正的促进作用, =-0.0007 说明平均人力资本58存量每增长 1%,将会使技术效率增加 0.0
20、7%,但由此亦可知,人力资本作为一个整体对我国经济增长技术效率的提升作用不是很明显。此外,我们通过对比研究发现,19852007 年期间,在不考虑人力资本因素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增长平均技术效率水平为 0.727,而考虑人力资本因素之后平均技术效率水平为0.864。可见,人力资本要素对我国经济增长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这进一步支持了本文的“人力资本存量与技术效率正相关”的结论。 四、小结与启示综上所述,在分析总结已有文献基础上,本文运用基于对数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技术,对我国19852007年间平均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构成与技术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在人力
21、资本构成中,仅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力资本部分对技术效率增长具有促进作用,此部分人力资本每提高 1%,将会使技术效率增加0.92%。平均人力资本存量作为一个整体也与技术效率显著正相关,平均 人力资本存量每增长1% ,将会使技术效率增加 0.07%。以上研究结论给我们如下启示:首先,代表劳动力质量水平的人力资本存量每增长 1 个百分点,我国经济增长技术效率仅上升 0.07 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劳动力质量亟待提高。因此必须提高人力资本质量,提高国民素质,进而提高人力资本对技术效率影响力度。其中着重的是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着力增强培养高素质人才、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目前部分高校热心于规模发展,大搞
22、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校区,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冲动非常强烈,但这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务必要转变观念、深化认识,切实的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需求,要通过产学研合作建设一批培养国家重点发展领域紧缺人才的学科专业,同时高校学科专业设置需进一步优化。此外,在促进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的同时,要注重人力资本各个构成部分的协调发展,重视教育结构的合理化。 其次,由于接受了大学教育的人力资本部分对技术效率的提高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想使这种促进作用进一步加强,无疑地,除了上述的提高高校教育质量之外,另一个就是大学扩招,提高大学生在人力资本结构中的比重。
23、关于高校扩招问题,2009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顾也力先生认为,如果条件允许高校应继续扩招,它主要是基于上大学可避免年青人高中毕业即加入求职大军,以缓解就业压力方面来考虑的,他认为9高校的扩招不仅整体上提高了国民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也缓解了社会就业的压力。本文的研究结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从经济增长效率角度支持了高校继续扩招论的必要性,但是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我们认为当前大学扩招论是缺乏强有力的充分条件的。第三,研究表明高中教育程度、初中教育程度和小学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本部分与技术效率是显著负相关的,这说明我国基础教育还比较的落后,应当关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此外,接受高中教育的人力资本对技术效
24、率的抑制作用要明显的低于仅接受初中教育的人力资本对技术效率的抑制作用,这说明我国在基本普及 9 年义务教育以后,可以适时的推进 12 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工作。参考资料1郑京海,胡鞍钢.中国改革时期省际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 (19792001年)J.经济学(季刊),2005,4(2):263-296.2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J.经济研究,2005(6):51-60.3李宾,曾志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再测算:19782007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3):3-15.4王志刚,龚六堂,陈玉宇.地区间生产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 (1978-2
25、003)J.中国社会科学,2006(2):55-66.5金相郁.中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与决定因素:1996-2003J.经济评论,2007(5):107-112.6Benhabib, J. & Spiegel, M. “The Role of Human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Aggregate Cross-Country Data”.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4, 34(2).7Islam, N. “Growth Empirics: A Panel Data Approach”.
26、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 110(4):1127-1170.8Aiyar, S. & Feyrer. J. “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Dartmouth College Working Paper, 2002.9颜鹏飞,王兵.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基于 DEA 的实证分析J. 经济研究,2004(12):55-65.10许和连,元朋,祝树金.贸易开放度、人力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 :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 世界经济 ,2006
27、(12):3-10.11岳书敬,刘朝明.人力资本与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经济研究,2006(4):90-96.12朱承亮,岳宏志,李婷.中国经济增长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19852007年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9):53-63.1013Vandenbussche, J. & Aghion, P. & Meghir, C. “Growth, Distance to Frontier and Composition of Human Capital”.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006, 11(2).14彭国华.我国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与人力资
28、本构成J. 中国工业经济 ,2007(2):52-59.15Meeusen. W. & J. van den Broeck. “Efficiency Estimation from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s with Composed Err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977, 2:435-444.16Aigner, D. J. &C. A. K Lovell, &Schmidt. “Formulation and Estimation of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
29、unctions Model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77,1:21-37.17Battese, G. E. & G. S. Corra. “Estimation of a Production Frontier Model: With Application to the Pastoral Zone of Eastern Australia”.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77, 3:169-179.18Subal C. Kumbhakar & C. A. Knox Lovell. 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19Battese, G. E.& T. J. Coelli. “A Model for Technical Inefficiency Effects in a Stochastic Production Frontier for Panel Data”. Empirical Economics, 1995, 20: 325 -332.20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 :19522006年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0):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