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获奖作品战火中的青春谈广播社教专题创优获得中国新闻奖是每个新闻工作者毕生的追求和梦想。特别是全国“多媒体”专家组成的全国大评委海选机制下,获奖唯有靠实力。这个实力,是全国视角下的题材选择,是前沿水准下的精品制作,更是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传承。只有这样,承载着多重内涵的作品才能在海选中脱颖而出,成为记录历史,同时列入广播历史的优秀作品。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获奖作品战火中的青春 ,谈一谈广播社教类稿件写作。一、题材选择:把握不变的精神内质今天的纪录即是明天的历史,记录与传承,向来是媒体人的责任。虽然年代不同,事迹不同,采写方式不同,表现手法不同,但每一篇能够成为优秀作品的稿件,精神内质都是一致的:坚
2、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人生境界。记录或回首,都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以战火中的青春为例,在选题方面, 战火中的青春体现出了鲜明的主流文化特色。稿件中采访到的两位抗美援朝老兵,分别来自当年朝鲜战场上威名赫赫的英雄部队中国人民志愿军 40 军和 27 军,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他们用 60 年的记忆、60 年的荣光、60 年的骄傲,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的勇敢与不屈,展示了中国人的力量和尊严!确定选题之后,报道角度和深远立意也决定着稿件的新闻价值。2010 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60 周年,面对这样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抛却历史书上早已存在的公论,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那些铁马金戈、战火销烟的过往,对于身处
3、其中的每个个体,会是怎样的影响?他们的人生由此出现拐点,在轰轰烈烈的战争过后,他们又有怎样的经历?怎样的心路历程?在这样的一些探寻下,切入点找到了,那就是,从一个或几个退伍老兵的人生轨迹中,窥视出整个抗美援朝老兵的风貌,从而发掘战争对于人性最真切的考量。从战火中的青春获奖来看,优秀的广播社教节目完成的不仅是对一个简单新闻事件的报道,而是以个人为背景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刻展示,它的新闻价值就蕴含在发人深省的故事背后,它的深远立意就隐藏在主题人物的悲喜命运之中。记得一位前辈说过写稿的四个层次:一是写了一件事或讲了一个人,这是新闻作品所以存在的理由,这是平平的作品,是初级水平;二是写了件生动的事或人,
4、这是较好的作品,能够吸引人,这是及格的作品,中等水准;三是写了件让人难忘的人或事,让人过耳不忘,欲罢不能,这是良好级别的作品,达到我们的目的;四是透过这个人或事,让人们得到启发和引导,给人心灵以震撼甚至可能影响到一个人或一代人的观念和理想,这是上乘的优秀作品,是我们追求的极致。二、写作手法:用真情讲出饱含人文关怀的故事社教专题写作有别于新闻采访报道,新闻最关注的是事件本身,是速度和时效,而社教专题注重的是内心情感的抒发和流露,进而实现潜移默化的宣传教育。情感,不是技巧或手段,而是生活的一个内容,是人的一种本质状态。最终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在语言之外的未尽之意,是要留给受众和评委去体会和品味
5、的。尊重和关爱每一个生命个体,注视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体现出浓浓的悲悯心和人情味,这些对于社教类稿件创优至关重要。有句古话:“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在社会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人文关怀是传媒人成熟与否的一项“软实力” 。只有饱含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作品,才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战火中的青春在创作过程中,处处着力体现“人文关怀”这一主题,例如:其一,王凤和参军入伍,与妻儿洒泪而别;其二,刚到朝鲜战场,王凤和面对残酷的战争,也有人性中的脆弱,怕死。但真到打起仗来,又表现出了人性中的坚强,为了胜利,勇往直前。其三,邱树林谈到和美军陆战 7 团遭遇,肉博战中,幸存的 18 个人最终战胜了敌人;其四,
6、王凤和谈到自己的一个小战友张兆库,就死在自己面前时,老泪纵横。其五,离家八年,杳无音信的王凤和,复员回家后在母亲面前的一跪;其六,两位老兵用如今苍老的声音唱起当年的战歌60 年间,有保家卫国、九死一生,有回乡务农、平淡终老,人物大起大落的命运际遇,牵动听众跟着作者一起去感受,去感念,去感慨。这些从作品中所传递的信息,有情有意,满足的是受众对新闻事件或人物内心深层解读的需求,实现的是对内心情感家园的追寻。三、精细制作:细节决定成败广播是听觉的艺术,声音是广播的生命。广播是声音的载体,广播是由语言(包括同期声) 、音响(包括现场实况)和音乐、音效等多种元素构成的。因此以声音为主的多种音源的综合运用
7、,是广播的魅力所在。广播节目的最高境界是用声音去打动听众,从而实现广播属性的回归。仍以战火中的青春为例,之所以好听,就是因为它运用了多种声音元素,主体音响资料丰富,旁白演绎精彩、采访录音、背景音乐,包括枪炮响等效果音乐,穿插交替使用,再加上合理的剪辑编排,给节目增添了现场感、真实感和亲切感。配乐也是重要的一环。好的广播节目,配乐和内容要做到水乳交融、自然贴切,相得益彰。在战火中的青春一稿中,创作团队就准备了大量的配乐,战争场面用壮烈激昂的,痛苦回忆用低沉徘徊的,情之所至用缠绵细腻的通过对配乐的选取,或引领特定场景,延伸听众情绪;或抒发内心情感,渲染背景气氛;或深化内容主题,加重节目厚度。所以,
8、配乐运用得当,胜过万语千言。广播剪辑手法可以借鉴电影蒙太奇的技巧。 战火中的青春在创作过程中,就采用了时空穿插的写法,把两个人在战场上的对敌路线交织在一起,让两个在不同空间的人,因时间的重合而联系在一起。用以表现不同场景下不同人物的命运和经历,再把两个人这些经历串在一起,构成叙述主体。这里就借用了电影编辑的手段。和其他任何一种文艺创作一样,广播节目的创作,也在追求一种内在和外在相融合的美。这种内外结合的美,声音的图像感、作品的节奏,都可以借鉴电影的蒙太奇的组接法,以求得整个节目的流畅。作品内容作用于我们的心灵,作品形式作用于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时,创作者、受众、节目也会混然一体
9、。精品创作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从笔者个人的体会来说,还是期待能有一个合作多次,关系密切,各有所长,彼此了解的团队。这个团队当中,成员各有分工,都能独挡一面,又有多年合作的默契。这样的组合,可以彼此鼓励,共同进步。 战火中的青春的创作团队就是这样一个组合:策划选题,大家一起侃;采访和写稿的事,一般笔者来做;录旁白这样的大事,仰仗的是我省广播界的大腕,德高望重的张国平老师;配乐、编辑这一关,学艺术的好姐妹刘晓佳是笔者的战友,每年都在制作间互相“摧残” ;而后期工作,就交给细心的科班出身的好姐妹商越洋。大家多年的默契,共同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战火中的青春 。四、厚积薄发:不懈追求新境界广播社教专
10、题,也被很多专业人士称为时代的立体档案、历史的备忘录,只有不断学习、勤于思考,让作品具备深度和广度,才有可能成为经典的记忆。在近几年的创优写作中,笔者一直在尝试做“声音的记录片” ,一直在抢救性地发掘一些即将永逝的“历史的声音” ,从寻访解放长春这一历史事件亲历者的两个人的城市记忆 ,到讲述开国大典亲历者故事的我的 1949 ,从揭密新中国第一代特工真实生活的现实版“潜伏” 信仰与爱的简史 ,到亲历者讲述长春在新中国历史上创造的三个“第一”的声音 ,从采访唐山大地震亲历者的我的1976 ,再到这篇描写抗美援朝老兵今昔的战火中的青春 ,这几年,笔者和伙伴们正尝试用手中的话筒,记录那些随时可能“消
11、逝”的声音,想把这些宝贵的声音留下,多一些,再多一些,一直怕,来不及。这些亲历者所讲述的重大事件,或影响着历史的走向,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或因自身的经历成就了生命的传奇。其实,每个人都是生命的战士,每个人的经历都创造着历史,每个人的生存都书写着传奇,梳理这些历史瞬间,不只为了回忆,不只为了解更为真实的真相,更是为心中的梦想,肩头的责任。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样的声音会渐渐湮没于历史,身为声音的传播者,历史的纪录者,对广播有着深切热爱的我们,有责任把这样的声音记录、保存下来,这是一种担当!是对职业的贡献,对自己从事这个行业的一个交待。摈弃功利心,把传媒人的责任上升为文化传承的高度,把作品先放在自己的生命美学上去衡量,那么作品的品位、层次就有大幅提升的可能。王国维把诗词创作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在广播作品中,作者在节目里进入“有我之境”就是:有我的采访、我的议论、我的情感、我的思考。 “无我之境”则是:我只是一个讲述者, 只是真实的人物或事件的代言,我隐在我的作品背后,把我所知道的通过作品告诉你,由你自己去评价与感受。王国维先生的创作理念,无疑也适合我们今天的新闻写作。而一旦由“有我之境”上升为“无我之境” ,我们距离中国新闻奖的获奖要求,也就不远了。